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秉伦(1938年7月23日—2006年2月23日),当代中国科学史家、科学史教育家。出生于安徽泾县,1964年毕业安徽大学生物系,被选拔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开始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工作。1982年,为了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的建设,应钱临照先生之邀,调到科大,承担起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晋升为教授。他历任科大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主任、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时兼任过安徽省科技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职。
人物生平
1938年7月23日(农历6月26日),张秉伦出生于安徽泾县赤滩乡小岑滩。
1941年开始寄养在巢县山郭村二舅郭年科家。
1947年始入私塾,先生是郭文华。
1951年因私塾停办,停学在家。
1952年4月,入巢县张家瞳小学就读。
1954年入巢县初中就读。
1957年入巢县一中高中部就读。
1960年上半年,报考飞行员,但是由于其父政治问题未果。9月,考入安徽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
1964年8月,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任实习研究员,开始从事生物学史研究。9月,随自然科学研究室部分工作人员下放到安徽寿县,参加“四清”运动。
1965年11月,结束在寿县的实习回到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兼任团支部组织委员。12月,与唐丽珍女士结婚。
1966年4月至6月,在北京门头沟医院参加“四清”,任队长。6月,回到研究室工作,任团支部书记。
1970年3月,随研究室被集体下放到河南息县的“五七干校”,先是在河南息县“抓革命,促生产”,后又到河南明港, “只革命,不生产”,期间任连长。
1972年7月13日,随研究室全部回到北京,参加整建党学习工作,任小组长。
1973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参与夏玮瑛《周礼书中的农业知识》一书的部分整理工作。
1975年2月7日,经李家明、苟萃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当年转正(当时无预备期)。3月,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党支部副书记。
1976年,以笔名晋华(与“进化”同音)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达尔文在环球旅行中的科学考察》,刊于《化石》第3期。
1977年2月,开始参与《中国古代生物学史》一书的编写,承担其中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章节。发表学术论文《批判“四人帮”破坏基础理论研究的罪行》,刊于《植物学报》第19期。
1978年8月,开始参与中国生物学史、历史等编写工作。在安徽泾县,搜集到500多枚散落在民间的清人自制的泥活字,首次为泥活字印刷术提供了实物证据。年内发表6篇文章,主要有:《中国古代关于遗传育种的研究》《茶》,刊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书。
1979年与唐耕耦合作发表论文:《唐代茶叶》,刊于《社会科学战线》第4期。发表《关于翟金生的“泥活字”问题的初步研究》,刊于《文物》第10期,在文中首次公布了1978年发现的泥活字实物的规格型号,并对其制作工艺问题开始初步探讨。
1980年9月至次年10月,参与公安部126研究厅指纹研究室《指纹学》一书的编撰,承担其中的指纹发展史和指纹在医学和遗传学领域的应用等章节,该书是国内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指纹学专著。10月,参加中国首届科学技术史学会。年内发表8篇学术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我国古代对内分泌作用的认识和利用》,刊于《科技史文集(四)》,他由对中国古代内分泌的研究扩大到对性激素分泌的研究,即对秋石的研究;与唐耕耦合作发表《试论唐朝茶树栽培技术及其影响》,刊于《科技史文集(三)综合辑》。
1981年发表学术论文:《中国古代对动物生理节律的认识和利用》,刊于《动物学报》第1期;与卢勋合作发表文章:《劳动创造人质疑》,刊于《国内哲学动态》第1期,指出“劳动创造人”是人们对恩格斯观点的曲解,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恩格斯哲学思想已经被奉为经典的情况下,首先公开对社会主流观点提出质疑,论文发表后,多次被转载和引用,在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掀起了关于恩格斯“劳动创造人”命题真实意义的讨论。
1982年2月,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授课。是年,《达尔文》出版。发表15篇学术论文,比较重要的有:《茶香四溢艺贯古今一一我国古代茶树栽培技术及其影响》,刊于《植物杂志》;与汪子春合作发表的《进化论与神创论在中国的斗争》,刊于《自然辩证法通讯》第2期;《谦逊和伟大》,刊于《大自然》第1期;《吴汝纶比严复略胜一筹》,刊于《志苑》第2期。
1983年10月,正式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讲师,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兼任研究室党支部副书记。是年,协助自然科学史所李佩珊先生培养2名生物学史研究生(朱锐:洛克菲勒基金会对自然科学的资助,曹育:近代生理科学在中国解放前的发展)。与赵向欣合作发表两篇文章: 《近代指纹学的兴起和发展》,刊于《自然辩证法通讯》第6期,参阅大量文献,引证丰富的事实,对近代世界各国指纹学的兴起和发展做了概括和阐述;《中国古代对手纹的认识和应用》,刊于《自然科学史研究》第4期,阐述我国古代对手纹的认识和应用历程。与汪子春合作发表《达尔文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刊于《进化论文集》;与周世雄合作发表:《创造性科学工作的进化系统方法一一查尔斯·达尔文的早期思想(译文)》,刊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第3期。
