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畈原名张家畈,张畈乡位于金寨县正南,距县城97公里。北纬31°15’,东经115°44’至115°54’。东与燕子河镇接壤,南与天堂寨毗邻,西与水竹坪乡交界,北与青山镇相连。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95个村民组,总人口8225人。
乡镇简介
张畈乡位于
金寨县正南,距县城97公里。北纬31°15’,东经115°44’至115°54’。东与
燕子河镇接壤,南与天堂寨毗邻,西与
水竹坪乡交界,北与
青山镇相连。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95个村民组。张畈乡是资源大乡,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8.6%,境内盛产茶叶、天麻、茯苓、香菇、木耳、灵芝、山核桃、有机稻、西洋参等农特产品和菌药产品,一直都被誉为“金寨县高山反季节蔬菜之乡”和“华东西洋参第一乡”。 张畈是水电之乡。全乡有110kv变电所1座,大小水电站5处,总装机容量高达8420kw,年正常发电量达2000万kwh以上,电力资源十分丰富。
历史沿革
张畈原名张家畈。据传从前有一个张姓出任过宰相而得名(年代无考证)。1929年著名的“六霍暴动”后,曾建立六乡苏维埃政权,为当地的革命斗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33年末,建立立煌县之前,属于霍山县西乡第九保。
1951年划小乡时,成立龙马、张畈、杨树、土岭四个乡,1955年合并为张畈乡,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改为先锋人民公社,1962年建区划社时改称张畈人民公社。1983年8月进行农村体制改革,区以下基层政权改为乡、村制,随之改称张畈乡人民政府,下设六个村,同时均改为龙冲、马畈、张畈、杨树、王河、钟山六个行政村。
地理气候
张畈乡地处大别山腹地。山峦叠障,沟壑交错,最高峰
佛顶寨,海拔1632m,山势险峻。位于乡政府对面的五峰山,绝壁突兀,五个山峰酷似五猴并卧,故又称五猴山,风景奇幻。境内,落钟潭的瀑布,团山大峡谷,具有较高的旅游欣赏价值。
张畈乡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600mm,土壤偏酸性,PH值6-6.5。非耕种地为中层麻石棕壤,中层麻石土,中层棕色石灰土。旱地为耕种中层麻石土,水田为淹育麻石泥田为主。平均海拔650m,人居住在海拔350—1100m之间,无霜期180天左右。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零下12℃。
产业结构
张畈乡是金寨县重点林区之一,截止至2008年底有山场面积8835.5公顷,森林覆盖率78.60%,森林资源丰富,有
活立木蓄积量366983立方米,年增长量132532立方米,年可采伐商品材2000立方米,林农年收入70万元左右。拥有乡办林场2个,面积461公顷;村办林场6个。
境内野生动物有原麝、野猪、穿山甲等,稀有植物有小叶榉,凹叶厚朴等,古树名木,分布广泛。
全乡有耕地572.67公顷,年产粮食1820吨左右。2008年底有茶园面积83公顷,年产干茶250吨,年产值150万元。
西洋参是张畈乡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的一大优势,1993年秋在龙冲村试种,取得成功。1997年获得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1998年在地西洋参有10000平方米。1999年冬,成立第一个西洋参股份公司,当年冬整地育苗30亩,在公司的带领下,干部、群众陆续投入发展。2003年取四年参45亩,收入达142万元,亩平均收入31556元,种一亩西洋参的效益相当于种15亩水稻。2008年底该乡拥有西洋参在地面积30公顷。
旅游资源
张畈是旅游的好地方。周边与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站接壤。境内绝壁突兀的五猴山,风景绮丽的团山大峡谷,叹为观止的落钟潭,鬼斧神工的神仙洞等自然景观随处可见。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在革命战争年代共有100多名先烈抛洒青春热血,还有早在1934年成立的五星县六乡苏维埃政权。为让后人时刻“牢记历史,缅怀先烈”,张畈乡关工委2001年向全乡上下倡议,在乡政府所在地建立了一座烈士墓碑,已成为全县30处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
基础建设
张畈乡交通比较便利。全乡组组通公路,村村通水泥路,全长12公里的主干道柏油公路与210省道贯通,与县城梅山相距97公里,距合武高速、沪汉蓉高速铁路也仅需90分钟。乡内通讯比较发达,建有移动通讯基站1处、无线固定电话450兆CDMA基站1处,
程控电话交换机4处、1200多门,信息传递十分快捷。
工业经济
2007年张畈乡招商引资新建工业企业四家,农业企业一家,累计招商额924万元,占任务810万元的114%。 张畈乡乡地处金寨县西南角,距县城100公里,平均海拔650米,是典型的偏远高寒山区,立地条件很差,气候环境恶劣。党委、政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挖掘一切潜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扬长被短,克服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建设成本高等不利因素,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努力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利用山高河急的水力资源,兴修三个
