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君
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
字力千,又字寒丁。别署牛角书屋。大专文化, 1969年6月生于河北宁晋。师承陈宝全先生。现供职于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审委员会委员、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张明君从艺简历
张明君
张明君主要成果
书法篆刻作品 、著作主要参展、获奖:1989年:河北省首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篆刻)
1991年: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篆刻大赛优秀奖(书法)
1993年:首届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书法)
1995年:首届华北书法奖(篆刻)
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篆刻)
西泠印社第三届篆刻作品评展
首届国际篆刻展
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书法)
1996年:第二届国际肖形印大展国际大奖
1997年:第二届国际篆刻展
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
1998年:第四届全国篆刻展
“燕赵群星奖”银奖(书法)
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法篆刻大展(篆刻)
1999年:河北省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精品晋京展(书法、篆刻)
2000年: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书法篆刻大展(篆刻)
2001年:全国篆刻艺术展铜奖
《书法导报》首届年展(书法、篆刻)
河北省第九届文艺振兴奖(著作)
2004年:河南省书画院第四届双年展(书法)
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篆刻)
“盛世国风”2004中国书画年展银奖(书法)
2005年: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四届理事书法精品展(书法)
艺术河北北京行书画摄影精品展(书法)
2006年:艺术河北上海行书画摄影精品展(书法)
2007年:第23届中国兰亭书法节中国书法群贤展
2008年:“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大会三等奖
2009年: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篆刻)
书法篆刻作品应邀参加的主要展览:
1999年:全国地方印社社长篆刻邀请展
2001年:当代古典细朱文印精品展
2003年:“西泠百年”国际印学社团篆刻精品邀请展
2004年:“走进西柏坡——全国著名书法家作品邀请展”
2006年:首届“性灵派”全国青年书法原创作品展
全国百名将军、百名书法家、百名画家作品邀请展
中国常山胡柚文化节——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当代河北书画名家邀请展
2007年:枣庄书画院成立暨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中国常山石文化艺术节——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
第三回国际篆刻交流展(日本)
2007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名家书画作品展
2008年:海上名家书画展
第四回国际篆刻交流展(日本)
参加庆祝海南建省20周年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
第二届全国青年篆刻家作品邀请展
2009年:“翰墨会元”——庆祝普宁书法院成立暨全国百家书法邀请展
第三十四回国际书道联盟展(日本)
全国首届“杏花杯”特邀名家书法作品展
“和谐盛世”——中国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
全国双栖书家小品五十人提名展(毛笔、硬笔书法)
本真状态逸致章·大地篇”——当今书画名家精品展
全国百名书法名家精品展
“风来海右”——第二届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全国百名将军、百名省部长、百名书法家作品展
全国书法百家书孟浩然诗书法展
2010年:“魅力湖城——当代中国百名书法家作品展”
“情系拓福——全国书法名家楹联大展”
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
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春天的故事”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
2010世界华人当代艺术名家作品联展
2011年:全国书法名家楹联作品邀请展(2011、1)
主要论文 、著作:
《康殷和古图形玺印研究》(连载于《书法导报》,1996、12)
《中国篆刻全集·三国至宋卷》(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7)
《科学、辩证地评判印风的嬗变——对三国至宋代印章的若干思考》(连载于《书法家》杂志,2005、3) 《张明君书法篆刻集》(华夏翰林出版社,2005、11)
