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法
行为治疗技术
强化法(reinforcement methods)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
起源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最早提出强化概念的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是一个行为前的、自然的、被动的、特定的过程。而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一种人为操纵,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以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而进行的奖罚过程。巴甫洛夫等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 而斯金纳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有机体自主发出 的, 称为“操作性反应 ”。
强化法是根据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
强化类型
强化法建立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上,若一个行为得到奖赏,那么以后这个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得不到奖赏的行为出现的次数可能会较少。强化主要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正强化是指为了能建立一个适应性行为模式,采用奖励的办法,使这种行为模式反复出现;负强化是运用批评或指责方式去对待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出现;惩罚是指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惩罚,以消除此行为;消退是指某种不良行为出现时,不予理解,让这种行为自行消退。
强化方式
1、连续强化:当个体需要的目标行为一旦出现,就予以强化。
2、间歇强化:是一种偶然的,并不是在每次行为出现都给予强化。能顾巩固和建立所需要的目标行为。
强化物种类
强化还可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两类。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包括社会强化(社会接纳、微笑)、信物(钱、级别、奖品等)和活动(自由地玩、听音乐、旅游等)。如金钱,对婴儿它不是强化物,但当小孩知道钱能换糖时,它就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效果。再如分数,也是在受到教师的注意后才具有强化性质的。
实施步骤
1、治疗前,首先了解病史,再确认目标行为,划出基准线。被选出的目标行为应该是能被客观地控制,可观察与评价其程度,而且能够反复进行强化。
2、选择有效增强物。如消费性增强物、活动性增强物、操作性增强物、拥有性增强物、社会性增强物等。选择有效增强物,以期达到确实有效的强化与矫正目的。
3、拟订矫正方案或塑造新行为方案,以期取得病儿的积极配合。矫正方案不但确认被矫正或塑造的行为,还应包括采用何种治疗形式和方法、确定应用何种增强物等。根据情况变化,矫正方案还可随时调整。
4、治疗过程中,每当目标行为出现,应立即给予增强物,不能延搁时间并向病儿讲清楚被强化的具体行为,使之明确今后该怎么做。
5、一旦目标行为多次按期望的频率发生时,应当逐渐消除可见的增强物,而以社会性增强物及间歇性强化的方法,继续维持。以防止出现强化物的饱厌情况。
6、治疗程序结束之后,周期性地对该行为作出评价。
注意事项
1、应以正强化方式为主。并对在完成个人目标者,给予及时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强化物),以求充分发挥强化作用。
2、采用负强化(尤其是惩罚)手段要慎重。负强化应用得当会促进安全生产,应用不当则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可能使人由于不愉快的感受而出现悲观、恐惧等心理反应,甚至发生对抗性消极行为
3、注意强化的时效性。采用强化的时间对于强化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论,强化应及时,及时强化可提高安全行为的强化反应程度,但须注意及时强化并不意味着随时都要进行强化。不定期的非预料的间断性强化,往往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4、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由于人的个性特征及其需要层次不尽相同,不同的强化机制和强化物所产生的效应会因人而异。因此,在运用强化手段时,应采用有效的。强化方式,并随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5、利用信息反馈增强强化的效果。信息反馈是强化人的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应用安全目标进行强化时,定期反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修正所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14 00:50
目录
概述
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