1984年开始独立培养他的第一个研究生(孙毅霖:秋石方模拟实验与理化检测及分析)。发表了系列论文《安徽历史上主要科技人物及其著作》,分别刊于《安徽史学》第1、2、3、5期,首次对安徽历史上的科技人物及其著作进行总结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始深入探讨安徽古代的科技成就。发表《十二生肖与动物崇拜》,刊于《大自然》第1期。
1985年1月,接受安徽省科委组织的《安徽科学技术史稿》课题,任课题组组长,并负责部分章节的撰写和最后统撰。10月,参加纪念沈括去世八百九十周年会议。11月29日,晋升为副教授,当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并当选为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是年,协助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杜石然培养一名中国科技史研究生(韩琦:对数在中国),并接受研究室的分配培养三名科学史研究生。发表《明清时期安徽的科学发展及其动因初析》,刊于《自然辩证法通讯》第2期,分析和总结明清时期安徽科技蓬勃发展的原因,指出徽商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发表《我国古代对动物和人体生理节律的认识和利用一兼论生物节律成因问题》,刊于《科技史文集(第14辑)综合辑(2)》。
1986年当选为安徽省社联委员、安徽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并被科大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受中科院委托与汪子春共同指导一名西德留学生施彭格勒博,辅导他在我国进修“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9月2日,被科大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发表《“秋石”在安徽一一从炼丹术到性激素的提取》,刊于《生物学杂志》第1期;《关于翟氏泥活字的制造工艺问题》,刊于《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期,结合文献分析和泥活字实物检测总结了泥活字的制造工艺,为复制工作提供依据;与黄世瑞合作发表文章:《新作问世巨著增辉一一评英文版《纸和印刷》及其中有关安徽历史上造纸和印刷的成就》,刊于《安徽史学》第6期,该文是应剑桥出版社之邀为李约瑟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册《造纸和印刷》分册写的书评。
1987年春天,指导研究生孙毅霖在安徽宣城就秋石方的三种典型炼制方法进行了模拟实验,首次为秋石问题的争论提供了实验证据,研究论文《“秋石方”模拟实验及其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87—88年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4月18日至20日,参加由中国科学史学会、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墨经》研讨会,这是第一次专门对《墨经》进行综合性讨论的学术会议。9月10日,被授予“教书育人先进分子”光荣称号。9月,获1986年“优秀教师”光荣称号。12月,在香港大学召开的“儒学与中国文化“国际会议论文做了《秋石方三种典型提炼法的模拟实验与理化检测及分析》的报告。影响发表文章:《“关子”钞版之发现及其在印刷史上的价值》,刊于《中国印刷》第24期。
1988年8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五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因故未去,由人代读学术论文《“关子”钞版之发现及其在印刷史上的价值》。10月,在科大参加筹办纪念梅文鼎新闻国际会议。11月,出席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的“纪念梅文鼎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三次中国数学史会议”。发表文章:《“秋石方”模拟实验及其研究》(第一作者),刊于《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年第2期。首次以实验方法为评判秋石问题的争论提供了一条崭新的、也是更可信的途径。
1989年10月7日至11日,参加在安徽屯溪举行的第二届墨经研讨会。用模拟实验成功制造了6000多枚泥活字,证明了泥活字不仅可以印刷,而且印刷质量是很好的,捍卫了我国印刷术的发明权,填补了印刷史上的空白。具体实验过程见《泥活字印刷的模拟实验》,刊于《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期。是年,发表论文:《台湾陆羽茶艺文化访问团访问安徽》,刊于《茶叶通报》第4期,1989—08—29。
1990年5月20日,被中国科技史学会聘为《中国科技史料》第三届编委会委员。8月,参加在英国剑桥大学举行的第六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做了泥活字印刷研究进展的的报告(Thesimulatedtestofearthenaremoveable—typeprinting)。9月10日,被评为“1990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并获“从事教学工作二十五年以上教师”荣誉证书。《安徽科学技术史稿》问世,该书是中国第一部地方科技史著作,次年12月获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晋升为教授,并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导师奖”。发表文章:《鲁明善在安徽之史迹一附<靖州路达鲁花赤鲁公神道碑>》,刊于《农史研究》第10辑。
