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
陈毅元帅夫人
张茜(1922年6月11日-1974年3月20日),原名掌珠,乳名春兰,笔名耿星,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是陈毅元帅的夫人。
人物生平
张茜,原名掌珠,小字春兰,笔名耿星(译《沙原》、《平平常常的人》时的署名)。1937年考入湖北省女子师范学校。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日宣传,1938年赴南昌参加新四军,在皖南新四军军部从事战地宣传工作,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调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工作,在茅山根据地与陈毅结婚,后随新四军东进抗日,皖南事变后,历任抗日军政大学华中分校宣传干事、新四军卫生部政治指导员,华中建设大学财经系统政治干部。抗战胜利后,随新四军军部北移,任山东野战军直属队副协理员。
上海解放后,到上海第三次与陈毅会合,此前曾自学英语、俄语,1951年到北京俄文专校学习。1953年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编辑。
1955年至1957年,先后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任编译。又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工作,多次陪同陈毅出访欧亚国家。
1958年,陈毅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为了更好地展开外交活动,他几次动员张茜专门去做“夫人外交”的相关工作。起初张茜不愿意,表示临时客串可以,专职不干。她希望有自己独立的事业,而且已经有了目标,想在俄语翻译领域继续有所突破。她通过在上海、北京的专业俄语学习,已经翻译、出版了俄语文学作品。最后还是邓颖超当面劝说,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周恩来希望她能担任这项工作,张茜才只好服从。
“文革”中曾受到诽谤和陷害,陈毅逝世后,她不顾疾病缠身,亲自编订《陈毅诗词选集》,1974年因肺癌病逝于北京,年仅52岁,张茜生前为军事科学院某部副部长,有《张茜诗抄》。
亲属成员
丈夫:陈毅
儿子:长子陈昊苏、次子陈丹淮、三子陈晓鲁
女儿:陈珊珊
人物作品
自1955年春开始,张茜先后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做编译工作,期间以耿星为笔名,翻译出版了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的小说集《原沙》和李昂诺夫的多幕剧本《平平常常的人》。另外,张茜著有《张茜诗抄》。
人物轶事
伉俪情深
张茜和陈毅在抗日烽火中相识结合,顶着风雨共同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战争年代他们聚少离多,靠书信传递对彼此的思念。建国初期他们在事业和家庭生活上迎来了新挑战。他们整日忙碌,到了夜晚总要挤出时间一起散步或在家中坐下来交流思想。虽然张茜放弃了自己的翻译事业,但她为能有更多的机会在陈毅身边工作而感庆幸。她每日跟踪时事,为陈毅读报和文件,议论当天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她常拿着笔记本向陈毅讨教诗词和古典文学等方面的问题。她和陈毅读毛主席推荐给高干阅读的书籍,例如:“聊斋志异”、“李固传”等。年复一年,她深入了解陈毅的情怀和思想,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拉进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她从陈毅那里吸取文化养分,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文学水平。
文革初期,张茜参加工作组,后来被拉去批斗。在她回家前,陈毅交代子女留意张茜的情绪,多陪陪她,防止意外发生。后来,中南海遭到包围,高音喇叭天天喊打倒这个打倒那个,包括打倒陈毅。保姆刘(淑英)妈很害怕,提出回上海。张茜挽留不住,为她买了火车票。从此,除了工作人员分担做饭外,张茜一人担起了打扫卫生、洗衣服等其他家务活。陈毅因“二月逆流”事件,遭到批判彻底靠边站;张茜一直在家陪伴陈毅。当时,子女四人都陆续走出校门离家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
陈毅和张茜被疏散到石家庄后,陈毅上庐山开会,再次受到莫名其妙的批判和打击,心情极差,身体每况愈下。陈毅给周总理写信,总理批准回京治病。陈毅的病确诊为结肠癌之后,张茜参加医生的会诊,讨论治疗方案……。陈毅病危转入肿瘤医院后,张茜积劳成疾咳嗽不止,痰中带血丝,被送进301医院。一天,陈毅稍微清醒些,问女儿:“你妈呢?”女儿不敢如实相告,就说:“妈妈有点累,回家休息去了。”陈毅说:“她那个……”,但是他已经没有力气说一句完整的话了。后来,张茜赶到了医院,坐在陈毅床边,等候陈毅再次苏醒过来同她讲话……。
