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友,男,1963年8月6日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博士,研究员,植物遗传育种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科协副主席(兼)、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黄淮海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主任、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河南省作物学会理事长、河南省神农种业实验室主任。
人物经历
1963年8月6日,张新友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
1981年—1984年,就读于百泉农业专科学校(现
河南科技学院)农学专业,大学专科毕业。
1984年—1986年,担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技术员。
1986年—1989年,就读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学专业,师从花生育种专家刘恩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8年—1989年,在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印度)工作。
1989年—1995年,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
1995年—1997年,担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
1997年—2000年,担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
2000年7月,担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2004年—2011年,就读于浙江大学作物学专业,师从
祝水金教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2015年9月,担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6年,入选全国百千万领军人才。
2017年,被聘为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2022年2月23日,张新友当选省“2021年度十大科普人物”。
2022年9月24日,受聘为“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首席科学家”。
2024年1月,被聘为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执行主任。
2024年11月13日,当选省科协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
担任职务
十届省委委员,中共十九大、二十大代表。
职务任免
2024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一批人事任免通知,免去张新友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职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根据2022年2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张新友研究建立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一批聚合了野生花生优异性状的新种质,开辟了花生野生种质利用的有效途径;花生重要经济性状遗传与分子标记开发等育种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培育出“豫花”、“远杂”系列早熟、高产、优质花生品种30余个,其中,豫花7号、15号、远杂9102等品种成为中国北方花生产区不同时期的主导品种。
2024年8月13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张新友院士团队在权威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发表花生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花生的遗传驯化史和遗传机制,并挖掘出一批事关花生特性的关键基因,对指导花生育种工作意义重大。
根据2022年2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张新友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
根据2022年2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张新友先后于2000年、2006年和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2010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发明专利5项、植物新品种权6项。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张新友寄语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首先要对科研工作有兴趣。科研工作无止境,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因此爱好很重要。其次,要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肯付出辛勤的努力,解决的问题越多,科研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最后,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尤其是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个人能力很重要,团队的协作更重要。
张新友实现了育种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中国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
大河报》评)
张新友为促进花生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食用植物油安全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
河南省人民政府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