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桥位于苏州市郊横塘镇,跨越京杭大运河,桥始建无考,。桥身东西走向,东端引桥折北,与长堤相接,由此经驿亭去胥门;西端引桥南北落坡,向南步人市镇。三孔石拱桥全长38米,中宽3.7米,中孔净跨8.5米,矢高5.6米。东次孔设有纤道。因大运河拓宽,1992年迁建此桥于胥江上。今桥西堍与驿亭相接,东去数百步即唐寅墓。大桥本身原样迁移,为不影响太湖水进入苏州古城,在西堍引桥部分增辟桥洞数孔。在施工中遇到河床流沙层,所以把桥墩改为反拱状,现桥洞实为完整的圆圈。
桥身东西走向,东端引桥折北,与长堤相接,由此经驿亭去胥门;西端引桥南北落坡,向南步人市镇。三孔石拱桥全长38米,中宽3.7米,中孔净跨8.5米,矢高5.6米。东次孔设有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纤道。因大运河拓宽,1992年迁建此桥于胥江上。今桥西堍与驿亭相接,东去数百步即唐寅墓。大桥本身原样迁移,为不影响太湖水进入苏州古城,在西堍引桥部分增辟桥洞数孔。在施工中遇到河床流沙层,所以把桥墩改为反拱状,现桥洞实为完整的圆圈。桥与驿亭相辉映,为横塘右镇的重要古迹。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另一座彩云桥坐落在山塘街上,桥龄已有990岁,由工字型三桥合一而成:夹山塘河为平行对峙的两桥,北侧嵌入街身者为半塘桥,南侧嵌入街身者为广福桥,中间跨河而南座墩于广福桥拱顶正中,北座墩于半塘桥拱顶正中。三桥桥身都是拱式石级,委实奇妙之极!半塘,原是“山塘河上最佳胜处”,清代朱宗淑有诗:“山塘七里旧繁华,园客家家尽种花。一种清香远近闻,半塘桥外月初斜。”
半塘桥又名彩云桥,宋政和元年(1111)重建,明
嘉靖年间(1522-1566)修,清初南堍已毁,康熙二年(1663)僧试宝募建。该说明不准确,根据周国荣
、吴靖宇的研究,“坐落在山塘街的彩云桥,桥龄已有990岁,由工字形三桥合一而成:夹山塘河为平行对峙的两桥,北侧嵌入街身者为半塘桥,南侧嵌入街身者为广福桥,彩云桥中间跨河而南座墩于广福桥拱顶正中,北座墩于半塘桥拱顶正中,三桥桥身都是拱式石级……”可见,半塘桥和彩云桥不是一座桥,而是连在一起的两座桥。如今,这一造型别致的古桥早已毁圮,代替它的是一座横跨山塘河两岸的平桥,站在桥上,如果不去想脚下的水泥板桥面以及手扶的铁质桥栏,多少还是可以体会到“临水数家门半掩,更无人处有垂杨”的意境的。半塘桥西不远处有一座硕大的门庭,与四周其他民居相比,尤其显得气派不凡,这就是当地人称作“王宫”的怡贤亲王祠,祭祀雍正皇帝的弟弟“十三阿哥”
允祥。据说这是山塘街规模最大、祭祀规格最高的祠堂。
真龙天子,将与
朱元璋塘桥、
通贵桥、
星桥、彩云桥、普济桥、望(便)山桥和
西山庙桥。《山塘钩沉录》说这七座桥是刘伯温为锁住山塘河而造的,其说不通。因为刘伯温是元末明初人,而七座桥中至少有三座桥(山塘桥、彩云桥、望山桥)早在宋代就已经存在,文见宋代范成大的
《吴郡志》 。
《千年阊门》中将七只石狸分别和七座桥对号入座,其中两处对得有问题:白公狸应对白公桥,而不是普济桥,因为普济桥建于清康熙年间,但白公桥又不是跨河横桥,而是山塘街的街身竖桥;海涌狸应对望山桥,而不是青山桥,而且青山桥和白公桥一样,也是街身的一座竖桥。既然是竖
这座古老的三孔石拱桥彩云桥,横卧在胥江口的河面上,面迎运河, 东接姑苏啤酒厂前的河岸,西北与横塘驿亭相连,南面200米处便是倒塌的
亭子桥。彩云桥东端与姑苏啤酒厂接壤的那边,桥坡沿北的一块条石桥板,断裂后悬在桥洞中,煞是危险。南边的几块桥栏石及桥石柱子,不翼而飞,据介绍这些桥栏、柱子都掉入了
河中。桥西也缺了几块桥石栏板,后来竟然在桥的一块贴着水面的侧板上找到了一块已断裂的石栏板。紧挨东桥堍的是一个涂料厂的
石膏粉仓库,那些石膏粉都是由二三百吨的大
铁船运来的。从
四川来苏在那里开家具厂的刘师傅告诉记者,运送石膏粉的大铁船在上货时把缆绳拴在桥的石柱上,由于船只经过时
浪头很大,缆绳就把桥石柱及桥栏板拉入河中。一次,有两只大铁船正在上货,翌日早上后就发现一块桥石栏板和一根石柱子不见了。人们说:彩云桥的损坏与大铁船拴
缆绳有关,据说已经掉入河中。彩云桥原本东西跨越运河,始建无考,1928年重建。三孔石拱桥全长38米,中宽3.7米,中孔净跨8.5米,矢高5.6米。因大运河拓宽,1992年又迁建此桥于胥江上,与驿亭遥相呼应,并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善待古石桥,是每个市民应尽的义务,希望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尽快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