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庄图》是元代画家
何澄创作的纸本水墨画,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
画作内容
该图以山水为背景,人物穿插其间,逐段反映陶渊明辞官归故里的主要情节,分别是“问征夫以前路”“僮仆欢迎稚子侯门”“携幼入室”“矫首而暇视”“悦亲戚之情话”“扶孤松而盘桓”等。
卷后拖尾处有元代张仲寿行书《归去来兮辞并序》,亦有元代姚璲、赵孟頫、邓文原、虞集、刘必达、揭傒斯、太玄子(张嗣成)、柯九思、危素、吴勉,清代高士奇、张照等人的跋文,亦有张仲寿、高士奇、毕沅的收藏印。有嘉庆五玺、宣统三玺。
创作背景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是古代绘画中常见的题材,它代表了一种“归隐”文化的原型,被后世诸多画家进行图本演绎。《归庄图》别称《归去来兮图》,就是何澄90岁时所作的以《归去来兮辞》为题材的长卷。
艺术鉴赏
构图
画为长卷,分段描写辞意并写辞中句意。何澄这幅《归庄图》即按其“辞”意,以长卷形式再现陶渊明归庄时的场面。画面上陶渊明的形象重复出现,表现了诗人解印归庄寄情田园牛活的若干片断。每段以树石、田园、人马或屋宇等景物隔开,使各情节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保持原辞的完整性。又恰当地展示各活动场面、情节,以环境突出表现了诗人寄情于田园林壑的隐逸之思。画面从右至左展开,分为村旁问道,临庄慨叹,挚友叙谈,饮酒赏泉等。构图连接,将不同时空的景物、人物活动,组织在一个画面里,主题人物连续出现,以达到突出主题人物陶渊明面容潇洒、神情自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性格特征。此画在经营位置方面,以树木枝叶穿插,衢宇山石掩映作为段落间隔,这是此长卷画的一大特色。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之形式,表现十分娴熟,衔接得十分巧妙自然,这是此卷画的又一特色。
技法
图中所画树石、山水、人物、鞍马、屋宇、舟车等,反映了作者在绘画上有着多方面才能。此图以方笔线描作人物,人物造型准确,刻画得神情自然,手法洗练,衣纹流畅,用笔细劲流利,与李公麟白描法相近。以水墨作山水,山树用于墨破笔勾出。其白描人物流露着白李公麟演变而来的痕迹。树木山石的画法,多少带有些从北宋的云头皴、蟹爪树蜕化而来的郭熙画法的形迹;又显现出斧劈皴等南宋李唐院派的影响。这种画风虽有南宋院体画的遗意,在笔墨运用上,已开元代逸笔的先河。
历史传承
《归庄图》为清宫旧藏,是从故宫流散出来的。著入《石渠宝岌》三编,伪满后流入民间。
20世纪50年代,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
宋振庭和老伴在转市场的时候发现《归庄图》,当时要价是700元。宋振庭作为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拿不出700元来,又不忍心看着《归庄图》流失,他和老伴把家中的钱都凑上了,也不够700元,后来又把两个人戴的手表卖了,才凑够,把《归庄图》买下来了。
1964年,宋振庭以原价700元钱,转让给吉林省博物院,现《归庄图》仍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院。
重要展览
2019年12月5日至2020年2月10日,《归庄图》在吉林省博物院举办的“长白遗珠——吉林省博物院藏北宗山水画展”中被展出。
作者简介
何澄(1223年—?),元代画家。大都(今北京)人。善作界画,人物故事画,工绘马,宗李公麟。世祖时即有名艺坛,被征召入宫。至大初奉皇太后旨,总理龙兴宫绘事,官至太中大夫、秘书监致仕。皇庆时因进呈界面《姑苏台》 《阿房宫》《昆明池》,托物寓意,工致极巧,深受仁宗赏识,诏赐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享年九十余岁。所绘兼湿笔、枯笔之效,不拘一格。作品有《四皓图》 《陶母剪发图》《泣麟图》《归庄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