《中国篆刻百家·张明君卷》(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6)
《书画名家·张明君书法选》(湖南东方名人文化研究院,2010、12)
书法篆刻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河北省博物馆、兰亭书法博物馆、中国篆刻艺术馆、万印楼等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简介、作品编入《当代书法家大辞典》、《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中国篆刻全集·近当代卷》、《中国书法美术人物年鉴》、《名言书法大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书法教程》等数十部辞书、专集。《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书法》、《篆刻》、《书道》(日本)、《印缘》(澳门)、《中国收藏》等国内外数十家专业报刊专题予以介绍。
张明君业界评价
韩祖伦(著名古文字学者,书法篆刻家,艺术评论家) 明君的行草书其实起步很早,起点不低。发表于1998年《青少年书法报》个人专版上的草书“青莲居士诗”条幅,虽胎息二王却融浑无迹,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只是当时的明君书作不多,未给人清晰的印象而似被印作的影响所掩。与他的篆刻一样,明君对传统的继承从不在皮相,从他的行草书作品看,你很难指出他宗法的是哪家。我们或许只能感受到怀素小草《千字文》的底气,充溢于他的行草书作品之中。但在他的作品中却可以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他对草书创作的自信。首先我们能感觉到作者是在一种平和明净的心境下进入创作状态,起手时的线条形质饱满内含,行气和动态略呈敛势。随着空间和时序的展开,线条与节奏渐趋明快。渐次创作已进入意态自由控纵的境地,在收放自如的延展进程中,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起伏和心理脉动。待到作品的最后几行,作者感情的流露一任自然,书写形态和行款疏密已退居次要地位。从收笔后的效果看,整体感却是如此之强,称之为无意于佳,实非过誉。 有一点必须指出,在篆刻创作上,尽管明君为实现每一方印的独创殚精竭虑甚至呕心沥血,但他始终没有背离传统的法乳,这是我们通过对明君的篆刻创作进行逐一审视得出的结论。创新不能缘木求鱼,这正是明君的理性所在。数千年中国印章艺术汇成的历史长河,有着后世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见之愈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至此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从入门到脱颖而出的道路是如此坎坷而漫长;为什么人人都想创新,而最后的成功者总是寥寥。
赵福寿(著名史学家,书画家,艺术评论家) 张明君为艺师古不泥,创新不燥,染翰运斤俱自书卷中奠根基,每于微妙处见性情。书法自然率真,沉毅雄强;治印自由空灵,拙中蕴巧。
胡炜(著名书画家) 在当代艺术品市场中,书法作品的价格远远落在国画的后面,但这并不能排除有着相当实力的中青年书家在市场中抢占某个局部的制高点,若加上岁月的历练,通常他们在市场中往往会后来居上,成为让所有人都大惊失色的黑马。应该具有这样一双慧眼,那么在书法家作品的价格还处于潜伏期时,就应该赶快下手,以最实惠的价格买进,他日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回报。这样的例子在收藏界有很多很多,我觉得有投资意向的朋友,可尝试选择张明君的书法。孙晨熹(著名书法家) 书法人人能写,但写到一个什么层次,什么格调,却是一个水平问题。 现代社会风气浮躁,真正能够潜下心来写字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有拉大旗招摇撞骗者;有华而不实,投机取巧者,有故作高深,沽名钓誉者。凡此种种大家都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由于书法操作的门槛低,似乎任何人随随便便都可以挥弄一番,导致现 在很多不堪入目,完全失掉了法度的作品过街招摇,以致于蒙蔽了人们的眼睛,混淆了美丑。张明君是一个勤奋的年轻人,他表现在书法上的造诣是在全面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风格,但并不出格,因为你总能看到他对古代优秀作品的技法和气格的传承是多么的严谨。我认为他的作品有相当的收藏价值,因为现 在像他这样全身心浸淫在传统中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杨坤炳(书法报原副主编,著名书法篆刻家) ——张明君篆刻作品,不温不火,路子纯正,似不赶时下盛行之风。既合古玺、秦汉之规模,又给人以清新稳重且灵巧之感觉。其作品,刀法娴熟,犀利而浑厚,篆法纯正准确而不呆板,布局自然和谐而整体感极强,可谓已具既有传统又自出机杼的格局。
陈震生(职业书画家,艺术评论家) 我从张明君的印章中看出了他的自信。我知道,从事书法、篆刻创作的人,不会缺少自信,但是,真正能把自信表现出来,却是件特别困难的事。而张明君的印章,能够在时风劲吹之下,既不粗头乱服,又不以细谨为鹄的,而是以清秀而又雍容的审美趣味去塑造自我,从而达到既同光和尘又境界独到的宏美之域。
张明君媒体关注
我手写我心
记者:艺术创作既要能继承传统,又要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个易说不易做,能谈谈您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吗?
