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晋
中国著名教育家
张有晋(1877年7月-1962年7月8日)男,字麓村,湖南湘乡人,中国著名教育家。
人物生平
1877年7月,张有晋出生。
1908年,湖南中路师范优级选科最优等毕业,经部奏奖师范科举人,以各部司务补用。此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与毛泽东主席有师生关系。
1908年至1943年,历任湖南湘乡中学、宁乡中学(均驻长沙)、湖南高等师范附中、湖南第一师范、湖南第一中学及妙高峰、长郡、明德、广益、楚怡、岳云、兑泽、衡阳、大麓、育才等中学和群治大学、省立商业专科学校、法政学校、铁路学校、瓷业学校等校理数教员。其中,1924年至1925年任长郡中学校长2年;1932年至1934年任群治大学副校长2年。
1943年至1946年,任妙高峰中学校长3年,并任妙中董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妙中常务董事。
1952年11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62年7月8日病故,终年85岁。
1910年时任湖南长沙东山学堂算术课教师,青年毛泽东求学时,曾力主录取毛泽东,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张有晋与毛泽东结成深厚的师生情谊。
师生情谊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一段毛泽东自述少年时代的经历:“我开始很想到长沙去,听说那里是个大城市,……我很想到长沙一个专门为湘乡人设立的中学,在那一年冬天,我请求一个高等小学教员介绍我到那里去,他允许了……”这个教员是谁?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档案馆里,保存着这样一封毛泽东的亲笔信:“人惕、人价二位同志:一九六二年七月十四日来信收到,惊悉有晋先师因病逝世,不胜哀悼。谨此致唁。毛泽东 一九六二年七月十九日。另奉薄仪一份,聊助营奠之资,又及。”有晋先师就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已故教授张人价先生的父亲张有晋(张人惕是张人价兄长)。
1910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坐落在湘乡县城涟水之滨、幽雅、古朴的东山学堂里,来了位年方17的英俊少年,高挑身材,农家装束,他叫毛润之。
东山学堂是名学府,就读学子绝大多数是富家子弟,同时东山学堂有规定不收外县学生,且当时入学考试时间已过。美国传记作家R·特里尔著的《毛泽东传》中记载:当时毛找到校长,要求能够让他在此念书。他的镇定引起了校长的兴趣,为了进一步考察他的才智,校长破例给了他补考的机会,命题“言志”。毛润之接过试题,想起了离家时写的《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联想到排除阻力的艰难,遭遇讥讽的愤慨,长期积蓄的凌云壮志……顿时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奋笔疾书,一挥而就。校长接过一看,只见那字里行间无不跳跃着为救国救民而学的宏愿。校长连说:“好,好,栋梁才!”当晚,校长和麓村先生(即张友晋)在教职工会上就立主打破不收外县生的陈规,破格录取了他。
毛润之如愿上学了,恰巧麓村先生教他算术课。毛润之从来没接触过算术课,但他勤奋好学,加上麓村先生悉心指导,成绩提高很快。东山学堂实行新法教育,效仿西方新学,力求先进。毛润之很好学,在那学到了许多新知识。麓村先生不只是关心毛泽东的算术课,还关心他国文方面的进步。即使到几十年后,麓村先生还记忆犹新地对后辈说:“毛泽东那时已练就一手出色的文笔,在东山曾写过命题为《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等文章,国文老师极为赞赏,下批语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1911年春,麓村先生又推荐毛润之进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
从韶山到东山,从东山到长沙,少年毛润之大长了知识,大开了眼界。但在这关乎毛润之发展前途的重大转机时期,都有麓村先生的重要提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毛泽东离校参加新军。革命失败后,他又辗转到湖南第一师范读书。而麓村先生又正巧在该校任教。再度重逢,师生情谊更加亲密了。麓村先生这时更加关心毛泽东,他对当时的毛泽东的组织演讲才能印象颇深,解放后到了北京他都还记得,他说:“那时候第一师范成为长沙学生运动的中心。每当集会,各种主张争论不休时,只要毛泽东一到,全场随即就静下来,他往往三言两语就抓住问题的要领,简明地分析归纳大家的意见,集中形成共识,并立刻见诸统一行动。”1918年毛泽东辞别恩师赴京筹备留法勤工俭学,从此中断联系。
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时在妙高峰中学任董事长的有晋先生便驰函毛泽东祝贺。接到恩师来信,毛泽东无比高兴,并亲笔回信:“去年十二月十九日赐函诵悉,远承教益,极为感谢!谨此奉复,敬颂道安。一九五零年四月十日。”
之后不久,长沙教育界知名人士聚会纪念思想家王夫之,成立船山学社,建纪念馆,商讨请谁题额。有晋先生又致函毛泽东赐墨。主席欣然命笔题字“船山学社”,并复信老师“未知可用否?”
