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堂
山东省籍烈士
张建堂(1925—1947),原名张建唐,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王庙乡张集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在一次追剿残匪的战斗中牺牲。
人物生平
张建堂,原名张建唐,1925年生于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王庙乡张集村一个农民家庭。祖父张洪举是清末秀才,为人正直,性格倔强,由于对官府的腐败现象不满,终生不仕。父亲张瑞雨、母亲宋氏勤俭耕耘。建堂姊妹七人,家庭生活艰难,他从小饱受风霜,养成了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张建堂自幼聪颖好学,全家省吃俭用,坚持让他上学读书。
1938年,张建堂在小学读书时,他的老师张体武是共产党员,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张建堂不断成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散发传单,站岗放哨,传递信件,宣传群众。1942年秋,经张体武等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敌占区以开小杂货铺、走街串巷做生意、当小学教员等职业为掩护,积极开展党的群众工作,动员青年参军参战。1944年初,张建堂被党组织选送到冀鲁豫第二中学(湖西中学)学习。1945年初,张建堂被分配到鱼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当科员。
1946年春,党组织在冀鲁豫边区抽调一批干部到东北地区工作,张建堂欣然应征。他得到新婚妻子董玉荣的热情支持,告别了父老乡亲,踏上了征途。张建堂一行20多名青年干部由山东的鲁西南奔赴河北的邯郸市,又转道山东的龙口,乘船横渡渤海,到庄河登陆,又取道丹东、通化、延吉、牡丹江,经过4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于1946年8月,抵达中共中央东北局所在地哈尔滨市。当这支北上干部队伍到达抚顺市时,又汇合了另一支从华中地区赶来的干部队伍,他们一起踏上穿越长白山原始森林的艰苦征程。在征途中,张建堂发扬革命友爱精神,主动帮助战友扛行李、抱孩子(有的干部携带家眷),无微不至地照顾年老体弱的同志。一次,队伍路过渺无人烟的山区艰险地段,一匹辕马受惊,拉着一车妇女、儿童和军需物品,不择道路的狂奔,在即将坠崖的千钧一发之际,以张建堂为首的四、五位同志,一齐猛冲上去,勒住惊马,并用肩膀抬起车子,走了四、五里路,脱离了险区,避免了一场车祸,保住了人和军需物资的安全。
1946年9月下旬,张建堂被分配去佳木斯,到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学习。张建堂被编入二届二班,在班里担任教导干事,当时,祖国东北刚刚光复,物资匮乏,学院定期分配的军装等生活用品也往往不足。张建堂总是先让给东北籍的新同志或其他体弱的同志,自己却缝缝补补,坚持用旧的。直到寒风刺骨、雪花纷飞的季节到来时,学校领导硬是“强迫”,他才肯收下越冬的新衣裤。这种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受到领导和同学们的赞扬。
1946年11月,张建堂参加了土改工作团,随三五九旅剿匪部队开往刁翎地区。在行军途中宿营时,有位女同志不慎手枪走火,正中张建堂的大腿,他自己按战地救护方法迅速地包扎了伤口,同时劝慰失事的战友。领导安排他返回佳木斯治疗,他说:“轻伤不下火线”,并坚持跟随大队继续下乡,同志们无不翘起大拇指夸赞说:“山东出硬汉!”
到达刁翎地区后,张建堂被分配到前刁翎(即今建堂乡)一带工作。他所在的分团是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部分同志和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二届二班的部分同志组成。负责人是音乐家马柯和电影导演水华同志。张建堂积极主动协助领导开展工作,常常早出晚归,深入群众家庭、山里田间,做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群众很快被发动起来,驱逐了土匪,斗争镇压了恶霸,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首先在前刁翎屯成立了村政权。1947年春,成立了前刁翎区政府,张建堂担任第一任区委书记。
刁翎地区山高林密、物产丰富,曾被四大惯匪谢文东、李华堂、孙荣久和张雨新所盘踞,成为匪徒巢穴之一。虽然1946年我解放军三五九旅和合江、牡丹江军区部队联合剿匪,土匪武装大部分被摧垮,罪大恶极的匪首谢、李、张已被镇压。但是,仍有少数的土匪流窜高山密林中,时常昼潜夜出偷袭土改工作团,杀害干部、群众,破坏土改和生产,扰乱社会治安。
1947年5月9日晚,张建堂正在区委主持翻身农民积极分子入党宣誓大会。忽然有两名民兵跑来报告:大通沟村的工作队长李雷(嫩江泰来人,中共党员,东大学生),被张黑子(张雨新)部下的胡匪绑架走了,一起被抓走的还有东沟村农会会长老李。张建堂闻讯后,一面派人向刁翎县委汇报,一面紧急集合区中队,准备营救被绑架的同志。
午夜两点多钟,县委书记刘中甫复电命令张建堂、武传信(区中队长)等立即率领区中队,追击土匪,营救李雷等被绑架的同志。同时,让县长董思维和钟大队长带县大队一个排30余人,迅速赶去增援。这两支队伍趟过乌斯浑河,直插大盘道沟里,当赶到寒葱河大岭上时,已是拂晓了。8时许,得到消息说:土匪押着李雷等人往龙爪区山东会村的青沟子去了,队伍继续向青沟子方向追击。
5月12日黎明,部队在青沟子吃了早饭,正要下岗搜索时,突然,从西南方向的一座小山顶上传来“砰砰”两声枪声。钟大队长立刻作了战斗布署,兵分三路向胡所在的小山包抄过去。两侧分别由董县长和钟大队长各带一个班迂回兜剿;正面由张建堂率区中队穿插跃进。东边由区中队长武传信率领的战斗组高喊:“缴枪不杀,捉活的!”向胡匪阵地勇猛冲去。胡匪在我军强大攻势下,溃败而逃,剿匪部队穷追不舍。当顽匪爬上另一座山林时,我军已赶至山下草甸子中,距敌只有四、五十米远。敌人再次被包围,并疯狂地向我军射击,作垂死挣扎。
张建堂身佩长短枪各一支,机智、果断地指挥战士们匍匐前进,逼近敌人,正在这时县大队带来的唯一的轻机枪卡壳了,土匪见我方火力减弱,有八、九个匪徒嚎叫着边射击边向山下反扑,气焰十分嚣张。我方马上组织火力射击,在修复后的机枪掩护下向敌人猛烈冲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多数匪徒被击毙,少数惯匪仓惶逃窜。
8时许,战斗结束,队伍集合时,发现张建堂仍以射击的姿式卧伏在一座塔头墩子后面,战友们连声喊他,他不应,走过去拉他,他不动。仔细一看,发现他头盖骨中弹,已光荣牺牲了,年仅22岁。
后世纪念
前刁翎区的群众闻讯,呜咽痛哭,夹道护柩。5月15日,中共刁翎县委书记刘中甫、县长董思维和县大队政委谭正柱一起来到前刁翎区,参加安葬张建堂等烈士的追悼大会。根据群众的要求,经申报合江省委和土改工作团批准,于1947年夏,将前刁翎村更名为建堂村,前刁翎区改称建堂区。
不久,中共合江省委在佳木斯东北大学礼堂,召开了东大和军大等各界人士参加的大会,悼念张建堂烈士,号召大家向烈士学习,大家悲恸地洒泪歌诵:“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是烈士的鲜血染成……”
1948年5月7日,刁翎县举行隆重的烈士移葬仪式,将张建堂、尹良雨、王北昌、李雷四烈士重新安葬在刁翎镇中心的小孤山上。21日,《合江日报》报道了张建堂等四烈士移葬追悼大会的消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19 22:0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