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主要是关于藏族传统的社会文化的调查研究。都是第一手的调查资料。指出藏族传统的游牧方式是蒙族社会、文化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有游牧、半定居游牧和定居放牧三种方式以及按季节转场的放牧和季节牧场内迁徙两个层次。藏北的部落是一种基层行政组织,内部的组织管理分为三个层次。而藏族的多偶家庭与蒙族的社会、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以从外层面来研究,才可能系统深入的理解它,避免片面的解释。
人物经历
1978—1982年,四川历史系考古专业就读,获学士学位。
1982—1985年,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5—1992年,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讲师、副教授。
1992—1999年,
西南民族学院博物馆副研究员、馆长。
1999—2002年,西南民族学院博物馆研究员、馆长。
2002—今,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研究方向
藏族传统的社会文化。
主要贡献
A:论译文
《20世纪藏族多偶家庭调查研究述论》,《中国藏学》2002年1期。
《康区藏族的一妻多大家庭》《西藏研究》2000年1期。
《藏族传统的游牧方式》《中国藏学》1994年4期。
《藏北牧民传统的盐粮交换》《中国西南的古代交通与文化》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藏传佛教觉囊派中壤塘寺调查》《民族论丛》1993年11辑。
《关于藏文史籍中对汉文史料误传的考订》《国外藏学动态》第五期。
《乃龙神山》《西藏民俗》1998年3期。
《民主改革前藏北那曲宗部落的组织管理》《中国藏学》1992年特刊。
张建世、
石硕《藏族地区寺院与所在社区关系的个案调查一松潘县山巴村与山巴寺及学校教育的关系》《西藏研究》1992年2期。
B:参与发表论译著4本
《
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本人完成其中约四万字)。
《藏北牧民一西藏那曲地区社会历史调查》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本人完成其中约7万字)。
《
西藏佛教史考》
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二人合译)。
《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重庆出版社2000年,一书中任副主编之一,并写作三章约四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