1952年,有晋先生因赋闲在家,便写信给毛泽东表示想到解放后的北京观光。很快,中共中央统战部即寄200元邀请老人进京。
7月底,老人抵达北京,毛泽东秘书田家英接待安排老人住在前门外的惠中饭店。
8月18日下午,有晋老人等在秘书陪同下来到毛泽东家做客。毛泽东笑容满面地迎接了他们,并和他们一一握手,然后宾主依次步入堂内,主席陪有晋先生坐在正面沙发上。主席询问了当时湖南的社会形势,并征询老人对国家政策的看法。老人表示拥护土地政策,并谈了对唐朝均田制的看法,毛泽东听了非常高兴。毛泽东与有晋先生一起回忆了师生相处的日子,他激动地说:东山和一师的学习,对我影响很大。我的知识和学问是在一师打好的基础,我很感谢诸位老师。最后毛泽东问有晋先生还想不想教书。有晋先生如实相告:“年事已高,教书已力不从心。”饭后,宾主一起来到中南海岸边,毛泽东搀扶着恩师上了一艘游艇,自己轻轻操桨,两人有说有笑地边聊边游中南海。
不久,有晋先生接到由周总理颁发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聘书,老人从此定居北京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
有晋先生安顿好不多久,天气渐渐凉下来。毛泽东又派秘书为老人一家四口添置新的冬衣及床上用品。当老人一家流露出国家不必如此破费的意思时,田家英说:“这是主席嘱托办的,是用主席的稿费支付的。”后来毛泽东还把他自己穿过的呢子大衣和帽子送给老人挡寒。从此老人每逢五一、十一等重大庆祝活动,都会被接到天安门观礼;有湖南故旧到北京,都会被接去出席作陪。
1962年7月,有晋先生病故,享年85岁。张人价教授兄弟二人便联名向主席寄去讣告。主席即派秘书送来唁函和奠仪300元,以表哀悼。
两度为师
毛泽东的老师中,有一位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和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两度为毛泽东的老师。他就是张有晋先生。
张有晋一生最有幸、最自豪的是两度为毛泽东的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1910年,毛泽东报考湘乡高等小学堂,入学考试成绩优异,校长李元甫称为“建国之才”,但是湘乡封建地方势力,以毛泽东是湘潭县人,不是湘乡人为由,反对录取。由于张有晋与毛泽东表兄王季范是同窗好友,加之他十分“爱才”,在学校教务会上表决的关键时刻,他坚决支持录取毛泽东,最后使毛泽东成为该校引以为骄傲的一名学生,张有晋也就有幸成为毛泽东的数学老师。1914年,毛泽东就读第一师范,张有晋第二度为毛泽东的数学老师。1915年,毛泽东参予驱逐校长张干的学潮,张干公布开除学生名单之中将毛泽东列在其首。在这次反对张干倒行逆施的斗争中,张有晋坚决站在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袁吉六等坚持正义的老师队伍中,迫使张干收回成命,保留了毛泽东学籍,使其完成在第一师范的学业。还有,张有晋与毛泽东朝夕相处多年,深知这个“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学生,是位“建国之才”,虽然对他所教的数学,成绩不够理想,但是仍倍加爱护,对毛泽东开展的活动大力支持,甚至有求必应,毛泽东组织“学友会”向教职募捐,他解囊相助,一次捐款银元100元,毛泽东组织“学友会”开展学术研究活动,聘他为导师,他欣然参加,表示极大支持。1919年以后,毛泽东领导新民学会、社会主义青年团、共产党的活动,他都积极支持。1921年,毛泽东创办“自修大学曾聘他去上课指导,他不仅欣然应聘“分文不取”还在经费上的解囊相助。
张有晋先生一生最大的内疚是,曾参予镇压过一次学生运动。
那是1925年,湖南人民反对当时军阀赵恒惕的反动统治。他当时任长郡中学校长。长郡中学和第一师范是这次长沙学生反对赵恒惕的主力军。赵恒惕利用他与张有晋是同乡同学等特殊关系,运用烘骗加恐吓,逼张自晋进行镇压,开除学生领袖曾三、钟伟剑、杨孔万等,结果自己不仅迫于学生反对而谢职,而且被当时世人骂成“镇压学生运动刽子手”[2]。从此以后,他背着负罪感,远离政治,潜心研究数学教学,先后著有《中学数学疑难析解》、《中学数学要旨》等,深受师生好评和欢迎。
1930年7月,彭德怀率领红军,一举攻下长沙。彭德怀受毛泽东委托,派人看望了当时教育界名人,张有晋就是被看望中的一个。他深受感动。从此走出了“镇压学生运动刽子手”的阴影,决心投入人民革命行列。红军辙走后,当反动军阀何键又回到长沙,进行清洗“共匪”分子。当时,毛泽东派人看望过的长郡中学校长王季范,被何键逮捕,欲将杀害。张有晋与王季范既是同乡,又是同窗好友,积极参加当时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长沙教育界营救王季范的游行、罢课等斗争,迫使何键“无罪释放”王季老先生,从此与王季范成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战友。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攻占我国上海后,积极参加王季范先生倡导的“明耻教战”运动;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他积极投入“反独裁”、“反内战”、“反饥饿”的游行、罢课斗争,以实际行动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52年,中央文史馆馆长符定一,根据张有晋“才、德、望”,聘任他为中央文馆馆员,来到北京。不久,接到毛泽东热情邀请,来到毛泽东的中南海丰泽园家中“叙旧”。那天,在门口迎接他的,有徐特立、王季范,还有毛泽东特地邀来的当时担任党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曾三,当曾三上前扶张先生下车时说:“张先生,您好,我是您的学生曾三迎接你”。
张先生听到曾三名字,为之一振。昔日“镇压学生刽子手”的负罪感,突然笼罩心上,不知所措,平日口若悬河的张先生,看着曾三笑脸,半天才说出:“您好……。”
毛泽东看见这一情景,马上上前解围,扶着张自晋先生说:“张老师好,受业毛润之欢迎您!”
