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翱(1785-1819),乳名诜羽,字思飞,号仪坡,谥文敏,广东大埔百侯南山人,清嘉庆进士,翰林学士,科举考试的神童。清朝
嘉庆十二年(1807) 丁卯科广东乡试
解元。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科
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丁丑散馆,任工部屯田司主事。
人物简介
张翱,字思飞,号仪坡,树勋长子。百侯南山村人。聪颖绝伦,过目成诵。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举乡试第一,十九年(甲戌,1814)会试第十一名进士。其文鸿博伟健,评文者以为在第一人之上。选庶常,散馆改工部屯田司主事。才高学博,最为乡闱座主尚书花杰所器重。遣其子演春、应春就邸受学。二十四年(己卯,1819)遽以疾卒,年仅三十六。亲属无一在京得视含殓者。演春兄弟为摒挡运柩归葬。杰哭以联云:“於人亦何尤,可怜白发双亲,生子聪明成不幸;自古皆有死,但惜青云一瞬,如君寥落正堪悲!” 生平博涉书史,勤于著述。下至医、卜、星相、堪舆之学,靡不旁通。乡举后次年会试报罢,省父新城,与浙人钱衡星铃、钱轼次轩兄弟为莫逆交。暇则偕览名胜,遍大江南北,乘兴吟哦,长篇短歌,不一而足。所著《金陵游草》家藏未梓。惟《咏项王墓》七律云:“叱咤风云盖世雄,万夫辟易起江东。八千子弟亡嬴氏,百二山河属沛公。渔父渡连秋草碧,美人泪洒杜鹃红。萧然七尺残碑在,枯木寒鸦夕照中。”脍炙人口,和者无数。然实不如其《舟夜遗怀》云:“墨云四顾正茫茫,疑雾疑烟接大荒。一夜风声千叶雨半船月色五更霜。愁中借酒添新梦,客里逢人话故乡。 水驿山邮都日记,零星检点付诗囊。”为气格神味两臻其极云。
人物生平
张翱,清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廿五日生于大埔县百侯南山村。进士张树勋长子。张翱幼年聪颖绝伦,过目成诵。13岁承受外祖父杨仑(百侯南山岩下人)在饶平城北读书。每次考乡县试皆得第一,府学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乡试解元,时年二十三岁。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和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科两次会试落第,期间在浙江新城探父、游学。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会试,中式第十一名进士,殿试登二甲第57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丁丑散馆,任工部屯田司主事。嘉庆二十四年(1819)七月十七日,遽以疾卒于北京官舍,年仅35岁。
张翱参加乡试时,时翰林院编修、陕西道御史花杰任广东乡试正主考,对张翱的才学极为赏识。后曾让其子演春、应春兄弟师从张翱。张翱去世时,无亲人在京,花杰遂让演春兄弟为其料理后,并运灵柩返乡归葬。
个人作品
张翱自幼博涉书史,勤于著述。下至医卜星相,堪舆之学,靡不旁通。在其《致胞弟思徐思舒论作诗文书》中云:著有《江南游草》、《席珍》、《时文》、《浙诗》、《经腴集锦》、《诗料集锦》、《琅玕字辑》、《春藻摛华》以及《十三经集句》、《分类经史对语》、《集腋粹言》、《星学订证》、《地学订误》、《六壬总诀》、《诹日合表》等。入京后所著,多遗存于花杰家。民国期间,其后人张小春先生将其部分著作汇抄成册,名《张仪坡太史诗集》(邹鲁题签),在香港付梓。近人又新发掘有《登岳阳楼》、《登黄鹤楼》、《春雨山游》、《南山八景》五七律诗以及《花烛文》赋等。读其诗作,有如王维笔调,通俗传神,诗中有画。其中,《钓台怀古》、《六和塔》、《岳王庙》及《项王墓》,系在浙所作,最为世人所传颂,和者亦多。大埔县《百侯杨氏文粹》中,有杨司谏、杨梦珠、杨炳南等的项王墓属和诗。特别是《项王墓》,可谓是张翱的代表作。诗云:叱咤风云盖世雄,万夫辟易霸江东。八千楚甲亡赢氏,百二秦关属沛公。渔父渡连秋草碧,美人泣洒杜鹊红。萧萧七尺残碑在,古木寒鸦夕照中。
