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兴
1882年张文绍开的小黄烟店
“张顺兴号”始建于1882年,当时是一家小黄烟店,老板叫张文绍。张老板靠着其叔父张子开(清光绪年文举、书法家)及其门生的扶持,以低息筹资,开辟财路,逐渐发展。于1906年建起了“张顺兴号”(店名由张子开手书),开始生产和经营糕饼、点心、炒货和酒,实乃前店后坊。
起源
张顺兴俗称“刻刀张”位于前门外打磨厂中段路北,是京城内专门经营各种刻刀的店铺创办人张正新,祖籍河北省冀县,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来北京,曾在一家铁铺学徒,出徒后在打磨厂开了个小作坊,名叫“张记小铁作坊”,专门打造镊子和小刀,因其镊子做工细、质量好,被誉称为“镊子张”不久,张正新开始研制刻刀,经他打制的刻刀经久耐用,深受欢迎,于光绪六年(1880)正式挂出“张顺兴刻刀铺”招牌。
产品
张顺兴刻刀上均刻有一个“不”字为标记,表明刻刀是货真价实,不欺骗顾客。清光绪十七年(1891),张德山出徒后继承父业,使店铺由一间半小房扩充为前店后厂、三间门脸,有从业人员五至六人的店铺,京城内的法源寺、老二酉堂已成为店铺的主要顾主1925年,张德山之子张风鸣进入张顺兴,店铺又有很大发展。
到北京解放前,打磨厂96号(旧门牌)七、八间房子的小院均归张顺兴所有,从业人员增至近十人。品种亦有所增加,有木刻刀、金石刻刀,刻瓷钻子、锌板刻刀、竹刻刀、铅笔刻刀、橡皮刻刀等。另外,还生产石膏雕塑刀、订书锥子、裱糊刀、拣字镊子、油画调色刀等。在二三十年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及弟子刘淑度十分喜爱张顺兴刻刀。1956年,张顺兴实现公私合营。1958年,张顺兴与肉市街内生茂广构铺、兴茂厂构铺等合并,取名北京广构厂,迁厂到顺义,以后又改称北京五金工具厂。1963年,在崇文门外大街路西又恢复“张顺兴刻刀门市部”,“文革”期间被取销,并入永定门外锋利刀厂。
历史沿革
“张顺兴号”老店在风雨中走过百年。1932年,“张顺兴号”遭火灾伤了元气;1937年,日寇入侵,张老板举家“跑反”,家资殆尽;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国民党当局以“经济汉奸罪”,罚取“张顺兴号”五十万大券(折当时大米五百石),使其濒临破产。
解放后,“张顺兴号”在党的政策保护和扶持下,元气得以康复,生产得以发展。1956年公私合营,“张顺兴号”更名为“合肥市糕点公司长江路第一门市部”。1962年,随着国力的恢复、经济的发展,“张顺兴号”的招牌重新挂了起来,生产和经营也进入了恢复时期。“文革”期间,“张顺兴号”的招牌作为“封资修”典型,被砸烂,店名改为“立新门市部”。
改革开放以后,“张顺兴号”这家百年老店展现了勃勃生机。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该店已拥有职工100多人,生产品种230余个,经营品种2000余种,年销售额已突破400万元大关,并且在巢湖路上兴建了80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
没落
然而,自从90年代以后直到本世纪之初,大约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所致,“张顺兴号”却有了萎缩的迹象。如今的“张顺兴号”早已物是人非,店堂楼下的门面已转租他人经营服装,当年那种排着长队购麻饼的盛况已不复存在。能让群众怀旧的是那块淹没在商业广告中的百年老匾。
“张顺兴号”之所以风光不再,以笔者拙见,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它是否严格地继承了创店之初的工艺和精良用料?其二,即便是继承了,是否考虑到“与时俱进”,以适合今人的口味和需求?其三,百年老店要振兴,当然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资金的支持。如此,方能再让“张顺兴号”声振八皖、驰名中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6 10:53
目录
概述
起源
产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