张明君:艺术的发展创新是关键,继承传统是根本。那么,什么是传统?如何认识传统?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继承了传统?等等。这一系列问题要解决,我们就必须得去解构传统。解构了传统,我们就会发现,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的因素很多,不仅包括经典作品中优秀的“技”、优秀的“法”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更包括创作者高尚的人文品格、独特的艺术个性、殷厚的学识修养以及胆敢独造的创新精神。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任何时代,成为传统的东西在其所处的时代无一不是“新”的、发展了的。换句话说,正因为创新,才会成为传统;昨天有创新的东西成为了今天的传统,今天有创新的东西同样会成为明天的传统。 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我以为,继承传统是为了发展传统,是对优秀文化、优秀思想和经典作品及其作者的全方位学习与理解,其中自然包括对优秀技法和创新精神的不懈探索与追求;创新是创作者在自我个性、审美喜好、学识修养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汲取的优秀传统技法加以扬弃、改造、整合,并融入时代精神,最终使其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由此可以看出,没有创新,传统就会失去无限的生命力。创新是传统的发展,传统是创新的基石。同时创新更是维系传统发展的新的链条。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努力地将书法篆刻的学习、创作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如哲学思想、审美心态等联系起来做整体的观照,使自己能够自知、自识、自省,并在调整自我、扬弃自我中不断塑造新我。在具体的创作中,我喜欢在一种自由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只有这种状态,自己的本真或曰真性情才能够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思想也会在不经意间得到对艺术情结的一种自然释放,从而实现自己艺术个性的张扬。总之,使作品既要富于理性(强调技法),又要使理性服从服务于自己的感性(进入物我两忘、挥笔抒情的感性世界),二者表里,浑化无迹,而成一派自然之气象,一直是我努力追求的创作旨归。
记者:您曾说艺术作品中有很多属于“创作者本身的非常自我的”东西,这是由艺术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那您认为艺术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
张明君: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首先是表现自我。有一句话说的好,“只有表现自我的艺术作品才具有感召力和生命力”。这个“自我”,即是创作者的本真或曰真性情的极致反映和体现,即是创作者艺术个性的充分张扬。故而,表现自我即是表现自己的本真或曰真性情,表现自己的本真或曰真性情即是抒自己的情、达自己的意。古人说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也就是这个意思。同时,还要顾及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即不但能够娱己,还要能够娱人。只有这样,艺术作品的社会教化作用才可能实现,创作者也才有可能自拔于孤芳自赏的境界,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社会价值。真正的艺术,就是艺术家或曰创作者自然心态的流露和个性的张扬,这或许也就是艺术的本质属性。
记者:您觉得篆刻它的创作难点在哪里?您是如何把握的?
张明君: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的创意是取决其作品意境高下的决定性因素,故而,篆刻的创作难点也首先在于创意。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璞即自然,真即个性。篆刻作为一门艺术亦不例外。在具体的创作中,做到篆法准确以及结字、构图(章法)有一定程度的变形和夸张并不太难,但要准确表达出作者的艺术追求,即立意上的返璞归真,并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却非常之难。阳春白雪是一种艺术境界,下里巴人也是一种艺术境界,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达到其各自层面上的返璞归真,难就难在创作者所要追求的表达目标能否实现。此外,在刻治中能够做到“使刀如笔”亦实非易事。何谓“使刀如笔”,即创作者对刀在运动过程中达到所要追求的(线条)意象有着较强的驾驭能力,为自己的创意锦上添花。所以我认为,使刀如笔作为“技”,只有升华到“意”的层面,才能不同于以刀代笔,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刀与笔联姻、书法味与金石感结合的境界。只有如此,创作者所独有的艺术个性和真性情,才能在刀石迸发出的艺术灵性中充分展现出来。我深知要做到这些很难很难,所以我一直在为此努力、再努力……记者:您赞成王镛先生提出的“艺术书法”一说,在您看来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品?
张明君:王镛先生是在2005年秋提出的“艺术书法”一说,我想,他之所以将“书法艺术”这一传统概念中的“艺术”二字前移,本意当是强调书法的价值体现于其艺术属性,旨在把当今的书法创作推向真正的艺术轨道。至于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评判。一是其技术含量,二是其艺术含量。技术含量就是要看作品是否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这是使书法作品达到艺术层面必备的基本功;艺术含量就是要看作品中是否能够自然的透露出作者的人文品格、学识修养、艺术个性和创新精神,这是创作者在潜移默化中对书法艺术所作的客观反映,是用心血为自己也为欣赏者构建的精神家园。
记者:绘画可以凭借色彩、构图等征服不懂绘画的人,音乐可以凭借旋律和节奏征服不懂音乐的人,那么您觉得书法如何能做到这一点?