水力发电站。即金源水力开发公司投资200万元,在杨树村兴建的装机容量400千瓦的龙河水电站;金寨西河水力开发公司计划投资600万元,在张畈村兴建装机容量1000千瓦的西河三级水电站;金寨自强水力开发公司计划投资300万元,在钟山村兴建装机容量600千瓦的落龙潭水电站。
浙江丽水市吴丽生老板利用该乡丰富的木竹资源投资184万元,在原蚕茧收购站兴建竹制品厂,该厂于2010年6月投产,已实现产值15万元。上海雷大升医药科技开发公司,投资240万元扶持该乡开发西洋参基地300亩,使西洋参产业稳步发展。
农业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驻张畈乡的市、县级科技特派员,突出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作为科特派工作的主旋律来抓。在县科技特派员创业领导组的支持下,他们根据高寒山区的特点,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依托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天麻、灵芝、西洋参三大特色产业,为该乡早日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夯实经济基础。 一是提高天麻效益。天麻种植在该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土壤、气候适应,且种植时间长,人人都会,但由于技术不精,缺乏指导,没有规模,因此,每年都是投入大,收入低,甚至广种不收。在乡政府的扶持下,由驻乡特派员牵头,成立天麻协会,由协会负责技术普及和技术更新,乡政府负责融资和服务,努力把天麻生产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
天麻
二是调节
灵芝生产规模。群众对灵芝生产有很大的热情和很高的积极性,2010年的效益非常可观;但是,生产灵芝消耗木材量大,再者,灵芝的效益取决于生产量,生产的越多,价格越低,生产规模适量,效益就好。因此,特派员根据市场信息,帮助乡政府制定了灵芝的生产规划。为此,乡政府作出每年生产200万棒,年收入600万元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严格操作,精心管理,让群众长期得到种植灵芝的实惠。 三是扩大
西洋参种植面积。西洋参在该乡种植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乡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决定对西洋参产业加大技术普及和更新力度,每年融资100万元,新增100个种植户,发展新基地100亩,使该项目的种植优势得到更大的发挥。市级科技特派员带头筹资入股,使该产业形成了“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
人文历史
王明(1904?1974)原名陈绍禹,又名陈绍玉,金寨县金家寨镇(现属槐树湾乡)人。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
1920年,他考入六安第三农业学校学习,1924年和进步同学在家乡金家寨组织成立豫皖青年学会,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任学会事务部长。1925年入武昌商科大学学习,担任安徽同学会会刊《皖光》编辑,积极参加声援上海“五卅”运动,被推选为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行委员。1925年回国后历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宣传干事、中共中央宣传部
《红旗》报编辑,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31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六届四中全会,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米夫的支持下,他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主持中央工作,此间,因推行“左”倾错误路线,使革命遭受巨大损失。6月,他代理中央总书记。10月赴苏联担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不久被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委员,负责亚洲、拉美各国共产党的事务。1935年,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
《八一宣言》)。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因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干扰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他调回延安,继续担任
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并任中央统战部长、中国女子大学校长、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后任中央法制问题研究委员会和中央法律委员会主任,为新中国的成立,在法制、法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委员,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主任,主持并领导了第一部《婚姻法》及部分法律、法规的制定。1956年初去苏联治病。1974年3月27日在莫斯科病逝,安葬在莫斯科郊外的新圣母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