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海鹏,1939年5月出生于湖北汉川,中共党员,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人物经历
1939年5月,张海鹏出生于湖北汉川。
196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系;8月,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70年5月—1972年7月,在河南息县东岳公社塘坡学部五七干校参加劳动。
1979年,评定为助理研究员。
1985年,获评为副研究员。
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
1990年,晋升为研究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4年1月—2004年7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2002年4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主任;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
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15年5月,退休。
2023年,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典籍耀中华》摄制组采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张海鹏着重探索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建构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成果如下:
一、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张海鹏是坚持“两个过程”论的代表人物。所谓“两个过程”论,是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所说的“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这个著名论断的概括。提出了中国近代史的革命高潮从全局看应包括七次: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927年大革命;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七次革命高潮,决定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包括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问题。张海鹏提出了有关中国近代史分期的新见解,力图从宏观上建构1840年—1949年中国近代史的理论体系。把这110年的中国近代史分为六个时期:1840年—1864年,是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1864年—1901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成型期;1901年—1915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下沉沦到谷底的时期;1916年—1937年,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迅速成长,并终于取代旧势力开始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力量;1937年—1945年,是抗日战争,中国近代史的根本转折时期;1945年—1949年,是中国两大政治势力为决定中国发展方向而决战的时期;通过系统梳理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史,进一步明确了将1840年—1949年的中国历史统称为“中国近代史”的观点。
三、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法。张海鹏认为,指导历史研究的正确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按照唯物史观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应该认识,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贯穿近代中国历史的真正的主线,现代化进程在近代中国虽然在缓慢地进行,却从来没有居于主导地位。在近代中国,革命和改革是历史发展的主调,近代中国还有现代化进程的萌发,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生产力因素已经传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已经传入、无产阶级政党已经组成,现代化学说里主张的现代性的增长,传统社会因素的剥落,正在发生。主导中国两千年的儒家学说面对西方传入的思想政治学说(包括资产阶级学说和无产阶级学说),并无招架之力。但是,现代化进程没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按照唯物史观,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成为主流,是在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国家政权巩固、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并有所发展之后,现代化进程实际进入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在这个时候,现代化进程是主导方向,阶级斗争是次要方向。在这个时候,把阶级斗争当成主要方向,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是错误的。
四、完善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截至2021年4月,张海鹏已发表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方法、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和涉及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中日关系问题的文章400余篇,其主要著作有《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东厂论史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评论与思考》《张海鹏集》《张海鹏自选集》《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张海鹏论近代中国历史》《张海鹏文集(全7卷)》等,主编有《中葡关系史资料集》《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台湾史稿(2卷本)》《中国历史学40年》等论著和资料集多种。
人才培养
面对当前学术研究的浮躁之风,张海鹏对青年学者提出了几点期望:一是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务虚名、不慕官位;二是在学术殿堂上,要有“坐冷板凳、吃冷猪头肉”的精神,才能深入堂奥;三是做学问“要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必须从打基础下功夫,由博入专;四是在百家争鸣中提倡互相切磋、承认错误的好风气;五是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容不得半点造假的行为。
2008年,张海鹏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任命为第一首席专家主持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代史》,作为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教材,向全国高校推广;2017年7月,被国家教材委员会任命为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之一。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共分5册,其中《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是全体高中生的必修课,供高中一年级使用;另外《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三册是选择性必修课,供高中二年级使用。必修教材已于2019年9月进入北京、天津、上海等6个省市的高中课堂,2020年9月,已有14省市高中使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2017年11月,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任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之一的《中国近代史》教材修订组组长;2018年,出版了《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该书在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组织的第四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中被评定为精品教材;另编写了《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等教材。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张海鹏出生在湖北汉川一个贫寒的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父亲租种一两亩水田,外加做点小生意,在早市炸油条、蒸发糕、煮豆丝。张海鹏7岁时,其母亲就去世了,他的哥哥参加了新四军。父亲带着张海鹏与其姐姐、妹妹生活,勉强能糊口,日子过得艰难。
人物评价
“张海鹏老骥伏枥、笔耕不辍,为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殚精竭虑,为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评)
“张海鹏不辞辛劳,乐于奉献,对于中国史学会的工作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发挥了颇为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具有宏阔的学术视野,超卓的学术眼光,同时亦体现出非凡的组织领导才能,且甘于奉献,不辞辛劳,对于中国史学会充分发挥其学术领导功能居功甚伟,对于中国史学的繁荣发展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晋阳学刊》评)
“张海鹏作为学术组织者与领导者对中国近代史乃至整个历史学的贡献,足以在当代中国学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社会科学网评)
“张海鹏用丰硕厚重的成果践行着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时代担当。”(《光明日报》评)
“张海鹏是享誉中国国内外的中国著名史学家。”(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1 11:4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