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璧(1885-1948),河北霸县人。毕业于保定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清末曾任吴禄贞参谋。中华民国成立后,历任驻鲁北洋关外军参谋长、总司令、护国军第一梯团参谋长、京师警察总监、河东盐运使、税务处会办等职。九一八事变前后,他组织便衣队进行扰乱。七七事变后,张璧降日,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死于国民党政府监狱中。
张璧,字玉衡,亦字君玉,河北省霸县人。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清末任清军
吴禄贞第六镇参谋。吴被杀后,张赴东北组织光复军。武昌新军起义爆发时,他参加胡瑛芝罘独立,响应辛亥革命。1913年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往云南。护国军反袁起义时,他协助
唐继尧组织起义,任第三军第一梯团参谋长。后作唐之代表赴南京与
冯国璋联系,投靠直系军阀。1924年10月,冯玉祥等举行
北京政变,建立国民军,张归附国民军,任京师警察总监,协助
鹿钟麟于11月上旬逐废帝溥仪出宫。后作为冯玉祥的代表参加反蒋活动。曾作冯之驻东北特使。1930年秋,阎、冯反蒋失败,张即隐居平津。但他仍不甘寂寞,为政治上再起,甚至投靠日寇,在天津与日本特务机关勾结。
1931年11月8日,张璧、
李际春等组成1000余人的便衣队,在驻天津租界日军的支持下冲入日租界,进行武装暴乱。向驻天津的中国军警发动武装挑衅,并提出撤退中国军队、绝对取缔抗日活动等无理要求。中国军警进行镇压,日本驻屯军出面干涉。11月10日,
土肥原贤二乘中国驻军平息暴乱之时,将清废帝溥仪挟持出天津,旋即赴东北。此事即为轰动一时的“
天津事件”。
“七·七事变”前,他又在北平组织辛丑学社,从事亲日活动。后于日伪方面主持“
安清道义总会”,日寇投降后被捕,押入苏州监狱,被判刑。1948年,张璧病死狱中。
其中,绝大多数材料在叙述张璧生平时都提及了他从事亲日活动的经历,如王俯民在《民国军人志》中就提及张璧“在中原大战后隐居平津,但仍不甘寂寞,为政治上再起,甚至投靠日本人”。张同乐在其著作《华北沦陷区日伪政权研究》也提到张璧在1931年前后就投靠日本,“七·七事变”后更是担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不过,也有资料显示张璧也曾配合中国共产党,为百姓做过实事。如其妹妹张秀岩在回忆录中就曾提到张璧曾数次为共产党人提供掩护。《霸州人物志》中也提及他在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任内,曾为霸县高各庄一带四十八村解决了一起水利纠纷,迫使伪县长翟曜惩治了上赵家坊村强修拦水大坝的恶棍韩再心,使中共领导的这一合法斗争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