1991年7月1日,荣获1991年“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0月4日至6日,参加在合肥举行的第三届墨经研讨会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研讨会。《古代科技文献学和史料库建设》获中科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发表7篇学术论文,主要有:与学生黄攸立发表:《望诊:人体脏器病患在体表的有序映射》,刊于《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期;与鲁大龙笔谈:《从科技史角度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刊于《哲学研究》第6期;《留得《桐谱》惠子孙一陈翥传略》,《安徽著名历史人物丛书》安徽省政协编委会编;与毛振伟、池锦棋、张振标合作发表:《蚁鼻钱的x射线荧光法无损检测》,刊于《科技考古论丛》,中国学科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2年6月,被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评为《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1991)优秀论文作者。发表4篇学术论文,主要有:《陈翥史迹钩沉》,刊于《中国科技史料》第1期。该文1993年被中国科技史学会地方科技史志研究会评选为科技史志优秀学术论文;与彭子成、李晓岑、李志超、李昆声、万辅彬合作发表:《云南铜鼓和部分铜、铅矿料来源的铅同位素示踪研究》,刊于《科学通报》第8期。1993年四十五岁8月,参加在日本关西举行的第七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并做了《李约瑟难题的逻辑矛盾及科学价值》的报告,刊于《自然辩证法通讯》第6期(第一作者)。9月20日,获该年度“王宽诚育才奖”。10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地方科技史志研究会“耕耘奖”。发表文章:《诗词歌赋中的科技史料价值》,刊于《中国科技史料》第2期;与毛振伟、池锦祺、张振标合作发表:《X一荧光无损法检测汉四铢古钱币》,刊于《文物研究》第8辑。
1994年6月,《望诊·人体脏器病患在体表的有序映射》(第一作者)被评为“1991—1993年度三等优秀学术论文”是年,共发表10篇论文:其中7篇被收入《中华名著要籍精诠》,包括《梦溪笔谈》《王祯农书》《桐谱》《农桑衣食撮要》《养蚕成法》《牡丹史》《元亨疗马集》。与程军合作发表:《<养性延命录>作者考》,刊于《中国医史杂志》第4期;与池锦棋、毛振伟、张振标合作发表:《方“四朱”的新发现及内涵研究》,刊于《钱币文论特辑(第二辑)》;《泥版试印初编提要》,刊于《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技术卷。
1995年7月,泥活字印刷系列研究被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评为“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1月29日,晋升为博士生导师。
1996年1月,任科大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主任。7月10日,被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聘为《中国科技史料》第四届编委。9月,被评为“1996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道藏》科技史料库建设,获“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发表学术论文:《戴震的科技著作与“治经闻道”》,刊于《中国科学思想二十世纪的中国科学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文集》;与方晓阳合作发表:《<饮膳正要>及其在食疗学上的价值》,刊于《中国烹饪》第10期。
1997年4月4日,被安徽大学聘为文学院兼职教授。
1998年1月28至30日,参加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的“科学技术史以及学科简介和学科(专业)目录编写会议”,这次会议正式确立了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的地位。4月,《道藏》科技史料计算机处理及科学思想研究获“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二等奖”。6月15日,被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领导小组聘为安徽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7月,获“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8月,出席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国际中国科技史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做了《淮河中下游旱涝史料统计分析及其价值》的报告。9月16日,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评为“校优秀教师”。道藏课题获省教委颁发的“省高校社科成果三等奖”。是年,发表学术论文5篇,主要有:《中国古代“物理”一词的由来与词义演变》(第一作者),刊于《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期;《中医学目诊的发展》(第一作者),刊于《自然辩证法通讯》第3期;《厄尔尼诺与江淮流域旱涝灾害的关系》(第一作者),刊于《自然杂志》第5期。
