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岩
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原九三学社常务理事
张雪岩(1901年——1950年1月28日),山东潍坊寒亭区人,著名的基督教文字工作者、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爱国民主人士。他在1934年8月1日参与创办了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报刊——《田家半月报》(下文简称《田家》),并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办刊事业上;1946年5月4日,与许德珩、褚辅成、卢于道、黄国璋、税西恒、吴藻溪、詹熊来、潘菽、黎锦熙、彭饬三、李士豪、刘及辰、王卓然等五十余人共同创建九三学社,并当选为理事;抗日战争结束后,同九三学社其他社员一道积极参加争民主反内战的活动;1948年初,赴英美讲学;1949年夏返回祖国之后,怀着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建设新中国的活动,并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宗教界代表。由于操劳过度,1950年1月28日,张雪岩在北京逝世,年仅49岁。
人物生平
张雪岩,学名张松峰,1901年出生在山东潍坊大常疃村。5岁丧母,读过两年私塾。13岁考入潍县乐道文华书院。1916年,张雪岩因贫困辍学,被法国当局招募到欧洲战场修路、运粮、伐木、挖战壕、修工事。1919年,张雪岩回国。1930年,张雪岩考入金陵神学院,靠半工半读学完神学院课程。1933年,张雪岩从金陵神学院毕业后,又来到上海,在中华基督教男青年会和女青年会工作。1934年8月,张雪岩与孙恩三一起回到济南创办了旨在普及科学文化,提高农民素质的《田家》半月报。
1937年8月至1940年夏,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修读一年半后转至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1940年9月,张雪岩学成回国。此时正值抗战期间,他来到大后方成都,一面继续编辑《田家》半月报,一面出任齐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1944年,国民政府统治区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张雪岩、许德珩潘菽梁希劳君展等各领域知识分子主张“团结民主、抗战到底”。
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正式成立,张雪岩任理事,不久被推举为常务理事。1948年初,张雪岩遭到当局通缉迫害,绕道香港赴美并作横贯北美大陆的旅行演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张雪岩接受中共中央邀请,毅然抛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冲破反动势力的利诱和阻挠,历尽曲折返回祖国。1949年9月,张雪岩以宗教界正式代表身份,参加了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任《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1日,张雪岩参加了开国大典。由于操劳过度,1950年1月28日,张雪岩在北京逝世,年仅49岁。全国政协为他举行了葬礼,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主持。
人物事迹
献身报社
1919年,时值五四运动时期,列强的霸道、国家的懦弱,对张雪岩刺激很大,他萌生了报效国家的思想。这一年春节,他在自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以示志向与情怀。
1929年春,张雪岩到上海,受邀在广学会担任编辑,得到原文华中学校长维里华森的帮助,1930年进入南京金陵神学院,开始了半工半读大学生活。1934年8月,他创办《田家半月报》,从此便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危机加重,复兴农村的呼声高涨。《田家半月报》的创办,适应了正在发展中的乡村建设运动,填补了中国农村读物的空白。田家半月报社隶属于华北基督教农村事业促进会文字部,社址初期设在齐鲁大学院内,抗战时期先后辗转长沙、成都、重庆,1946年8月迁到北京。
《田家半月报》名为半月报,实乃16开本的综合性杂志,它呼吁社会发扬“爱人如己”之心,帮助灾难深重的农民。其内容广泛,有言论、新闻、天下大事、外论、农业、工业、宗教、生计、文艺(文学作品)、常识、家事、儿童、卫生、通讯、小消息、法律题解、综合(游戏、谜语、笑话等)、读者园地等等,大量向农民输送国内外消息,尤其是有关抗战的信息,以及科学知识、个人修养等多方面内容,成为农民学认字、长知识、明是非、有道德的教科书,是农民的良师益友。《田家半月报》发行国内外、持续23载(1934·08—1957·12),《田家半月报》的发展成为我国现代传播史上重要的一章。资料显示,《田家半月报》订户一度达3.5万户,读者约40万人,发行范围扩展到全国24省,以及英国、美国、暹罗(泰国)、朝鲜等国。
参与学社创建
1944年底,张雪岩与重庆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其他一部分知识分子,如许德珩、潘菽、梁希、黎锦熙、劳君展、涂长望黄国璋、张西曼、何鲁、叶鼎彝和税西恒等人,发起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主张“团结民主,抗战到底”。1945年9月3日,张雪岩出席在重庆青年大厦召开的“民主科学座谈会”纪念抗战胜利,会议商定,将“民主科学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座谈会”。1946年5月4日,张雪岩出席在重庆召开的九三学社成立大会,与卢于道王卓然等6人发表自由演说,通过社章、缘起、成立宣言、基本主张、对时局主张及致美国会文后,选举理事和监事,张雪岩被推举为理事。12日,九三学社召开理监事第一次联席会议,张雪岩又被推举为常务理事。