他与徐特立、王季范老友握手见面之后,毛泽东扶着张先生,来到他平时接待外国元首的书房,端着上座沙发,让张先生先座。
张先生站着,推让徐老先坐。
徐老说:“今天是润之请张先生,我们都是作陪的。”
王季范也上前劝:“这是润之心意,你就领情吧。”
张先生坐下后,毛泽东又请徐老和王季范坐在张先生两旁,自己和曾三一边给张先生递烟、点火,泡茶,一边说:“今天,请张先生‘叙旧’接风,因为,曾三同志平时多次谈到您对他的教育,我才知道,他就是我的师弟,所以也请他来作陪。”
曾三马上接过毛泽东的话,说:“张先生,25年那次过节,我作为学生,年轻气盛,当时说了一些过头的话,使先生生气,以后我一直后悔,要当面道歉。”曾三说到这里,毕恭毕敬,向张先生深深鞠躬,“我当面陪礼了,请先生原谅”。
张先生听到这里,马上也站起来,打断曾三的话:“不,不”,他拉着曾三坐下,“那次,实在对不起你和你的同志,要检讨不是你,而是我鬼迷习窍……”
曾三接着说:“即使是这样,也只是一次,您平时的教育,影响我们一生,您教育我们,‘学习要苦练加巧练’,‘数学没有解答不了的难题,只有不会解决难题的人’,‘人生莫大耻辱,就是当亡国奴’等。这些金玉良言,激励我在工作中不断奋斗……”
曾三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深深感动了张先生,眼睛充溢着喜悦的泪花。
徐老看了很高兴,接过曾三的话:“这就是古人的遗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
毛泽东听了更为高兴,语出惊人:“在座诸位,都是从旧社会熬过来的,多少人死在军阀日寇屠刀之下,多少人战死沙场,多少人被饿而死,我们活过来已经是大幸,刘禹锡说:‘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皆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王季范接着说:“润之说得好,我们都有是被旧社会的‘狂沙’冲洗,有幸生存下来,更应该珍惜今日的黄金年代,朝前看,多为国为民出力……”
接着,师生共进午餐,席间,毛泽东和曾三轮流敬酒,欢声笑语,洋溢了中南海丰泽园。酒过数巡,张先生有点飘飘欲仙,对着毛泽东和曾三口吐真言说:“我当教师四十多年,今天才真正尝到拿粉笔的滋味……”
从此以后,毛泽东经常请医生给张先生检查身体,送药送礼物,曾三邀集在北京一些同学,经常去看望他。他七十岁生日,曾三联络十几个同学到他家为他祝寿,毛泽东还以“老学生”的名义,敬献了寿面和生日蛋糕。张先生亲友看见,无不为之感动。他更深有感触地说:“我这个曾经充当过镇压共产党的帮凶,最后对我最好还是共产党……”
张有晋先生没有辜负文史馆员的历史使命,时常记着“吹尽狂沙始得金”的至理名言,运用他良好记忆力的天赋,在新中国文史研究园地,辛勤耕耘,用他的笔记述湖湘半个世纪风云变化,整理出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材料。还有,张先生有不少的同学,如赵恒惕等,以及很多学生,在大陆解放后,到了台湾,在各界工作。他通过各种方式,用他自己所见所闻的真情实感,向他们宣传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政策,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为实现祖国海峡两岸早日统一,作出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注释:
[1]曾三(1907-1990),湖南益阳人。1924年参加革命,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国家档案局局长,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著有《曾三档案工作文集》。
[2]《湖南教育史(第二卷)》,岳麓书社,2003年12月出版。
人物评价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在视察河南时,对省委书记吴芝圃讲到:“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有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一位叫张有晋,一位叫杨昌济。”
参考资料
毛泽东与张干二三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尊师的故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0:5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