1999年1月,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编撰委员会聘为: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编撰委员会委员,《造纸·印刷卷》的主编。3月9日,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科学史与科技哲学系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成立,这是继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史系后的中国第二个科学史系。张秉伦任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并讲授中国科技史及其研究方法、技术史理论问题研讨班、中国古代科技文献三门课。与胡化凯等主编的《科技集粹》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发表2篇学术论文:与徐用武合作发表:《<安徽省志·科学技术志>述评》,刊于《安徽科技》第1期;与黄梦平合作发表《“贝格尔号”环球考察》,收录于《中国少儿科普五十年精品文科·科学家故事》。与方兆本主编的《淮河与长江中下游灾害年表与旱涝规律研究》获安徽省科技出版社、省出版局“图书出版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0年参编的《中华科技五千年》获教育部“教件一等奖”。《中医学目诊发展史》被评为“省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2月,与张海鹏等主编的《安徽文化史》出版,该书是国内首部大型学术性区域文化通史,它的问世填补了中国文化史没有区域性通史的空白,获安徽省社科一等奖。发表4篇学术论文,主要有《明代五种加工纸工艺史料研究》,刊于《中国科技史料》第1期;《从宣纸的技术渊源看“宣纸”概念的内涵》,刊于《安徽史学》第2期;与石云里、吕凌峰合作发表:《清代天文档案中交食预报史料之补遗》,刊于《中国科技史料》第3期。
2001年邀请台湾大学科技史专家刘广定教授来校访问并作了学术报告。6月,被评为“省高校优秀教育工作者”。6月14日至30日,前往葡萄牙参加中葡科技交流学术研讨会,联系合作项目,并报告了论文。10月,参加在香港举行的第九届国际中国科技史会议。12月,与方兆本主编的《淮河与长江中下游灾害年表与早涝规律研究》获安徽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与胡化凯等主编的《徽州科技》获“省社科荣誉奖”。发表4篇文章,主要有:《栽培作物起源问题的证据和案例分析》,2001年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研讨会会议论文;《范利安与西方印刷的回传一一关于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印刷设备及其所印书籍问题的讨论》(第一作者),刊于《中国印刷》第11期。
2002年6月,被安徽教育出版社聘为“学术专著评审委员会委员”。8月20至24日,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十届东亚科学史会议,并作了《“秋石方”知多少》的报告。参与编写国家重点图书一一中国古代自然灾害整体性研究丛书:《动态分析》《周期性分析》《相关年表总汇》,并负责统稿。担任《道教科技史》(秦汉两晋卷)的顾问和编委,并参与该书的编写。发表4篇论文,主要有《黄山第一部植物图志一<黄海山花图>及其<笺卉>》。是年,科大科学技术史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这是当时科学史专业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3年10月,退休返聘,继续讲授2门研究生必修课(“中国古代文献学”和“中国科技史及其研究方法”),并培养四名在读博士生。9月,被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安徽省出版工作者协会聘为安徽图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12月,主编的《中国古代自然灾异整体性研究》获第六届“安徽图书奖一等奖”。发表6篇学术论文:与王永礼合作发表《悬挂式欹器的静力学分析及简化设计》,刊于《力学与实践》第5期;《商代劓刑、宫刑与“劓殄”一一兼与秦永艳先生商榷》,刊于《寻根》第6期;《我国古代几种重要的制墨色料》,刊于《中国印刷》第3期;《浅议印章对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影响》,刊于《中国印刷》第5期;《关于中国人自铸铅活字问题的讨论一一徐寿等人仿效西法自铸铅活字成功》,刊于《中国印刷》第7期;《中国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技术与文化背景》,刊于《中国印刷》第11期。
2004年10月1日,被聘为《黄山市志》顾问。12月24日,被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聘为: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发表3篇学术论文,主要有:《中国古代五种“秋石方”的模拟实验及研究》,刊于《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期,该文报告了2001—2003年间对秋石第二次模拟实验的情况,再次证实了秋石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盐和其他非性激素类有机物的混合物,不含有性激素。至此,李约瑟关于秋石是性激素的论断基本被推翻了。4月,编辑《造纸与印刷》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子项目,它的问世弥补了中国没有传统工艺的系列著作的空白,获2007年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2005年5月8日,被安徽省文化厅聘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6年发表3篇学术论文:《科技史研究应文献与实证并重一一科技史学家访谈录之九》,刊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期;《经部科技文献述要》,刊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期;《南齐时期的雕版印刷雏形技术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期。2006年2月23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主要作品
张秉伦:《达尔文在环球旅行中的科学考察》,《化石》1976(3):11—13.
