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脚树莺
树莺属鸟类
强脚树莺是雀形目树莺科树莺属鸟类,又称山树莺。成鸟额至头顶红棕色,长眉纹淡皮黄色,贯眼纹黑褐色,头侧余部淡黄白色;后颈、肩、背及翼上覆羽等部分橄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浅棕褐色;尾羽暗褐色,中央尾羽泛皮黄色,外侧尾羽边缘亦缀有黄色;飞羽暗褐色,羽缘淡橄榄色;下体白色,秋冬季缀有灰黄色,胸侧和两胁泛褐灰色;虹膜褐色,喙褐色,上喙缀有黑褐色,下喙基部泛黄色,脚肉色或淡棕色。
形态特征
强脚树莺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概橄榄褐色,自前向后逐渐转淡;腰和尾上覆羽深棕褐色;自鼻孔向后延伸至枕部的细长而不明显的眉纹,呈淡黄色;眼周淡黄色;自嘴向后伸至颈部的贯眼纹,呈暗褐色;颊和耳上覆羽棕色和褐色相混杂;尾羽和飞羽暗褐色,外翈边缘与背同色。颊、喉及腹部中央白色,但稍沾灰;胸侧、两胁灰褐;尾下腹羽黄褐色。
共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和华南亚种不同,上体概暗棕褐色;头具一淡皮黄色眉纹延伸至后颈;下体淡棕色,胸、两胁和下腹棕色较浓。该亚种与华南亚种比较,下体淡棕色较显,腋羽的黄色亦较浓。嘴稍长,翅和尾较短。
虹膜褐色或淡褐色;嘴褐色,上嘴有的黑褐色,下嘴基部黄色或暗肉色;脚肉色或淡棕色。
大小量度:体重♂9-14克,♀7-11克;体长♂106-130毫米,♀100-120毫米;嘴峰♂9.5-12毫米,♀10-11毫米;翅♂52-56毫米,♀47-55毫米;尾♂48-58毫米,♀43-51毫米;跗蹠♂21-24毫米,♀19-12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600-2400米高度阔叶林树丛和灌丛间,在草丛或绿篱间也常见到。冬季也出没于山脚和平原地带的果园、茶园、农耕地及村舍竹丛或灌丛中。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世界
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越南。
中国
台湾、陕西南部、甘肃(文县、天水)、贵州(咸宁、赫章、水城、遵义、绥阳、印江、江口、贵阳、清镇、惠水、罗甸、贵定、丛江)、西藏东南部、四川(东北部万源、北部若尔盖、中部宝兴及峨眉山、南部雷波等地)、云南(贡山、腾冲、蒙自)、河北、湖北、上海、浙江(杭州、临安、宁波)、江西(南昌)、福建(武夷山、福州)、广东北部和台湾(留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巢筑于草丛和灌丛上,距地面高0.7-1.0米。巢呈杯形,巢口位于侧面,用草叶、草茎、草穗或树皮筑成,内垫以细草茎和羽毛。巢的大小:外径6.5-8厘米,内径4厘米,高13-15厘米;深6-7厘米。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椭圆形,呈纯咖啡红色至酒红色,微具暗色斑点。卵重约1.6克,大小为16-17.5毫米×13-13.5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常在巢附近鸣叫和警戒。雏鸟晚成性。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资料
Horornis fortipes .The IUCN Red List .2018-0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4 21:4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