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留孙道行碑
元代文物
该碑全称为《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贤院事领诸路道教事张公碑铭》, 俗称“道教碑”。此碑立于元天历二年,赵孟頫楷书,今存于北京民俗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简介
东岳庙道路两侧碑林,现共修复石碑85座,中路正院共有碑89座。特为赵孟頫所撰写的“张留孙道行碑”(俗称“道教碑”)加了玻璃钢防护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关方面统计尚有碑180座,其中元碑一座,明碑32座,清碑99座,民国时期的石碑6座。
真好像过去老北京流传的“东岳庙的石碑数也数不清”,“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也数不清”似的,不去专门调查清点,犄角旮旯的真的是无法数清。
张留孙生平事迹
张留孙(1248~1321)为元代龙虎宗支派玄教创始人。字师汉,信州贵溪(今属江 西)人。幼从伯父张闻诗学道于龙虎山上清宫,继师李宗老。后以所学游江淮间。至元 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赴阙,选其从行。第二年,张宗演返龙虎山,张留孙留侍阙下。据传其能请祷止雨、疗疾,世祖命为上卿,铸宝剑,镂其文曰: “‘大元赐张上卿’,敕两都各建崇真宫,朝夕从驾。
张留孙历仕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领导玄教四十余年。除宗教活动 外,并参预不少政治活动。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称,张留孙“每进见,必陈 说古今治乱成败之理,多所裨益。士大夫赖公(指张留孙——引者注)荐扬,致位尊显 者,数十百人。及以过失获谴,敕公救解,自贷于死者,亦如之”。可见张留孙在襄赞 朝廷政治与调和官吏矛盾方面,曾作过不少工作,起过不少作用。因此,一方面更加取 得了皇帝的赏识和信任,另方面在大臣和士人中结交了许多朋友,“大臣故老心腹之臣, 莫不与开府(指张留孙——引者注)有深契焉”。从而使他领导的玄教能盛极一时。 延皊四年(1317),张留孙年满七十,仁宗为之大举祝寿。
“上使国公画公像,诏翰林学士承旨赵公孟瞓书赞进入,上亲临视,识以皇帝之宝, 以赐公生日”。并以之永“镇崇真宫”。“是日,赐宴崇真宫,内外有司各以其职供具,宰相百官咸与焉。”英宗至治元 年(1321),张留孙逝世,皇帝又为之大办丧事,将其遗体送至龙虎山安葬,“自京师至其乡,水陆数千里,所过郡县,迎送设奠,不约而集。比葬,四方吊问之使交至。自 王公以下,治丧致客,未有若此盛者。”天历二年(1329)加封“辅成赞化保运神德 真君”。
作者介绍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 尽管很多人因赵孟頫的仕元而对其画艺提出非难,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散藏在日本、美国等地的赵孟頫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干字文》、《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碑文故事
这碑全称《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玄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贤院事领诸道教事张公碑铭》。碑名很长,缘由元朝五代(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都看重张留孙,不断加封号、官名,所以字数越来越多。碑文说张公讳留孙,字师汉。是汉代文成侯张良、唐代宰相张文瓘的子孙。说他修髯广颐,状貌甚伟。有相者过之曰:“异哉贵人,七分神仙,三分宰辅。”学道江西信州贵溪龙虎山上。碑文说岁己未(1259年)忽必烈领兵武昌时,已听说天师张宗演的名字(道教正一天师宗始自汉张道陵,相传至张宗演三十六代),派人问候。及平定江南亟召之。张宗演带了徒弟数十人来,皆美才奇士。及入见,忽必烈独独看上张留孙。这样张宗演回去而张留孙留在北京。忽必烈时时召问,张留孙“虚心正身崇俭爱民以保天下”之说,深合忽必烈心意。碑文还说张公治好了太子和皇后的病,还代表皇帝巡祭方岳,搜访遗贤等。忽必烈想让完泽为相,请张公巫卜,张公以易巫得同人之豫,以为君臣咸吉,于是拜完泽右丞相。忽必烈用丞相都要张公卜卦,可见他权势之大。张公临死,召诸弟子曰:“吾教以清静无为为本,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其宗旨也。今玄教特被宠遇,五朝四十七年,尔徒见其盛也。”希望今后恪恭以报朝廷。值得书写的是赵孟頫在碑铭中说到自己,感慨平生,不能自已。由于赵孟頫受到忽必烈、仁宗的恩遇,又与张公同在集贤院里共事,所以写张公碑铭时想到自己。赵孟頫以宋代宗室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为程钜夫所推荐,忽必烈见他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很是重视。赵孟頫也想做一番有益于民的事,其诗曰:“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谢安”,可见其心志。《元史》说“帝初欲大用孟,而议者难之。”其间数度受到权臣刁难。碑文写“张公已贵,而南北故老儒臣多在朝廷。臣去国三十年复被仁宗皇帝收召待罪禁近。而世祖时同朝略无在者,或仅见其子孙。独张公以高道厚德,服勤累朝,身受恩宠超越常伦。”但张公恐惧自持,至于服食起居节俭如初,而且荐扬士大夫致位尊显者数百人。“呜呼,先皇帝(指仁宗)弃群臣,老臣伏在田里且三年矣。张公遂去世。感叹存没,不亦悲乎?今上(指英宗)皇帝不以臣远去,老病且死,犹记忆之。命以论次公事。呜呼,旨意所及,岂直为张公哀荣哉!”仁宗最看重孟頫,延祐元年(1314年)让赵孟頫回京,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六年因病归。英宗至治元年,英宗叫人到湖州(今浙江吴兴)请孟頫写《教经》。二年六月孟頫卒,年69岁。而张留孙卒于至治元年十二月。可见这碑文写于至治二年一至六月。碑文说自己老病且死,既感喟又是实话。孟頫对张留孙的死感到悲哀,想到自己老病活不长,但英宗叫他写张公碑,这不仅是张公的生荣死哀,而且是关乎他自己的生荣死哀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1 20:13
目录
概述
简介
张留孙生平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