张秉伦(金桦):《揭开生物进化的秘密》,《化石》,1977(2):26—28.
张秉伦、汪子春(盛伍石):《批判“四人帮”破坏基础理论研究的罪行》,《植物学报》,1977(3):1—5.
张秉伦:《善于从我国古代农业成就中吸取营养的伟大生物学家一一达尔文》,《植物杂志》,1978(4):4—7.
艾旻:《达尔文和他创造的进化论》,《植物杂志》,1978(3):1—4.
张秉伦:《中国古代关于遗传育种的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364—372.
张秉伦:《茶》,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404—410.
张秉伦:《我国茶叶的悠久历史》,《光明日报》第79期(“文物与考古”专栏),1978.3.31.
张秉伦:《简析我国古代茶园设置和茶树栽培方法》,《茶叶季刊》,1978(4):18—22.
唐耕耦、张秉伦:《唐代茶叶》,《社会科学战线》,1979(4):159—165.
张秉伦:《关于翟金生的“泥活字”问题的初步研究》,《文物》,1979(10):229—232.
张秉伦:《落花生史话》,《世界农业》,1980(8):52—54.
张秉伦:《我国古代对内分泌作用的认识和利用》,《科技史文集(四)》,1980:202—207.
张秉伦、金吾伦:《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一一记赖尔和达尔文的友谊》,《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5):46—50.
张秉伦、唐耕耦,《试论唐朝茶树栽培技术及其影响》,《科技史文集(三)综合辑》,1980:29—32.
卢继传、张秉伦:《五四运动与达尔文进化论》,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三),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387—402.
张秉伦:《遗传学奠基人一孟德尔》,《现代化》,1980(6):12—13.
张秉伦:《孟德尔和他的科研方法》,《百科知识》,1980(3):78—80.
张秉伦、卢勋:《劳动创造人质疑(摘要)》,《国内哲学动态》,1981(1):1—4.
张秉伦、卢勋:《“劳动创造人”质疑》,《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1):23—29.
张秉伦:《中国古代对动物生理节律的认识和利用》,《动物学报》,1981(1):98—105.
张秉伦:《达尔文》,《外国史知识》,1981(6):23—25.
张秉伦:《我国古代的单株选择法》,自然科学史所科研档案,档案号:zbl—01—07,1982:284—288.
晓曼:《达尔文给我们做出的榜样》《青年科学家》,1982:44—45.
张秉伦、郑仕生:《恋爱.家庭.事业一达尔文家庭生活剪辑》,《生活与事业》,1982:44—46.
张秉伦:《西子湖畔话金鱼》,《科学24小时》,1982(5):25.
张秉伦、卢继传:《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中国科技史料》,1982(1):717—25.
汪子春、张秉伦:《达尔文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进化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2:9—17.
张秉伦:《茶香四溢艺贯古今一一我国古代茶树栽培技术及其影响》,《植物杂志》,1982(2):40—41.
张秉伦、汪予春:《进化论与神创论在中国的斗争》,《自然辩证法通讯》,1982(2):43—50.
赵向欣、张秉伦:《手纹在中国古代诉讼中的应用》,《现代法学》,1982(4):52—54.
张秉伦:《谦逊和伟大》,《大自然》,1982(1):10—12.
张秉伦:《中国古代对指纹的应用》,《大公报》第14版,1982.11—28.
张秉伦:《吴汝纶比严复略胜一筹》,《志苑》,1982(2):44.
汪子春、张秉伦:《达尔文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纪念达尔文逝世一百周年论文),《进化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3:9—17.
赵向欣、张秉伦:《近代指纹学的兴起和发展》,《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6):41—49.
张秉伦、赵向欣:《中国古代对手纹的认识和应用》,《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4):347—351.
张秉伦、周世雄:《创造性科学工作的进化系统方法——查尔斯·达尔文的早期思想(译文,【美】H.E.克罗柏著)》,《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3(3):30—37.
张秉伦:《十二生肖与动物崇拜》,《大自然》,1984(1):35.
张秉伦:《安徽历史上主要科技人物及其著作(一)》,《安徽史学》,1984(1):59—66.
张秉伦:《安徽历史上主要科技人物及其著作(二)》,《安徽史学》,1984(2):72—78.
张秉伦:《安徽历史上主要科技人物及其著作(三)》,《安徽史学》,1984(3):78—80.
