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渡乌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重要战斗
强渡乌江是指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江界河渡口的军事行动,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及黔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件背景
中央红军为执行猴场会议的决定,决心在敌军未完成合围之前,迅速抢渡乌江,向敌军力量薄弱的黔北挺进,开创川黔边苏区。乌江,又名黔江,是贵州的第一道大江,两岸是高耸入云的悬崖绝壁,江面波涛涌,最大水流速度每秒钟在两米左右,明暗碟石很多,自古有天险之称。负责乌江防线的黔军侯之担严密布防,他甚至夸口说,共军远征,长途跋涉,疲备之师必难飞渡。
中革军委为打破敌军的企图,确定1935年1月1日红军的行动如下:红一军团以红二师加强军委工兵两个连,进至江界河渡河点附近架桥,以便红二师主力及军委纵队、红五军团由此渡江;红一师进至回龙场及其附近地域架桥,以便军团主力由此渡江;红九军团应在回龙场、袁家渡及其以北地区拖护红一军团之侧后,并受红一军团指挥;红三军团第四师应前进至清水口渡河点之地域,准备架桥。
事件经过
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于1935年1月1日到达乌江回龙场渡口。团长杨得志等到附近村庄调查,发现村子里不仅无船,就连一只桨,甚至一块像样的木板也难以找到,船渡显然是不可能了。架桥呢。不要说没有材料,就是有,因水流湍急,敌人居高临下,汹涌的波涛也将毫不费力地把人吞没。
红一团团长杨得志和政委黎林到处寻找可以架桥的材料。最终,他们发现了轻便灵活的竹子,决定制作竹筏。
就这样,突击队在火力掩护下,竹筏一个接一个地划过乌江,消灭和驱逐了对岸守军,占领了滩头阵地,并拖护后续部队渡江。至1月4日,红一军团主力及红九军团由此渡江完毕。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二师师长陈光率领四团为前卫,于1月1日通近江界河渡口。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发现渡口大道是国民党军防御的重点,而渡口上游500米处,则有一条横的小路与大道相通,勉强可以行人,国民党军对此疏于戒备。
因此,他们决定:以一部兵力佯攻渡口大道,集中主力强攻渡口上游的小道;强渡由第三连连长毛振华率七位水性好的战士泅渡,计划用绳索架桥,但由于绳索被国民党军炮轰炸断,没有成功。晚上,他们又组织了18位战士乘竹筏偷渡,但只有毛振华等所乘的竹筏划向对岸。上岸后,毛振华和战士们潜伏在石崖下。同时,红四团遵照军委迅速渡江的要求,紧急动员,绑扎60多个竹筏强渡。2日9时,突击队员乘坐竹筏,在炮火的掩护下,奋勇前进,在接近对岸时,石崖下潜伏了一夜的毛振华等突然冲入敌人的战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压制了敌人的前方火力,保证了大部队顺利渡过乌江。工兵部队迅速架起浮桥,至3日,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由此相继渡过乌江。
1月5日,红军左路纵队红三军团进至茶山关渡口,从这里抢渡乌江。茶山关,明代称河渡关,关口高出江面300余米,关下渡口名为茶山渡,江流满急,切谷穿峡。但是,守在此处的国民党军听闻回龙场、江界河渡口已失守,不战而逃。6日,红三军团顺利渡过乌江,并向遵义前进。至1935年1月6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天险。
事件意义
强渡乌江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伟大胜利,打破了蒋介石企图在此歼灭红军的计划,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及黔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事人回忆
艾平曾口述强渡乌江的亲身经历:
“我们还没到乌江的头一天,就听着当地群众告诉我们关于乌江的故事:乌江水深不可测,水势急流,鹅毛也要沉入水底。除塘头以下有小船外,只有苗船可通,除在渡口乘渡船以外,是没有别的法子可以渡河。当我们问当地群众,是否能够架桥的时候,他们带着失望的神气告诉我们:架浮桥更加办不到,因为前几年王家烈与犹国材打仗的时候,架了好几天都没有架成。并且最后他们还说:‘看你们红军的本事呀。’
“我们开始向对岸的敌人攻击了,开始强渡了,大雨仍是没有停止,天色已经夜了。我第一梯队团十团冒雨逼近乌江河岸,但并没有看见一个敌兵,只剩下一些敌人的工事,满山遍野都是,同时在河的对岸的高山上,发现了许多的火光,东一朵西一朵,有的在移动,有的是静止着不动。我们估计:这一定是拒守渡河点的敌人了。我们的队伍,渐渐的集中,在河的我岸的高山坡上,与敌人隔河相对峙。……这就是给了我们架桥的好机会。事情并不是那样的简单,浮桥的确难架起来,乌江的水冷得不得了,并且水又很轻,浮动力又不大,树子不能做架桥的材料,因为很容易沉下去。结果花费了一天的时间,才把桥架合起来。”
诗词纪念
萧峰少将曾作诗纪念强渡乌江:
乌江长来乌江弯,十里提岸十八滩。
疾风暴雨雷电闪,黄沙直奔桉子岩。
两只竹筏荡扁舟,漂摇百尺才靠岸。
悬崖陡壁三千丈,松柏崎峭挽青天。
一一五个钢铁汉,锋锋铁骨英雄胆。
绳子藤条绑带爬,何惧山高何惧难。
身先士卒做榜样,忠渭第四攀顶岩
崇高理想将实现,三名烈士跌江滩。
三班北去夺天桥,二排南克桉子岩。
二连会合梯子岩,林头击敌一个营。
夺得红岩五百门,水坝渡口塘子边。
两翼配合很得力,中央突破奇功现,
三座浮桥南北斩,四万红军都渡完。
战略胜利无伦比,聂总上寨乌江险。
蒋王大兵二十万,甩在江北干睦眼。
紧把战争主动权,红军机智胜过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5 00:05
目录
概述
事件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