1972年1月6日陈毅逝世。10日追悼会过后,张茜回到家,立即整理毛主席同她的谈话内容并送总理阅示。她还整理了陈毅在1971年10月中央老同志座谈会上关于林彪历史问题的发言。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张茜下定决心要完成陈毅未了的心愿,整理出版陈毅诗词选集。3月初,张茜的病被确诊为肺癌。叶剑英元帅赶到病房向张茜通报这一情况。张茜一见叶帅问道:“抓到了(癌细胞)?”叶帅艰难地点了点头。张茜坦然地说:“好啊! 我可以随陈总去了!” 3月18日,张茜动了大手术。手术前后,她表现坚强。整理诗稿的工作仅中断了半月。4月上旬,诗稿的选编工作全面铺开。5月初,张茜住进301医院开始接受放射治疗。她定期回家,整理诗词,到6月底,她把诗稿基本看过一遍。为了弄清陈毅诗词里咏史的诗句和引用的典故,她大量阅读诗词格律、文学典故、党史军史等书籍。12月14日,张茜邀请赵朴老(赵朴初)来家中研究诗稿。次日,张茜去了香山碧云寺,重游陈毅年轻时读中法大学的旧址,身临其境地感悟陈毅有关诗词的意境。她不顾身体虚弱,不畏艰难,登上了石塔的顶峰。1973年张茜对陈毅诗选作最后的审定并开始写序。这年春节,张茜在广州逛花市,参观兰圃。她喜爱兰草。她名副其实地具备兰花典雅、娴静、忠贞不渝的品格。4月张茜回京,开始接受化学治疗。她不顾身染重病,积极要求分配适当工作,尽早上班。军委乃确定她到军事科学院任职。6月,张茜开始整理陈毅的其他遗稿。9月,张茜从城里搬到程家花园新居。叶剑英元帅到新居探望张茜,得知陈毅诗词选集已基本完稿,指示军科协助将诗集交付打印。张茜为《陈毅诗词选集》题诗。她写道:
强扶病体理遗篇,争取分阴又一年。
把卷忆君平日事,淋漓兴会溢行间。
1973年底,女儿陈珊珊探亲回到北京。一进家门,转眼的功夫,张茜不见了。陈珊珊寻到书房,看到张茜望着陈毅的遗像,似乎在向陈毅诉说着什么。如果张茜术后能够很好地静养,积极配合治疗,至少还能活上三五年或更长的时间。但是,张茜毅然决然地选择实现陈毅的遗愿,与病魔赛跑,争分夺秒,在她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完成了《陈毅诗词选集》的编撰工作。虽然当时因故无法出版,但是她给后人留下了首部“陈毅诗词选集”。她用生命诠释了她对陈毅深沉的爱。1974年3月20日,张茜不幸离世,享年52岁。在陈毅逝世两年后,张茜真的随陈毅而去了。
处事沉稳
1961年5月,解决老挝问题的国际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第二次日内瓦会议)。11日,张茜随陈毅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前往,负责与各代表团团长、大使的夫人交谈,活跃在各种宴会、酒会上。在老挝富马亲王、苏发努冯亲王举行的酒会上,张茜正与各国夫人交谈,忽然看见美国代表团代理团长哈里曼夫人径直走来,并对着她说了一些交际的话,因事先国内有纪律,不主动与美国官方人员接触,张茜不动声色,耸耸肩装作听不懂,只是微笑地望着哈里曼夫人。哈里曼夫人碰了这样一个软钉子,很着急,忙着跑去找翻译,张茜顺势转到另一个夫人圈里交谈起来。没过几分钟,听见酒会另一边响起一片笑声,原来是哈里曼大使和夫人又挤到陈毅身边,伸出了手,陈毅大大方方地握住了哈里曼的手。各国记者立刻抓住了握手的瞬间。法国巴黎《快报周刊》评论称:“美国政治家主动和中国政治家握了手,这是多年来破天荒的第一次。”
文采熠熠
1962年9月,印度尼西亚总统夫人哈蒂尼应邀访问中国,所有的领导人,甚至毛主席都接见了哈蒂尼夫人,外事规格达到了最高。所有的夫人也都出席了欢迎盛宴,且都身穿旗袍,连蔡畅、邓颖超这样的大姐都穿着深色底料、胸前印着浅色大花的华贵旗袍,宴会大厅里夫人们多彩的服装使人目不暇接。张茜选择了一件金黄的旗袍,看似普通,可在灯光下一照,料子就反射出紫色,显得十分华贵。连邓小平都叹为观止,回家后对他的女儿们说:当天的宴会上,就数张茜和孩子们的妈妈卓琳最漂亮。
9月25日,陈毅、张茜陪哈蒂尼游颐和园。散步中,张茜为哈蒂尼讲解长廊上面图画的来历;湖上泛舟,张茜向她介绍中国古典的园林艺术。当张茜听到歌唱家用印尼语唱印尼歌曲时,兴致大发,顺手按印尼民歌《哎哟妈妈》的曲调,填写了两段新词,改歌名为《哎呦兄弟》,献给印尼朋友。当歌唱家用印尼民歌曲调高唱这一新词时,餐厅一下子变得分外欢腾,女外宾拥抱着张茜,又是亲吻,又是蹦啊跳啊!盛情的款待深深打动了哈蒂尼。在回国的飞机上,她致信张茜:“在这些新朋友中,张茜姐妹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
从1956年到1966年底,张茜在中国外交舞台上奔波了整整10年,共出国访问21次,到过12个国家,在国内接待过的妇女人士更是不计其数。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5 16:4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