张秉伦:《安徽历史上主要科技人物及其著作(四)》,《安徽史学》,1984(5):75—81.
张秉伦:《明清时期安徽的科学发展及其动因初析》,《自然辩证法通讯》,1985(2):39—48.
张秉伦:《我国古代对动物和人体生理节律的认识和利用一兼论生物节律成因问题》,《科技史文集(第14辑)综合辑(2)》,1985:132—140.
张秉伦:《“秋石”在安徽一一从炼丹术到性激素的提取》,《生物学杂志》,1986(1):25—27.
张秉伦:《关于翟氏泥活字的制造工艺问题》,《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1):64—67.
张秉伦:《翟氏泥活字的制造工艺问题》,《宣州文物》,1986(19):20—21.
张秉伦、黄世瑞:《新作问世巨著增辉一一评英文版《纸和印刷》及其中有关安徽历史上造纸和印刷的成就》,《安徽史学》,1986(6):65—69.
张秉伦:《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者一一利玛窦》,《科学》,1986(2):153—154.
张秉伦:《再论十二生肖起源于动物崇拜》,《科学史论文集》,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307—314.
张秉伦、孙毅霖:《秋石方三种典型提炼法的模拟实验与理化检测及分析》,张秉伦论文集B(1987年12月在香港大学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张秉伦、孙毅霖:《“秋石方”模拟实验及其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2):170—183.
王镇恒、孟庆鹏、李瑞贤、张秉伦:《台湾陆羽茶艺文化访问团访问安徽》,《茶叶通报》,1989(4):24—26.
张秉伦:《“关子”钞版之发现及其在印刷史上的价值(中、英文)》,《中国印刷》,1989(24):84—86(英文:第五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论文).
张秉伦:《鲁明善在安徽之史迹一一附<靖州路达鲁花赤鲁公神道碑>》,《农史研究》,1990(10):117—123.
张秉伦、刘云:《泥活字印刷的模拟实验》,《中国图书文史论集《上篇》》1991:57—60;英文版:nesimulatedtestofearthenaremoveable—typeprinting第六界国际科技史大会论文.
张秉伦、黄攸立:《望诊:人体脏器病患在体表的有序映射》,《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1):70—80.
张秉伦、鲁大龙:《从科技史角度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哲学研究》,1991(6):32—34.
王昌燧、刘方新、姚昆仓、程庭柱、张秉伦、张敬国、严文明:《长石分析与古陶产地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1(3):108—113.
张爱冰:《张秉伦谈安徽科技史》,《东南文化》,1991(2):364—369.
张秉伦:《留得<桐谱>惠子孙一陈翥传略》,《安徽著名历史人物丛书》安徽省政协编委会编,1991:520—527.
张秉伦、毛振伟、池锦棋、张振标:《蚁鼻钱的X射线荧光法无损检测》,《科技考古论丛》,中国学科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213—215.
张秉伦:《陈翥史迹钩沉》,《中国科技史料》,1992(1):33—36.
彭子成、李晓岑、张秉伦、李志超、李昆声、万辅彬:《云南铜鼓和部分铜、铅矿料来源的铅同位素示踪研究》,《科学通报》,1992(8):731—733.
李晓岑、李志超、张秉伦、彭子成、李昆声、万辅彬:《云南早期铜鼓矿料来源的铅同位素考证》,《考古》,1992(5):464—468.
张秉伦:《诗词歌赋中的科技史料价值》,《中国科技史料》,1993(2):73—84.
毛振伟、张秉伦、池锦祺、张振标:《X一荧光无损法检测汉四铢古钱币》,《文物研究》第8辑,1993:267—268.
张秉伦、徐飞:《李约瑟难题的逻辑矛盾及科学价值》,《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6):35—45.
程军、张秉伦:《<养性延命录>作者考》,《中国医史杂志》,1994(4):236—237.
张秉伦、池锦棋、毛振伟、张振标:《方“四朱”的新发现及内涵研究》,《钱币文论特辑(第二辑)》,1994:75—79.
张秉伦:《泥版试印初编提要》,《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技术卷,1994.
李志超、张秉伦:《梦溪笔谈》,《中华名著要籍精诠》,1994:248—249.
张秉伦:《王祯农书》,《中华名著要籍精诠》,1994:110.
张秉伦:《桐谱》,《中华名著要籍精诠》,1994:98.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