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扎(诏安彩扎技艺),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传统美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清末,彩扎技艺传承人林裕后在诏安县东关街创办有彩绸庄,其彩扎技艺不仅传承了清代民间工艺特色,而且吸收了历代名师、名匠的制作技艺精髓,同时还吸纳了广东潮汕一带的工艺风格。庆源号彩绸庄的第二代传承人林仕恩、第三代传承人林福经、第四代传承人林养生均对彩扎技艺有扎实的传承,使彩绸庄老字号传承百年而继有发展。
明清以后,彩扎工艺在大江南北迅速发展起来,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展成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纯为“丧葬文化”服务的传统“彩扎活儿”;另一种是为满足大众娱乐文化、民俗节令以及旅游工艺品的需求而创生的“风筝”“灯彩”“绢人”“微型仿真昆虫”等新型彩扎工艺。现代诏安彩扎工艺品布及漳南、云、浦、诏、东及岭东(粤)一带,产品远销海内外。
文化特征
诏安彩扎工艺品主要用于各类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及祭祀活动。有用于庆祝传统节日的花灯、彩车、彩棚;有踩街游艺用的龙、凤、狮、象、公背婆、鸟鱼虫等;有用于庙、祠堂、寺中的神像的头盔、服饰、联幡、彩旗、帐绛浮字等;民俗用品如安龙、谢土、做醮、祈安、置坛、元宵或新婚挂灯、仔棚等;还有工艺品山水、人物、木偶、浮字、艺术挂屏等。他们从题材内容上,以不同的自然物象和理想物象来体现不同的人生礼仪、岁时习俗等寓意,从而祈求幸福平安、丰衣足食。
制作工序
诏安彩扎拥有繁复的工艺,用料考究,工艺流程也较复杂。其根据不同的彩扎对象选用竹、木、藤、篾片、铜、铁、铝片条等为工艺品的骨骼,扎出物体的骨骼构架;再选用丝、绸、缎、绫、绒布等作为外面贴料,粘贴平整均匀;最后再配以金丝银线、珠粒珠片、羽毛等作为装饰,制成的彩扎工艺品色彩艳丽,装饰繁缛,具有审美趣味。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诏安彩扎技艺既发扬了民间艺术特点,又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还能成为儿童手中的观赏玩具。
传承人物
传承谱系
诏安彩扎技艺已传承五代,第一代林裕后,第二代林仕恩,第三代林福经,第四代林养生,第五代林艺聪。
代表性传承人物
林养生,男,1961年6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扎(诏安彩扎技艺)”第四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林艺聪,男,1985年9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扎(诏安彩扎技艺)”第五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11年6月23日,第四代传承人林养生的作品《照海慈光》在第六届福建省工艺美术“争艳杯”获铜奖。
2012年5月29日,“庆源号”选送的彩扎作品在第七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获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