张翱不仅擅于诗对,对于应试的时文(八股)之道“功甚深,见闻亦广,所著亦当。”对一般文章创作,也颇心得而且自负。他在《致胞弟思徐思舒论作诗文书》道:“......作诗作文之法.前屡言之,然亦在人之善悟,总以机神为主,而以情文辅之。用意显,一沉晦便抹之;用笔快,一钝滞便抹之;用词新,一陈腐便抹之。股中用叠句,便厚顿挫,用史笔便古。吾弟之文病,在能重而不能轻,情文亦少机神,亦欠流动,能于题中字字作飞鸣之势则得之矣。所谓情文者,在用经义于声调中求之。凡作文,初不患杂而患枯。眼中无物,胸中无物,故言之格格不吐则枯矣。下笔时须胆大,眼中有空千古之想,题目须看得松,不要看拘,举重若轻,因小见大。周犊山先生文与兄作,颇作此意。落脉须直,下语如铸,前人行机之文,尤须多看。”从此信中可窥到张翱阅读之广,著作之富。
轶事典故
张翱,
大埔县百侯镇南山村人,清朝翰林。23岁那年,张翱参加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科乡试中解元(第一名)。30岁参加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科会试中第十一名;殿试中二甲
进士第五十七名,选
翰林院庶吉士。嘉庆二十二年散馆后,任工部屯田司主事,诰授奉直大夫。嘉庆二十四年七月十七日病逝于北京官舍,年仅35岁。
民间有关他的传说故事很多,为世人所熟知的这里不提,现补述二则有关张翱的故事 。
公孙五进士
张翱自幼聪明过人,有神童之誉,因此也很自负,有点瞧不起别人。有一次,其外祖父杨仑(贡生)带他到百侯杨氏祠堂去拜祖。杨氏是科甲门第,祠堂里密密地挂满了功名荣匾,有名的“一腹三翰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张翱一开始也认真地一一细看,外祖父便问:“翱仔,你喜欢哪一块呢?”张翱骄傲地说:“我要的这里都没有(意思是要超越这些)。”外祖父知其才智过人,但未免有点自高自大了。当时他也没说什么,认为有雄心壮志超越前人,也是好事。
后来,张翱果然中了解元、进士、翰林,但这些功名在杨氏祠堂里都有。当初说是要杨氏祠堂里没有的,大话又说出去了,收不回来了,那怎么办?只好来个虚名的“公孙五进士”,即把外祖父那边“一腹三翰林”的四进士(进士杨之徐加上三个儿子都是进士)搬进来,凑成五进士。这事虽然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公”与“孙”是有联系的,外祖父那边的上代叫“公”是不会错的。张翱别出心裁,知道自己姓里的实力不够,把外祖父那边的人马也搬过来应付一下。虽有攀附之嫌,但似乎也是灵活应用,让人不容置喙。
南山与南塘
张翱中了进士后,在点翰林时,要进行殿试。皇帝见他才思敏捷对答如流,便问他是哪里人氏。张翱当然知道自己是广东大埔南山人,但觉得“山”字太俗,不大好听,怕皇帝会笑他是“山货”、“山巴佬”,便假称自己是“南塘”人。说出来以后,张翱也知道自己失口,但又不好更改,便任其自然。对此,皇帝心想:“深山还可以藏猛虎,池塘难出大蛟龙。”这是地方条件所限也,只是替他感到有点惋惜。据说,张翱没中状元与英年早逝都与此有关。不过,这些都是传说,也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只可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人物纪念
1985年,张翱诞辰二百周年时,大埔县为其组织纪念活动,编辑出版了《大埔张翱仪坡太史遗作选集1985年乙丑二百周年诞辰纪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