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孚
原林业部副部长
张庆孚(1901—1968),江苏江阴城内南街人。毕业于上海大学英文系。早年参加革命。1923 年与安剑平等成立孤星社,创办《孤星报》,宣传革命思想。后又与钱 振标、周水平等在江阴创办《星光旬报》,鼓动农民开展抗租运动。1925年经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党新编19军(高桂滋、杨虎城为军长)师 政治部主任、上海群众政治学院教 授、上海中共社会科学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中央特科(保卫局)科长、中共中央特派员、东北军区和中南军区军需部政治部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办公厅主任、林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等职。张庆孚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生平
张庆孚(1901-1968)又名张由嘉。1901年张庆孚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的一个私塾教师的家中。他自幼聪明好学,1916年考入了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院,1923年前后考入了上海大学英国文学系。张庆孚在其回忆录中说到,当时的上海大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为办学特点。因此,他进校后很快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等进步书刊,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些刊物上的社会革命理论对我启发很大,使我产生了革命的愿望。”由于张庆孚学习努力、思想进步,后来成为了上海大学的学生会会长。期间,他除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等革命书刊外,还认真组织学生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
1923年在校期间,为了更好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思想,他与安剑平(安若定)、张晓柳等在学校成立了“孤星社”,以“研究学术,讨论问题,彻底了解人生,根本改进社会”为宗旨,并创办了《孤星》旬刊,当时参加这个组织活动的还有刘华、韩步生、秦邦宪(博古)等,他们利用这个阵地发表文章,谈对时局的见解,展开热烈地讨论,从而使一大批学生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步思想,坚定了革命信念,进而选择了共产党,举起了共产主义的旗帜,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5年7月张庆孚在校时经恽代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入党时的想法张庆孚回忆时说:“那时入党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但是为了马列主义在中国革命中实现并最终取得胜利,就甘愿牺牲自己,而奋斗终生。”
入党后,张庆孚担任了上海平民学校的校长,这是一所我党创办的对广大职工传播革命思想的平民学校,办校时张庆孚坚持亲自讲课,对职工学员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宣讲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通过办学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
在校期间,张庆孚还积极参加社会各界的革命活动,1925年与周水平、毛学勤等人在江阴创办了《星光报》。张庆孚担任社长,他的工作为在江阴建党创造了条件。
1926年张庆孚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受恽代英的推荐进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入伍生第一团四营担任政治教官。张庆孚曾先后介绍数位著名人士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介绍后来成为开国上将的宋时轮入党;在中央特科工作时介绍胡愈之(解放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入党。
张庆孚在黄埔军校时是一位先锋战士,同时又是一位擅长政治宣讲的政治教官,敢于斗争。他在黄埔军校对全体学员讲课,作“国际形势报告”的水平受到了恽代英、萧楚女的表扬,萧楚女听了报告后对张庆孚讲:“我今后永远不会忘记你的”。
离开黄埔军校后,张庆孚在中央特科这条党的隐蔽战线上积极工作。
张庆孚在1934年受组织委派到陕北工作。张庆孚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斗争的精神使刘志丹深受感动,他曾深情地说:“张庆孚是个好同志,可惜在肃反过程中受我连累了。”以至刘志丹被释放后提出第一个要看望的是张庆孚。
张庆孚在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任教时与徐特立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当年他与徐特立二人同住一个窑洞,冬天同盖一张老羊皮,夏天同游一条延河水。解放后张庆孚住院,徐特立多次到医院探望,并派其女婿林山到医院陪夜。
解放战争期间,张庆孚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总后勤部秘书长,东北民主联军军需学校党委书记、政治委员,中南军区军需部政治部主任。他在岗位上积极工作,在东北民主联军军需学校时期他注重选人、教人、育人,为部队培养了大量军需干部,为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培养了部队急需的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张庆孚于1950年2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办公室主任,同年8月任林垦部党组副书记,1956年8月,任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张庆孚为中共八大代表,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8年8月在北京逝世,终年67岁。
人物评价
张庆孚一生清廉,他去世后没有给后代留下任何家产,当时干部实行国家供给制,房子都是国家的,也没有给子女留下一分钱的积蓄,唯有给子女的遗产是他生前穿旧的几件衣服和他生前用过的几条床被。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8 16:2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