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匈
广西出版总社出版部主任
彭匈,祖籍江西吉安,生于广西平乐,毕业于广西师大中文系。历任中共恭城县委宣传部部长、漓江出版社社长、广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现任广西出版总社出版部主任、编审,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散文创研会副会长、广西有突出贡献专家。出版有随笔集《向往和谐》、《云卷云舒》、《会心一笑》等,其作品入选多种版本的“中国年度散文”。
人物经历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有突出贡献专家。1946年生于广西平乐县。1969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70年参加工作,历任广西恭城县文化局创作组组长,中共恭城县委宣传部部长,漓江出版社社长,广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广西新闻出版局图书处处长,2006年退休后返聘为广西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是广西作家协会第三、四、五届理事,广西散文创研会副会长,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广西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综合素质评委。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新庙祝传奇》,专著《毛泽东诗词注释》,散文集《向往和谐——彭匈随笔》等。短篇小说《净地》获广西人民政府首届铜鼓奖,《新庙祝传奇》获1984年广西文学优秀作品奖,随笔《从“荷西是假的”说开去》获1997年全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散文集《向往和谐》获广西第四届铜鼓奖。出版有随笔集《向往和谐》、《云卷云舒》、《会心一笑》、《极品男人》、《一事能狂》等,近年来在广西电视台“读书时分”栏目开讲三国、水浒等名典名著,在《南国早报》文化版设有相关创作专栏,结集为散文集《三国那些人儿》、《水浒这些男女》,在广西高校及各地文化部门举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讲座,读者反响强烈。其作品入选多种版本的“中国年度散文”。
代表著作
《新庙祝传奇》彭匈著作
《毛泽东诗词注释》
《向往和谐——彭匈随笔》
净地
《从“荷西是假的”说开去》
《向往和谐》
《云卷云舒》
会心一笑》人物性情
《闲话桂林人》
彭匈俯拾乡村土语,点石成金,既凸显桂北特色,又透着亲切与情趣。练肌肉,桂林话讲作“练嘎嘎”;打鼾,讲作“扯鼻炉”;凉快,讲作“凉沁沁的”……活灵活现,实在贴切。在《闲话桂林人》中,讲到桂林旧时陋巷小人物死爱面子又喜张扬的陋习时,记述了两公婆的经典对话:老婆抱怨说:“没 有柴火了!”老公从容答道:“砍筲箕。”隔壁听起来就是“砍烧鸡”;老婆又说“锅盖不见了”,老公便大声说“砧板压”,隔壁听起来自然又成了“蒸板鸭”。音形兼备。 “人离故土愈远,思念之情愈炽。”读过彭匈的城东旧事,好多人都讲想家了。依稀别梦,家乡美若人间仙境,乡间风土人情入画来。和我们大多数人的家乡差不多,彭匈老家门前有条河。这条河里承载着儿时的记忆:有扯人下水的“万人锅”,有水流湍急的“韭菜滩”,有专吸小把爷血的“水猴子”。这条河边,五方杂居,五行八作,“广东水客的精致有派,江西老表的勤俭忍耐,湖南码子的吃苦知足,福建佬倌的稳扎稳打,以及桂林阔子的虚荣,荔浦仔的狡狯,恭城人的土俗……”市井万象,耳濡目染,有谁不像彭匈一样,在自己的身上,留下一点家乡的水印子?
