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
VCD、
DVD等光碟机还没普及的时候,电影行业也不是特发达,大家多数是用
录像机、
录像带来观看影片的。而且那时侯录像机也不便宜,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所以有些头脑机灵的人,购置几台录像机和一批录了电影的录像带,在店子里放影片收门票让人观看,犹如看电影买门票入场一般,那就是录相厅了。如今很多乡镇还有类似的影厅,不过是换了光碟机为媒体罢了。在当时,人们把休闲娱乐的基础场所:桌球室、录相室、游戏厅合称为两室一厅。
当时的DVD VCD 等光盘媒介在中国兴起,然而媒介和播放器比较昂贵而且不经常被普通家庭使用。当时电影院的质量和数量限制,所以产生了这个历史产物,如今大部分已经不存在,在90年代转为VCD DVD租赁音像社。
录相厅做为文化演出市场中的一支生力军也曾经红极一时,1999年以前,仍是录相厅的“中兴时期”,而最好的时光是1992至1995年这几年。1999年才逐渐走向下坡路。据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至1997年,汕头市登记在册的录相厅仍有近100家,但到2001年,市区仅存的录相放映场所只有20多家。
录相厅“中兴期”确实也为文化演出市场创下辉煌的佳绩。如在1992年前后建成的汕头市艺都剧院底层录相厅就曾经开设16个小剧场,每天连续上映5、6个场次,加上当时这家录相厅都能通过有关渠道弄来一些大片,因此每天的上座率都在千人以上,在全市首屈一指,营业额也相当可观,但维持的时间很短。据介绍,在这段“黄金期”,有的录相厅日营业额有达上万元,但到2000年,录相厅每天大多只有百几十元的营业额,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曾经作为文化演出市场中一支生力军的录相厅逐渐走向弱势,淡出市场。仅有不多的放映点仍在惨淡维持,但已无法改变“大势已去”的局面。
基本分布于一些
城乡结合部和流动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采取低廉票价以
招徕观众,票价一般都是二元,有的甚至只有一元,而且不清场,花一元可连看几部录相。而放映的节目大多以“艳情”、“打斗”和“凶杀”为主。观众都是附近的外地打工一族,至于流动观众则一个也没有。
对于录相厅的逐渐消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关部门对录相厅进行清理整治时砍掉了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放映点。而更主要的是VCD、DVD和家庭影院进入千家万户,加上高品味的文艺演出更加适合观众的需求,录相厅没有观众而自然消亡。录相厅从“红极一时”到趋于自然消亡其实非常符合文化演出市场的发展规律,2001年以后,全国陆续实施对录相厅关闭的政策,录相厅就永远成为了观众的一个记忆而已。
不少录相厅的环境十分恶劣,有的位于小街窄巷里,有的还是竹篷棚,对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这些收费低廉的录相厅还存在诸如消防、环境卫生、噪声等方面的弊病。 由于一些录相厅放映的节目大多以“艳情”、“打斗”和“凶杀”为主,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最终被文化部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