张明君:书法作品中因运笔过程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呈现出的线条和音乐一样有着富于收与张的节奏,和中国写意画一样有着富于枯湿浓淡的变化;其计白当黑的章法布局和绘画、音乐一样能给人以美不胜收的遐想空间。同时,其比绘画更加抽象和意象的表现手法,又无形中拓展了欣赏者的想象空间。故而,书法可以通过富于节律的运动线条和有着强烈反差的黑白对比,由视觉作用于人的心理,引起欣赏者的共鸣。有人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还有人说中国书法的艺术感染力没有界限,依据均在于此。(作者:汤美玲/《书画艺术与投资》杂志执行总编)
张明君艺术感悟
艺术作品最终要传递给欣赏者的信息是什么?无非是创作者的本真或曰真性情的极致反映和体现。这其中当然包括创作者对自然、社会、生活、人生以及人性等方面所特有的领悟,是完全自我的。这也是艺术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亦不例外。两个多月前,王镛先生提出了“艺术书法”这一概念,并在媒体进行倡导,一时反响强烈。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谩骂者有之,认为是故弄玄虚、游戏文字者有之,看做是无中生有、自我炒作者有之。当今书坛,对书法的艺术属性认识模糊、肤浅甚至错误者多矣,加之某些靠非艺术因素成为书法官员者的误导,更使人们对书法的艺术属性产生了种种误解,导致了书法创作在艺术层面上的混乱和倒退。我想,王镛先生之所以将“书法艺术”这一传统概念中的“艺术”二字前移,其本意当是要强调书法的价值体现于其艺术属性,旨在把当今的书法创作推向真正的艺术轨道。
历史长河的不断冲刷,使许多书法作品成了难以复制和逾越的经典。它们的难以复制和逾越,在于创作者在创作时的物我两忘、挥笔抒情,是真性情的自然流淌。正因为创作者创作时在主观上并没有想要刻意表现什么,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在一种下意识或曰潜意识中表现出偶然得之的意识流,从而使作品的艺术属性达到了极致。这也是书法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的艺术属性所决定的。当然,创作者独特的艺术个性、深厚的学识修养以及高超的表现技巧是必须的前提。
多年来,方方面面的信息和生活积累,使我对书法和篆刻艺术有了一点儿自己的领悟:书理同人理、同事理、同物理……,亦使我在书写和刻治中有意排除外来因素的干扰。我曾经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写过两张字:欲望来了,随意从书案上的《唐诗三百首》中拈出几首来,信手写去,心中没有任何条条框框,心态亦颇为轻松,写毕细看,别有一种率意和情趣。可当自己有意去找这种率意和情趣时,又哪里还能找得到呢?于是我恍然大悟,这种率意和情趣根本就不是能找来的,而是思想在不经意间对艺术情结的一种自然释放。
我不反对继承传统。但我认为继承传统是为了发展传统。书法能作为一种艺术,从表述语言的文字书写中独立出来,就是因为书法的创作者们在其作品中体现出了一种天下独步的个性,这或许就是字如其人的真谛。所以我又认为,继承传统应是对经典作品及其作者的全方位学习与理解,其中自然也包括对其优秀技法和创新精神的不懈探索与追求,最终使自己的创作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实现艺术个性的张扬。否则,传统就会成为束缚今人进行创作、创新的枷锁,失去继承在艺术层面上的积极意义。
我不知道收入这本小册子中的作品能否体现出自己的本真或曰真性情,又有多少我所理解的书法艺术属性,但它们的确是我在比较自由轻松的心境下创作的,并非要执意表现什么。如果要用某家“法”的尺度去衡量,它们或者已经越出了“雷池”,也或者本就看不出“雷池”的影子。但我愿意把它们公诸于世,供大家评论。
(此文为《张明君书法篆刻集》代自序)
张明君作品欣赏
如图:
参考资料
张明君.雅昌艺术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1 09:03
目录
概述
张明君从艺简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