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华北理工大学校长
张福成,男,汉族,1964年7月生,吉林蛟河人,中国民主同盟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河北省委主委,华北理工大学校长。
人物经历
1964年7月,张福成出生。
1982年9月,高中毕业于吉林省蛟河市偏远山区的一所农村公社中学。
1982年9月—1986年7月,本科就读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燕山大学前身)金属材料专业。
1986年9月—1989年5月,以本科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研究生免试推荐资格,继续在燕山大学金属材料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1989年6月—2019年4月,任教于燕山大学。
1990年10月—1993年6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05年10月—2006年9月,任卢龙县副县长(挂职锻炼)。
2006年,任燕山大学副校长。
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1年7月—2012年6月,任酒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挂职锻炼)。
2012年6月5日,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巨人计划”首批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称号。
2014年,获河北省“高端人才”(院士后备)称号。
2019年4月,任华北理工大学校长。
2021年4月23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月2日,进入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
2023年8月31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2023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张福成的研究方向为耐磨材料、贝氏体钢;发明难焊高锰钢辙叉焊接用钢及焊接技术,解决了中国铁路发展中一项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实现中国高速、重载跨区间无缝线路的技术跨越创造了条件;发明铁路辙叉用新型高锰钢冶金全流程技术,制造出洁净、致密、均质、纳米孪晶高锰钢,使辙叉服役稳定、长寿,为中国铁路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发明系列贝氏体新钢种及其冶金系统技术,解决了贝氏体相变周期长、性能不稳定以及超大尺寸轴承均质化的技术难题,推动了贝氏体钢应用技术的发展。
截至2023年2月,张福成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基金、面上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以及其他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40多项。
截至2023年2月,张福成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据2023年5月华北理工大学官网数据,张福成的学术论文被SCI收录192篇,被SCI引用1865次。
截至2023年2月,张福成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教育部和河北省等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件。
人才培养
张福成认为,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一是立德树人、德能并修,让人人渴望成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二是鼓励首创、激发潜能,让人人皆可成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培养既扎根中国大地又瞄准世界前沿的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三是任人唯贤、唯才是用,让人人尽展其才,破除“以帽取人”之风,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育人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1989年到2019年留校工作期间,张福成为燕山大学内涵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燕山大学校友总会评)
作为华北理工大学校长,张福成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牢记教育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勇于担当、砥砺奋进的作风,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深化改革创新,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作为科研人员,张福成踔厉奋发,砥砺攻坚,着力攻克“卡脖子”问题;作为民盟河北省委会主委,张福成凝聚共识,建言献策,努力画好团结奋斗“同心圆”。(中国民主同盟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17:4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