人物性情
彭匈或域外漫步,或纵情山水,到过很多地方。最让他动情,也最让我们情动的,莫过于乡情。春节前夕,他到龙脊梯田“送温暖”,夜宿壮家吊脚楼,交杯换盏农家酒。主家殷勤相劝,“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让人情不自禁地在淳朴氛围之中沉醉。次日归程,慰问过的几位老妪,手拿红薯、芋头辣椒等土产,一大早候在路口。辞谢不收,她们便一直站着不走。非得收下东西,才笑容满面,蹒跚而去。“有来有回”,银发满头、巍巍颤抖的“奶老”口中呐呐——大地母亲的形象啊!彭匈一行,咽喉哽哽。
人物事迹
与汪曾祺
1986年漓江旅游文学笔会。汪先生已是文学大家,被称“中国最后的士大夫”;彭匈是漓江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副主任,力邀汪老出席。两人第一次见面。汪老在笔会上,文学才情占尽风流,留下传颂佳话。过两天众人赴邕,说文桄榔下,夜夜聚缘情。
彭匈
1987年9月北京书展期间,彭匈赴京访汪老并请他签名售书。作家与编辑之间的友谊与信赖,在不动声色的情形下建立。此后十余年间书信往还,书画酬酢。二人聊文章修为,如饮甘醪;谈文坛现状,悲欣交集。彭由汪老亲自撰写推荐意见,介绍成为中国作协会员。
1997年4月北京汪老住处。彭匈调任广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当年的桂北文学青年,也要出一本随笔集了,请汪先生为其写一篇序。汪老欣然允诺,待四川笔会回来马上就写。谁知汪先生从四川回来不久,食道血管破裂,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8岁。彭发悼念文章,写到:“汪先生没能为我写序,也没能如他在自选集重印后记中所说‘再写作十年’。前者是我个人的遗憾,后者是中国文坛的遗憾。”
2007年5月。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文学选刊》杂志社、高邮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汪曾祺文学奖”,在汪曾祺的故乡高邮揭晓。彭匈获得银奖第一名。此时,汪老去世整整十周年,而彭匈已出版了4本散文随笔集,准备于今年年底前出版第五本书《屐痕苍凉》。20年来,汪老的为人、为文,对彭匈影响深远,他称将以汪先生为楷模,坚持笔耕,写到最后。这些梗概看似平常,并无跌宕。但是,对彭匈来说,却是一生里最为珍贵的回忆。
讲解读书
阅读从心态来说,分为苦读和快乐阅读。我们祖宗的苦读是出了名的,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些故事是真是假都很难说。囊萤映雪是拿萤火虫用白布包起来做灯,后来康熙皇帝作了试验,在承德避暑山庄时叫太监去捉了500只萤火虫,装在很薄的绢里面,根本都看不见任何东西,很大的字都看不见。这说明古人造出这个故事来鼓励大家学习。鲁迅也讲,凿壁偷光,这种事情可能吗?你要是哪个小孩子凿了一个洞,偷了光,最后的结果就是家长带着他到隔壁去赔礼道歉。
我们讲一下快乐阅读,读书是人生业余生活中最自由、最快乐的事情,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没有任何人能够指挥你业余的时候应该读点什么。一般的读书只要把它念过去就可以了,获取知识,有利心智成长有利于人格的完善。《论语》里说,学而时习之,不宜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都是精神上的愉悦。
世界上最成功的连锁超市沃尔玛,我不知道它的经营理念是不是受了孔夫子的话的影响。我在沃尔玛的店里看到这样的话: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快乐做,快乐的事情天天做。你说它怎么不发达呢?我们读书也一样。梁启超说,唯有读书可以忘记打麻将,这话说得多功利啊,但是他不该又补充了一句,唯有打麻将可以忘记读书。我看了之后觉得,人不能一辈子老是读书,有麻将凑够四个人该打也可以打一打。我觉得梁启超先生的业余生活一是读书,二是打麻将,很好。一个礼拜七天,我觉得拿3天来打麻将不为过,那4天来读书很好。
时代是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学生也成了当今就业竞争大军中的一个庞大群体,怎样认定人才确实需要一个全新的认知观念。文化作为中国的软实力,有它不可疏忽的一面,真正把握对不同文化的汲取,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人。而读书正好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彭匈举了一些名人的警句,如作家杨绛所言“读书就是和有精神层面的学者交流”。考试、学习为目的的阅读是功利阅读,为了达到某种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目的而读书;而诸如自然、社会科学等类的课堂之外的书籍则是真正启迪人精神智慧的食粮。彭匈为此总结了十个字:“读好课外书,定能成大才”。
