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人从辞中任择一句为主题,计得九段,裱为一卷,算是极为稀有合卷了。这三位名家传世真迹比
王绂的还少。卷中
马轼就有五图之多,其中有两图已佚,似为乾隆如意馆
金廷标所补绘。
李在三图,
夏芷一图。
马轼真迹三图为《问征夫以前路》、《稚子候门》、《农夫告余以春及》。前后两图为浅绛,中为水墨,虽出自南宋画院流派,但不是受其晚期板滞作风的影响,人物刻画、树石描绘笔笔有致,处处蕴藏生机。”
三人皆为明代画家。马轼,字敬瞻,嘉定(今属上海)人,工诗,尤精绘画。山水取法南宋院体,宗郭熙,高古有法,与戴进、谢环齐名。李在,字以政,号一斋,莆田(今属福建)人。宣德年间,与戴进、谢环、石锐、周文靖同待诏入直仁智殿,为金门画史。是宣德时期宫廷画院最杰出的画家之一。精工山水,细润处近郭熙,豪放处宗马远、夏圭,多摹仿古人,笔气生动。夏芷,字廷芳,钱塘一今浙江杭州一人,从游戴进,克勤于学,笔力雄健,逼其师。永乐二十二年(一四二四)三人各从《归去来兮辞》中任择一句为主题作画,计得九段,裱为一卷,是极为稀有的合卷。此合卷中,马轼有五图,但其中两图已佚,现存的这两图似为乾隆如意馆金廷标所补绘。马轼真迹三图为第二段《问征夫以前路》、第三段《稚子候门》、第六段《农夫告余以春及》。李在有三图,分别为第四段《
云无心以出岫》、第五段《抚孤松而盘桓》、第九段《
临清流而赋诗》。夏芷有一图,为第七段《或棹孤舟》。
马轼所作此幅为图卷中的第二段,取《
归去来兮辞》“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诗意,描绘
陶渊明弃官归里,以驴代步,二稚童担书剑随行,歧途中问路,征夫为之指点。
马轼能深刻领会原作意境,故能营造出一种深幽清雅的画面意境。
马轼所作此幅为图卷中的第三段,取《
归去来兮辞》“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诗意,在“稚子候门”中描绘诗人到家时,一家老小团聚之喜悦场面,其笔墨构图都具有南宋画院遗风。
李在所作此幅为图卷中的第四段,取《
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诗意,描绘诗人归隐后陶醉于大自然的情景。诗人独坐在山峰上,仰望归鸿和远山秀色,似有所思,一侍童携杖侍立其后。画面构图疏朗开阔,烘托了诗人的胸襟,创造性地表达了原文的意境。
李在所作此幅为图卷中的第五段,取《
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意,描绘诗人眷恋自然山色的情怀。日将西下,诗人徘徊不忍归去,抚松而思。小童抱琴略显几分疲惫,晚风拂起衣带,增加了几分凄凉。古松傲立,正是诗人人格的
真实写照。
马轼所作此幅为图卷中的第六段,取《
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
西畴”诗意,描绘的是诗人通过农人耕种,得知春天到来时的欣喜心情。画面以左右对称的朴实构图,将诗人观耕和农人劳作组合在一起,通过诗人与牵牛农人的呼应来传达“农人告余以春及”这一主题。
夏芷所作此幅为图卷中的第七段,取《
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诗意,表现诗人乘舟而去的情景。诗人独坐舟中凝视着前方,小船慢慢地驶离岸边。岸边岩石后一仆正在收拾帐车,看来诗人是乘车而来,弃车登舟载书远游而去。景物与诗人的心境相契合。
李在所作此幅为图卷中的第九段,取《
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
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诗意,描绘诗人凝思赋诗的情景。作品画一翁临流作诗,左手扶膝,右手执笔,书童
研墨于身后。对岸的白鹭似乎触动诗人某种情感。
《
中国绘画全集》刘建龙所撰说明云:这一画卷明代流传情况不详,入清内府时佚去两段,为清画院画师所补,目前原作仅存七段。《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马轼,生卒年未详。明代天文学家。字敬瞻,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深研天文,精于占候,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为钦天监刻漏博士,与岳正友善,工诗,尤精绘事。画山水宗郭熙,高古有法,与戴进、谢环皆以擅画名于京师。评者认为马轼的山水,非谢环、李在所能及。传世作品有《归去来兮图卷》与李在、夏芷合作。
李在(?—1431),明代画家。字以政。莆田(今属福建)人。迁云南,后入京。宣宗宜德年间(1426-1435)时与戴进、谢环、石锐、周文靖同值仁智殿。「画由水,细润处近郭熙,豪放处宗马远、夏圭,论者谓“当时戴进以下,一人而已”。兼工.人物,八面生动,亦为世重。日本画僧雪舟曾与他切磋画艺。传世作品有《琴高乘鲤图》轴、《溪山云阁图》轴、《归去来今图》卷与马轼、夏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