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具足是指
日本对所谓“当代铠甲”的称呼,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
江户时代,当时的人将江户时代前的甲胄称为“昔具足”,而把当时的甲胄称为“当世具足”。
日本所发现的上古时代之防具,称为挂甲,形制简单朴素。
大化革新以后,铠式吸收了些中国的元素,随后进行演变,
盔甲多用铁制,并穿绳涂漆。竹甲是作为礼仪服的存在,而且并不广泛存在,也不会用于实战。约平安中期,
大铠出现。大铠的防护性能较好,是当时的主流,但由于后来战争日趋平民化,大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轻便的腹卷和
胴丸遂逐渐从
足轻装备上升为各阶层防具的主流。室町和
战国后期,
南蛮胴的传入,使胴丸进一步坚固化、严密化。是实战用品。安土、
桃山时代以后,具胴又演化为当世具足,除南蛮胴可以挡住
铁炮外,其他的胴丸都会被铁炮穿透,但由于当时铁炮的射击速度和精准度也不是很优秀,所以战争还是保持着平衡。
具足是日本甲胄发展的集大成者,因而也继承了日本甲胄的特点,但是同时又产生了突破。从具足的固定方式来看,在肩膀部位仍然利用引合绪和固定在胸甲板上的高纽进行固定。而其在肋部的开口也延续了
大铠以来的传统,将开口设在左边。但是当时具足的设计在大铠这样的中古铠甲上进行了改进,不再依靠肩膀来承担整幅铠甲的重量,而是把重量分配到身体的各个部分。通过观察就可以看出,具足的躯干部分基本呈一个两头收缩的圆筒型,而非简单的盒式结构。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分担一部分的重量给整个躯干,也大大提高了穿戴者的灵活程度。因为具足的初衷是作为徒步实战用的甲胄而出现,因而防御力和机动力的重要性都被提到了装饰性之上。具足的胴体有很多不同的制作方法,而作为肩甲的袖也一般都和胴采用相同的防护措施。手臂甲的笼手也在
大铠等甲胄的原有基础上增强了防护,很多笼手上都采用了细密的
锁子甲。
当时具足中最早出现的
足轻具足,一般都是侍者、下人、杂役、这些足轻所使用的。作为纯粹的实战甲胄而使用。具足的发展在安土-桃山时代达到了最高峰,作为坚固耐用的实战甲胄成为当时的主流。在这个战国争霸的时代也发展出了各种复杂的样式。以桶川胴为基础,发展出来二枚胴,五枚胴,雪下胴等诸多样式。而随着高级武士们对具足这种甲式的认同,武士开始穿戴具足,具足也逐渐出现了各种装饰。各种样式的前立,肋立,顶立也纷纷出现,为战国乱世增添了绚烂景象。
在铁炮传来之后,具足为了防弹的需要也作了一些改进。比如所谓的鸠胸胴,就在胸甲的中部形成了一个突出以造成一个防弹的斜面,非常类似于同时代的欧洲胸甲的做法。在欧洲式的铠甲进入日本之后,当时具足也受到了的影响,产生出了被称为
南蛮具足的新型具足。
在甲胄的制作工艺方面,也随着当时具足的出现产生了突破。因为旧有的甲胄制作方式太过繁琐,主要通过将小片的札片缀和起来形成甲胄的,难以应付大规模的制作的需要。因而也发展出了伊予札和板札的甲胄制作形式,大大的减轻了制作方面的耗时。
作为武士使用的甲胄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金属的或者描金画的自己家族的家徽。比如在秀吉的一套甲胄中,就在袖上装有银制的五七桐纹饰物。最早出现于
胴丸中的杏叶板在具足中有时候也会出现,起到了对胴具的肩带也就是“高纽”的保护作用,但是也有很多具足不加装这个组件。在[
战国无双2]中,真田幸村所穿的具足就有两片幸叶板,上面绘有真田家纹。在对肋部的防御方面,具足也继承了
大铠中所出现的肋板。不过在在具足中还可以选择添加被称为胁拽的配件来防护腋下,一般为骑马武士所选用,以防
足轻长武器攻击。在江户初期复古调的甲胄里,也有很多在胴丸或具足上配备梅檀板、鸠尾板的例子。在电影[最后的武士]中,男主角所穿的那套具足上就佩有本应专属于大铠的梅檀板和
鸠尾板。这是典型的
江户时代的做法,但在具足上这样的甲片并没有太多的实战意义。
1.胴(仏胴) 2.草折 3.佩楯 4.立挙 5.臑当(筱臑当) 6.甲悬 7.袖(当世袖) 8.笼手(筱笼手) 9.手甲(摘手甲) 10.兜钵(日根野头形) 11.腰巻 12.眉庇 13.吹返 14.铔(护颈,日根野式) 15.立物(水牛肋立) 16.立物(日轮前立) 17.面颊(目下颊) 18.垂 19.襟回(系兜的带子)
德川进攻今川时,由于连续降雨,水位猛涨。正当忠胜为此神伤时,忽然发现一头鹿正淌水过河,因此发现了一处浅滩,大军得以渡过。忠胜的鹿角盔由此而来。为保持战场上的敏捷,忠胜选择的一种轻型盔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