1946年8月,张雪岩到北平筹备《田家半月报》复刊事宜,并同时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参与了反饥饿、反压迫、反蒋、反美等活动以及营救余心清的工作。1946年底,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纷纷发表意见,张雪岩在《田家半月报》上编刊了《政府召开国大,中共拒绝参加》的消息。1947年2月,国共谈判完全破裂,他参与了九三学社成员举办的为中共代表饯行的活动。1947年10月,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勒令解散,九三学社与民进的民主人士联合北大、清华等各校教授发表抗议书,张雪岩将抗议书送交到上海《观察》周刊发表。
他在1948年出国讲学期间,仍用邮件方式与九三学社保持联系。1949年夏回国后,他积极参与九三学社的活动,常与许德珩等九三学社成员在田家社召开会议。九三学社商讨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代表时,他提出自己有两个团体的名额可参加,自己用宗教界的身份参加,使九三学社多了一个代表名额。
迎接新生的中国
1949年夏,张雪岩受中共邀请,冲破美国教会的利诱和阻挠,回到北平共商国是。他当选为新政协的宗教界代表后,因批评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反动政策,经常受到攻击;纽约的教会方面也要他悔改,并要求每期刊物者必须寄一份让纽约方面检查,否则停止刊物的经费。面对重重阻碍,张雪岩并未屈服,为保持《田家半月报》的独立自主的立场,他筹划创办工艺社,以副业生产来补助办刊经费。
1949年9月,张雪岩作为基督教团体的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同时担任了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的委员。1949年10月1日,张雪岩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随后,他在《田家半月报》上发表两篇文章,热情盛赞新政协和新中国成立。他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真正民主精神的结晶,这是一个空前的大创造”,新政协会议的召开“是一个轰动历史的大会议”。
1949年11月下旬,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男女青年协会等机构为向各地教会团体宣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盛况和成就,联合组织了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基督教代表访问团。他与赵紫宸负责华北各地的访问,除了京津之外,他还访问西安、太原、开封等地的教会团体。12月,北京市各教会举行会议学习政协文件,华北基督教联合会邀请他于每星期三午后在青年会讲解政协的三大文件。1950年1月中旬,为响应政府发行胜利公债的号召,华北基督教联合会与北京市宗教界联合组织推动公债的认购工作,宗教界公推他和侯孚允二人担负推动与联络的总责。1950年1月16日至19日,应华北基督教联合会邀请,张雪岩作为访问团成员赴保定教会访问,并演讲有关人民政协会议的情况。
亲友回忆
女儿:他几乎没有一天不为《田家》操劳。在济南时,一般每顿饭母亲都要喊他三四遍,他每次都是和蔼地对我们说:“我手头还有一点没写好,写完我马上就来,你们先吃吧!”母亲看饭菜凉了,热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父亲写完了。但是,只要吃完饭,一撂下饭碗他就又开始工作。这已是他的老习惯了。
社会评价
夫人董谟芳:张雪岩的去世,使田家损失一个踏实苦干的劳动力,新中国损失一个忠贞勤劳的服务员,国际上损失一个沟通中西文化的好桥梁。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张雪岩献身于为农民办报事业,十六年如一日地为《田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个科技文化救国论者,也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和社会活动家。他秉承基督徒甘心吃苦、情愿牺牲的博爱精神,以骆驼自比,“默载甚重、任重道远”,坚忍不拔地承担着为“三万万多教育科学落后的农村人民知识提高科学前进”的重担。
宋尚桂:张雪岩先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学者、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九三学社的主要创始人。 张雪岩先生的一生是忠贞至诚爱国报国的一生,是追求科学,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自由的一生,他为九三学社的创立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的创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纪念
2020年9月6日上午, 张雪岩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潍坊寒亭区张雪岩纪念馆举行。
参考资料
张雪岩在建国前后的活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党派人物 | 民主人士张雪岩的家国情怀.山东大学统一战线研究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1 12:2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