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道系数是一个用来衡量
弹头克服
空气阻力、维持飞行速度的能力的数学模式。它的模式是:先选择一种“标准弹头”(standard bullet),然后射击数千次,详细研究记录其对空气阻力(air drag)的反应以及整个
弹道特性。
根据这些特性进一步发展出“阻力数据表”(drag table),然后就可以对不同形状和重量的弹头在不同空气状况下的弹道做出近似的估计。“标准弹头”的弹道系数是 1.0,如果有另一种弹头的弹道系数是 0.5,表示它维持速度的能力只有“标准弹头”的一半。决定弹道系数主要有两个因素:截面密度(sectinoal density)和弹头形状(bullet shape)。一般来说截面密度越高,弹头形状越趋于尖形的,弹道系数越高。
弹道系数的发展要追溯到1881年,
德国的克鲁伯公司对一种钝头平底炮弹头做了详细的测试。俄国陆军上校梅耶夫斯基(Mayevski)用克鲁伯的数据发展出了一套数学模式来预测弹头弹道,美国陆军上校詹姆斯.英构司(James Ingalls) 然后就根据前二者的资料,印行了有关弹道的数据表。弹道系数的定义就是由英构司发明的。现代的弹道数据表已经修正了许多,也有新的数据表出现。但是最常用的 G1 模式,基本上还是根据当初的模式,而且在五百公尺距离内与市面上大部分的弹头的特性还十分接近,因此还是一直沿用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