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蕴华(1898―1931),原名张育英,又名张振亚、张育才、张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长官镇人。五四运动期间,投身学生运动。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安徽省阜阳县委委员、县委书记,皖北地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皖北地区特别委员会委员等职。1931年8月15日,在阜阳不幸被捕,同年11月18日在安庆英勇就义。
少年时代
张蕴华生于安徽省阜阳县长官店(现属临泉县)一个地主家庭。祖父张初增以农为主,兼营商号。父亲张永增经商致富,后增设染坊,添置田产,农业逐渐发达,在长官店一带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民国4年(1915年)考入阜阳县立高级小学,刻苦钻研,富有正义感,乐于和穷人家子弟交往,常在物资上援助贫苦同学。张蕴华不畏强暴,主持公道,善于辩论,在同学中威信很高,曾为首反对学校将助学金发给富人子弟而遭忌恨。张蕴华高小毕业后,尽管成绩优秀,学校当局却以不守校规煽动学潮为由,通知阜阳各中学不要录取他。民国5年(1916年),张蕴华改名张振亚考入省立第六中学,在校受进步教师王允仲的启发,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接受新思想。“五・四”运动消息传到阜阳,张蕴华参与发起组织学生联合会,进行罢课,游行示威,声援北京爱国学生运动。
1921年6月2日,安庆各校师生为反对被军阀政府挪用教育经费而遭到镇压。惨案发生的消息传来,激起了阜阳教育界和社会人士的公愤。由张蕴华等人组成的阜阳学生联合会,当即向全县各校学生发出声讨祸首倪桐冲、马联甲等军阀摧毁教育、杀害学生罪行的号召;并组织六二惨案后援会,召开有两千多人参加的追悼被害学生大会,还分别致电安庆学生联合会、安徽省公署及北京军阀政府,表示声援和抗议,要求严惩祸首。会后还举行了游行示威。在张蕴华等人的倡议下,各校师生踊跃捐款,作为六二惨案后援会的活动经费。斗争持续了一个多月,张蕴华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青年时代
1921年底,张蕴华考入上海劳动大学。在上海,他目睹帝国主义横行霸道、军阀政府奴颜婢膝、十里洋场丑恶污秽,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他怀着救国救民的愿望,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革命书刊,逐步认识到中国人民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获得独立自由,繁荣强大。从此,他更加积极参加政治斗争,并希望在斗争中找到党。当时,各地军阀迫害所谓赤色分子,张蕴华由于积极参与工潮、学潮,受到上海反动当局的监视,处境十分险恶。
1923年初,张蕴华被迫离开上海,转入武昌中华大学继续求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投身革命
1925年初,张蕴华毕业回到阜阳,在沈邱集(现临泉县城)担任镇小学校长,秘密进行革命工作。9月调任阜阳高级小学校长。与共产党员乔锦卿、周传业、周传鼎等人建立了中共阜阳党小组。后来,随着革命形势发展,成立了中共阜阳县临时支部,乔锦卿任书记,张蕴华任委员。
1927年春,北伐军自武汉北进中原。由西北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十路军也由西安出关东征,到达安徽寿县正阳关。张蕴华以教育界代表身份,与工人代表岳春田、市民代表蒲德徽、商人代表削然前往正阳关欢迎。北伐军驻阜阳后,成立国民党阜阳县临时县党部,张蕴华以国民党员身份,担任县党部委员,并任阜阳县财政局副局长,公开进行革命活动。中共阜阳县党组织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共产党组织和群众团体,壮大革命力量,为阜阳地区后来的革命运动创造了条件。
1928年2月,以魏野畴为书记组成中共皖北特委。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和发动了阜阳“四·九”武装起义。张蕴华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阜阳起义失败后,张蕴华担任中共阜阳县委书记。他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回到家乡长官店接任学区区长兼镇立小学校长,与曹国勋、谢慎之等开辟以长官店、沈邱集、曹集为中心的阜阳西部地区的党的工作。为了消除因起义失败而带来的悲观情绪,张蕴华经常深人农村,宣传革命的长期性,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光辉范例,说明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希望,使党内外群众受到很大的鼓舞,坚定了革命信心,因而在阜阳暴动失败后的极端险恶情况下,保存和发展了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自张蕴华回到长官店以后,仅仅几个月时间,就在长官店、沈邱集、曹寨、叶集一带,先后建立了21个地下交通站,发展共产党员20余人,农民协会会员100余人;并在长官店、曹集两地建立了一支拥有18支步枪的地下赤卫队。
在发展党组织的同时,张蕴华深知教育事业与革命事业关系重大,决心将长官店小学扩建为乡村师范和农民夜校,以扩大革命阵地,培养一代新人。为了解决建校的经费和物资,张蕴华带领全校师生冲破封建迷信思想的阻挠,将长官店附近六七座庙宇全部拆除,并趁其父外出之时,拆掉自家三间正房。同时,发动大家用强制的手段向当地富户捐款、捐粮,自己也从家中拿出银元50余块,粮食1000多斤。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在长官店诞河南岸建起一幢占地3000余平米的三层楼“育才阁”,三幢师范学校的新房,也鑫立在诞河西北岸。
狱中就义
1930年冬,为了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根据中共阜阳特委指示,张蕴华和打入阜阳西山镇自卫大队担任队长的曹国勋,利用合法地位,掌握了一支拥有步枪20余支、手榴弹100余枚、大刀长矛1000余把的武装力量。并秘密成立阜阳革命军事委员会,准备于1931年3月28日举行有3000多人参加的武装暴动。后因时机不成熟,张蕴华到上海请示党中央批准,改于8月15日举行暴动。不料暴动前一天,地下交通员曹殿清、曹殿安两人从阜阳联络回来,行至八十里店,被反动地主武装逮捕。同时,长官店电话线路亦遭破坏,与阜阳特委失去联络。当天下午,阜阳反动政府调来大批反动武装,实行疯狂镇压,致使暴动不能如期举行。8月15日夜,张蕴华潜至阜阳,在黉学院魁星楼召集县委紧急会议,研究应变措施。不料叛徒告密,敌人在全城戒严,并派兵包围了黉学院。张蕴华镇定自若,在设法掩护其他9位同志走后,才若无其事地走出黉学院。但当他行至县财政局门前时,被敌人逮捕。
在狱中,党组织曾多次设法营救,但因叛徒供出张蕴华是中共皖北特委领导人,敌人防范严密,不准保释。张蕴华自知案情重大,多次设法转告组织,不要因为营救而做出不必要的牺牲。并写信安慰胞弟张养秀说:“为党光荣牺牲,何足叹息”,表现了共产党人为革命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和坦荡胸怀。
1931年11月18日,是张蕴华殉难的日子。临刑前,他从容地向难友告别,响亮地说:“同志们,永别了!大家继续努力,坚持斗争,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在通向刑场的路上,张蕴华向沿途群众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国民党新军阀,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苏维埃万岁!”英勇就义于安庆北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