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冠相庆
汉语成语
弹冠相庆,是汉语的一则成语,语出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后人把“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说成“弹冠相庆”,提炼为一则成语。
成语故事
汉宣帝时,琅琊人王吉和贡禹是一对很好的朋友,他们二人自幼好学,通晓五经,学识渊博,为人廉洁。由于他们爱好相同,抱负相同,所以关系特别亲密。正因为如此,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王阳做了官,贡禹就会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去做官。后来,王吉、贡禹都当了官。汉宣帝时,王吉为博士谏议大夫,因他对宣帝的宫室陈设、车服装备太盛,上书劝谏,被宣帝认为是迂阔,因而不得宣帝信任。王吉心中郁闷,就称病辞官归家。与此同时,贡禹也有类似的遭遇,他做河南令也被罢官掉职。由于他们为官比较廉正,汉元帝刚继位就派使臣前往征聘。二人被召之后,做事勤谨,忠心耿耿,因而颇得元帝的信任。虽然再次被起用,但年迈的王吉在进京的路上就去世了。贡禹则得到重用,但不久也因为年纪大去世了。本来王吉和贡禹都是国家栋梁之才,但他们青壮年时期由于各种原因,都错失了为朝廷和国家效力的机会,当他们再次出山,已是垂暮之年。后来,人们把“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用以指一个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成语寓意
“弹冠相庆”本来是形容好朋友之间的友谊的。王吉当了大官,贡禹和王吉的价值观相同,因此王吉一定会提携贡禹,共同实现他们的政治抱负。二人都是清廉的官员,敢于说真话。因此,“王阳在位,贡禹弹冠”并无任何贬义,相反,是对他们两人美好品行和动人情谊的由衷赞美。“弹冠相庆”用作贬义是从北宋名家苏洵开始的。他在《管仲论》中用“弹冠相庆”形容春秋齐桓公有三个近臣,均是用卑鄙的手段讨悦取宠的:一是竖刁,二是易牙,三是开方。他们相互勾结祸乱齐国,后来齐桓公重用管仲为相,这三子没办法使用计谋。管仲一死,这三子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各自回家取出旧官帽,弹灰跳跃,相互庆贺,准备卷土重来。这是“弹冠相庆”第一次用在坏人身上,流传到今天,这一成语就变成了贬义词,形容坏人之间一个人有了权势,其他人也得到好处的丑态。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弹冠相庆”表示某人当了官,他的同伙非常高兴,互相庆贺,准备做官。现在也形容由于时世动乱,可以给坏人可乘之机,他们为做官往上爬、捞取权势而相庆贺。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不可将其理解为“扔起帽子庆祝”。这则成语为书面语,用于正式的场合,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含贬义。
运用示例
宋·苏洵《管仲论》:“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明·汪廷讷《种玉记》第二十四出:“哥哥既已做官呵!弹冠相庆浑难已。”
成语辨析
“弹冠相庆”与“额手称庆”
“弹冠相庆”与“额手称庆”虽然都有“庆贺”的意思,但其用法和色彩大相径庭。第一,庆贺的原因不同,“弹冠相庆”是小人可以做官、升官官员又重新得势上台,或坏人趁时世黑暗混乱而高兴庆贺。“额手称庆”是因为躲过了一场大灾难或历尽艰难终于获得成功,又或人们强烈的期盼得以实现。总之,“额手称庆”是因期盼的实现而庆贺。第二,“弹冠相庆”重在“庆贺”,“额手称庆”重在“庆幸”。所谓“庆幸”是指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第三,对象不同,色彩不同。“弹冠相庆”的都是坏人、小人,“额手称庆”的都是正面人物。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30 17:0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