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老虎笙,
云南省双柏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彝族老虎笙是一种同时具备祭祀性和自娱性的舞蹈,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法脿镇、大庄镇、雨龙乡等彝族地区的老虎笙是一种祭祀性的仿生舞蹈。
清代乾隆年间《南安州志》载:“滇中楚雄的彝族支系罗罗每年正月过虎节,村民化装为虎,跳虎舞。”由于历史原因,1952年至1988年的36年间,“老虎笙”活动曾经被禁止直至1988年才恢复。小麦地冲村重又按照传统的祭祀仪式祭虎神,并且在原来石虎所在的地方又竖立起了威严的石虎。
20世纪80年代,彝族老虎笙传承人毕正良回到家乡双柏,投身于双柏的民族民间艺术事业,他带动“老虎笙”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彝族在举行祭祖大典时,大门上悬挂一个葫芦瓢,凸面涂红色,上绘黑虎头,以示是虎的子孙。
双柏县法膝镇小麦地冲、大庄镇木久郎村的虎节祭祀活动很有特点:先由彝族毕摩请虎神,用算卦方式在村子里选出8名体魄健壮的年轻人作为8只老虎,用黑毡扎于身上作虎皮,虎耳高耸,虎尾粗壮,裸露在外的胸、脸、手、脚则用黑、黄、红、绿等颜色画上虎纹,额头上绘一“王”字,然后在脖子上挂一个铃铛,化妆成老虎的人只能表演,不得言语。
跳虎舞时,村寨里家家户户燃香烛供虎神,待人们在毕摩的引导下把虎神从山中接回村里时,虎舞就依次在每户人家逐一开跳,从房前跳到房后,从门前跳到屋里。程序是:8只老虎先在主人家场院里跳9圈,然后两只公虎进堂屋半跪在门槛上,站在门外两侧,将一只脚踏在“虎”背上,边摇铃铛边念经。大意是今天是天赐黄道占日,我们来某某家跳虎,以驱邪除魔,求虎神守佑,保佑某某家来年风渊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安康。这个“驱鬼除祟”的过程,彝语称为“罗麻乃轰”。
舞蹈动作
夜晚,村头寨尾燃起篝火,跳虎的队伍绕寨而舞,最后在一块宽畅的晒场上,众虎各自用力抖动脖子上的铜铃,锣鼓叮叮咚咚,开始跳犁田、耕地、耙田、撒秧、薅草、收割、打谷、扬谷等生产劳动舞蹈,或重复跳老虎出山、老虎开门、老虎找食、老虎找伴、老虎搓脚、老虎勾脚、老虎穿花、老虎摆尾、老虎亲嘴、老虎性交、老虎搭桥、老虎开路、老虎盖房等一系列居家、生活、繁殖后代的舞蹈动作。若有捣乱者,“老虎”会用尾巴击之,被虎尾击中是件不吉利的事。
表演道具
毕摩身穿无领长衫,头戴篾帽,手持竹竿和法器,竹竿上挂一葫芦,葫芦底部通几个洞,内装火灰。
传承现状
传承价值
彝族老虎笙作为彝族虎图腾崇拜的活史料,承载着许多彝族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成为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平台,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当前,古朴、神奇的老虎笙受到传统生活方式变迁及民俗活动商业化趋势的影响,原始面貌发生改变,传承面临严重危机,急需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杨家点,男,彝族,云南省双柏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老虎笙代表性传承人,由云南省双柏县申报。
传承保护
2008年,“双柏彝族老虎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双柏县文化馆获得彝族老虎笙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双柏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记录
2005年,彝族老虎笙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获金奖。
2015年12月11日,彝族老虎笙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
重要演出
2019年5月7日,在中国·双柏(爱尼山)2019云药康养文化旅游节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爱尼山乡海资底集镇开幕上,彝族老虎笙得到展出。
2019年7月22日,在中国原生民歌节“进社区·进村寨”双柏县专场上,彝族老虎笙得到展出。
文化轶事
云南双柏有一个彝族支系称老虎为“倮马”,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老虎创造的,认为自己是老虎的后代,自称“倮倮”。传说早年当地的彝族头人都要披虎皮,死后也要裹虎皮。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是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小麦地冲彝族“倮倮”支系一年一度的“虎节”,又称“老虎笙”。老虎笙舞蹈仪式由接虎神、跳虎舞、虎驱鬼扫邪和送虎四部分组成;其舞蹈形式有表现老虎生活习性的12套虎舞和表现生产劳动的一系列舞蹈。虎舞是彝族古代虎图腾的遗风。
参考资料
彝族老虎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