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可以说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究竟何谓‘仁’?”孔子回答说:“做到恭、宽、信、敏、惠五点即可。”子张又问:“怎样做到恭、宽、信、敏、惠呢?”孔子解释说:“没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狭窄叫宽;没有欺诈的心叫信;没有怠情的心叫敏;没有苛刻的心叫惠。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不能称之为人了。如果一个人承担了‘仁’的事,就要勇往直前地去做,不可有半点的谦让之心。即使老师在面前,也不必同他谦让(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和
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只要秉持正确的立场和观念,正义与真理便如同握在手中的利剑,人们才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勇气和魄力。
南朝宋·
范晔《
后汉书·卷三五·曹褒传》:“夫人臣依义显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当仁不让,吾何辞哉!”
清·
金松岑、
曾朴《
孽海花》第二五回:“不如仍请敬王出来,做个领袖,两位老师,也该当仁不让,恢复光绪十年前的局面。”
清·
李伯元《
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人家骂小弟鱼肉乡愚,这句话仔细想来,在小弟却是当仁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