张希,1965年12月出生于辽宁本溪,籍贯湖南长沙,高分子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八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副部长级)。
人物经历
1986年7月,获得吉林大学分析化学理学学士学位。
1989年7月,获得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硕士学位;9月,作为吉林大学化学系—德国Mainz大学有机化学所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师从
沈家骢院士、H. Ringsdorf教授。
1991年8月—1992年11月,在德国Mainz大学有机化学所学习。
1992年12月,获得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92年12月—1994年10月,担任吉林大学讲师。
1994年10月—2003年12月,担任吉林大学教授。
1996年10月—2003年12月,担任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
1993年1月—1994年12月,在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跟随
邹广田院士进行博士后工作。
1994年,入选原国家教委“优秀跨世纪人才计划”;同年,获得霍英东青年基金。
1997年5月—2004年3月,担任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4年,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隶属于化学部。
2008年—2014年,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
2011年,成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2014年7月—2018年3月,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主任。
2014年12月,出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8年2月,被任命为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2018年12月13日,被任命为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副部长级)。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张希是清华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他致力于将高分子化学与超分子化学相结合,发展功能超分子体系的分子工程学,取得了一些在中国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成果,主要包括:提出了超两亲分子的新概念,在超分子化学与胶体界面化学之间建立了新的桥梁,并以此实现了可控的分子自组装与解组装,为制备新型功能超分子材料和器件提供了新的途径;建立了基于主体增强非共价作用的超分子聚合新方法,可用于水溶液中组装线型、支化和超支化的超分子聚合物;进而,建立了自分类识别驱动的超分子聚合、超分子单体的共价聚合和超分子界面聚合等几种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可用于制备可降解和自修复材料,推动了超分子聚合物领域的发展;提出了超分子自由基的新概念,即以超分子方法稳定或活化的自由基,可用于制备功能超分子材料,并为超分子催化提供新的途径;制备了一系列含硒两亲性嵌段高分子,其具有灵敏的氧化、还原和射线响应等特点,提供了一类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建立和发展了基于不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界面分子组装方法,并用以制备有机薄膜材料和功能表面;基于单分子力谱技术,研究超分子体系的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为从单分子水平认识分子结构、超分子结构及组装驱动力提供了实验依据。
根据2021年7月清华大学网站显示,张希已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0余篇。
Zhang, X; Shi, F; Niu, J; et al.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from structural control to functional applic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08, 18(6): 621-633
Zhang, X; Shi, F; Yu, X; et al.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 as matrix for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of gold clusters: toward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4, 126(10): 3064-3065
Gao, J; Liu, F; Liu, YL; et al.Environment-Friendly Method To Produce Graphene That Employs Vitamin C and Amino Acid.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0, 22(7): 2213-2218
Zhang, X; Chen, H; Zhang, HYLayer-by-layer assembly: from conventional to unconventional method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07,(14): 1395-1405
Zhang, X; Wang, CSupramolecular amphiphile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1, 40(1): 94-101
Wang, Yapei; Ma, Ning; Wang, Zhiqiang; et al.Photocontrolled reversible 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 of an azobenzene-containing surfactant with alpha-cyclodextrin.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7, 46(16): 2823-2826
Wang, Chao; Wang, Zhiqiang; Zhang, XiAmphiphilic Building Blocks for Self-Assembly: From Amphiphiles to Supra-amphiphile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12, 45(4): 608-618
Wang, LY; Wang, ZQ; Zhang, X; et al.A new approach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n alternating multilayer film of poly(4-vinylpyridine) and poly(acrylic acid) based on hydrogen bonding.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1997, 18(6): 509-514
Yang, Liulin; Tan, Xinxin; Wang, Zhiqiang; et al.Supramolecular Polymer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Functions. Chemical Reviews ,2015, 115(15): 7196-7239
Ma, N; Li, Y; Xu, HP; et al.Dual Redox Responsive Assemblies Formed from Diselenide Block Copolym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0, 132(2): 442-
Shi, F; Wang, ZQ; Zhang, XCombining a layer-by-layer assembling technique with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of gold aggregates to mimic the legs of water striders. Advanced Materials ,2005, 17(8): 1005-
Wang, Y; Xu, H; Zhang, XTuning the Amphiphilicity of Building Blocks: Controlled Self-Assembly and Disassembly for Functional Supramolecular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2009, 21(28): 2849-2864
Liu, YL; Yu, Y; Gao, JA; et al.Water-Soluble Supramolecular Polymerization Driven by Multiple Host-Stabilized Charge-Transfer Interactions.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0, 49(37): 6576-6579
Zhao, N; Shi, F; Wang, ZQ; et al.Combining layer-by-layer assembly with electrodeposition of silver aggregates for fabricating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Langmuir ,2005, 21(10): 4713-4716
Yu, X; Wang, ZQ; Jiang, YG; et al.Reversible pH-responsive surface: From superhydrophobicity to superhydrophilicity. Advanced Materials ,2005, 17(10): 1289-
Yang, Hui; Yuan, Bin; Zhang, Xi; et al.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at Interfaces: Host-Guest Interactions for Fabricating Multifunctional Biointerface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14, 47(7): 2106-2115
Liu, Yiliu; Wang, Zhiqiang; Zhang, XiCharacterization of supramolecular polymer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2, 41(18): 5922-5932
Shi, F; Niu, J; Liu, JL; et al.Towards understanding why a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 is needed by water striders. Advanced Materials ,2007, 19(17): 2257-
Sun, JQ; Wu, T; Sun, YP; et al.Fabrication of a covalently attached multilayer via photolysis of layer-by-layer self-assembled films containing diazo-resin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1998,(17): 1853-1854
截至2016年,张希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和大会报告200多次。2012年6月24-29日,应邀参加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召开的第44届世界高分子大会,并以“单分子力谱与高分子作用”为题做了一小时的大会报告。2016年8月21-25日,应
美国化学会邀请中国化学会代表团参加美国化学会第252次年会,并被授予美国化学会会士证书。
部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人才培养
截至2017年,张希一共培养博士生50多名,硕士10多名,出站博士后10多名。具体培养学生的信息如下:
1997年,张希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特等奖”。2005年获得清华大学第八届“良师益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社会活动
2020年11月18日是“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由何梁何利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吉林大学联合主办的“唐敖庆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等共同为“唐敖庆星”铜匾揭幕。张希在命名仪式上致辞。
人物评价
张希长期从事超分子体系的构筑、调控与功能研究,致力于发展超分子体系的分子工程学,主要学术成就包括:提出了超两亲分子新概念,建立了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发展和建立一些界面超分子组装方法,并以此制备了一系列有序功能薄膜等。此外,他担任了美国化学会《Langmuir》杂志副主编,组织了多次中美化学学术研讨会,为促进中美两国的化学交流与合作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华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