余秋雨讲,读书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杨绛先生说,读书就是和品德高尚的智者面对面的交流,无需预约,无需客套,无需说再见。对于现在的教育体制来说,中小学生在阅读时应该遵循这样的理念:读好课内书,考个好分数,读好课外书,方能成大才。
出版图书
人物影响
和当代著名散文大家余秋雨一样,彭匈是个爱周游世界的作家,在饱览异国风情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中外文化的一种比较和反思。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许多在中国的外国人或在外国的中国人的故事,各种人在不同的地方,因为各自思想和文化的天壤之别,也造成了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彭匈同时还就领导外出办事的一种普遍现象编成了一句有趣的顺口溜: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别人问什么不知道。
彭匈说,写作重在内容,编辑所选用的优质稿件不仅是数量多,而且立意新颖,言前人所不言,书今人之真知。若是这篇作品的作者对作品的痴迷达到了在厕所也爱不释手的程度,那么这个作者写作水平就真的提高了。
彭匈在学校宣传队从“匪兵甲乙”荣任男主角之一,偏偏又不够“三突出”的要求,于是发奋练“嘎嘎”,结果,块头起来了,肩膀上那条斜方肌练过了头,搞得死活挂不住挎包;14岁就敢砍柴在大河里放漂,结果,捆在上面的衣物和柴刀都跌到河里去了,幸得小伙伴光着屁股轮番“打溺子”捞上来;街上修路,就在沙子堆上挖陷阱,结果,弄得弹棉花的周老师傅跌断了大腿骨,尽管抵死不认,总还是害得每当看到“坑害”一词,便要在自己挖的陷阱里挣扎一番,为荒唐少年时的“作孽”忏悔了一辈子;他“六十学做吹鼓手”,电脑输入竟像练二胡
彭匈在为书迷签字
那样讲究指法,居然可以盲打。想当初,拉二胡,也是锯木头,只是他拉的《红军哥哥回来了》终于感动了与自己终身相伴的恋人。
结论只能是,傻人有傻福。因为,傻人比较有韧劲,耐得孤寂。这就叫人不得不服。先是时间,再是榜样,决定性的因素是定力。国务院安排的双休日和那么多节假日,他就枯坐在电脑前,默默地敲打键盘,或者斜靠在沙发上,默读一本书,直至入梦。动力之一来自九十高龄的于光远,这些年,每年年终他均接于老一信,2005年底的那封信,给他触动极大。于老写到:“七月份我满了九十岁。……在九十岁以前已经出版的七十五本书以外,这一年又出版了《周扬和我》等五本书。”彭匈慨然而叹:“在他面前,我辈何敢偷懒?”于是,他就自我囚禁,自我放逐,享受孤独。“文王拘而演《周易》……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所以,“冷也安得,热也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孙犁先生语),我行我素,况味孤独。
爱,憎,勤,痴——多姿多彩的彭匈,让我们无法比肩,难以望其项背。看他时就好像总要仰起头来——他爬到一座蛮高的山峰上去了。
个人评价
贾平凹说:“我读了他的文稿,突出的印象有二:一,他的文章没有造作,一任率真,质朴可爱,但貌似朴素之中充满灵动。二,他是一位饱学之人,世事又洞明,写来就极从容,能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可以说,眼高手也
高,使他成为一个好的编辑家和散文家。”
随彭匈的走笔,味道蛮好:云卷云舒,会心一笑,轻松,愉悦,拓宽视野。读多了,渐入意境。同时,也有些莫名的惆怅:尔渐行渐远,吾自惭形秽。针砭时弊,入木三分。彭匈的朋友梁教授,对当选地级市市长的儿子,告戒冠以“千万别干”的蠢事一共十种。《贪官与狗性》写到,一大款同哥们打赌,称他一个电话就能让某某官员在十分钟赶到。果不其然。但见某某尽管架子十足,骨子里却透出来一股摇尾献媚的哈巴味。概叹:大款虽无级别,但手中有一块带肉的骨头!
一事能狂,一任率真。彭匈是个性情中人。他很喜欢王国维“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的句子,拿来做了自己的一本书名。他特别欣赏九十高龄齐白石的童趣,大师赏玩自己七十岁画作时说,“看,我年轻的时候画得多好”;同样,九十高龄的于光远老先生,给他三岁小孙女非非印的名片:“家中小宠物、迷你教授”。彭匈觉得,一个人不管他年龄有多大,若能对一件事情由执著到痴醉进而达到迷狂的程度,那么他的言行举止、精神状态,就会像个少年模样,富有童真童味了,他也才可能时不时地“显出婴儿的表情”。
参考资料
广西著名文化学者彭匈因突发疾病离世 享年73岁.广西新闻网.2019\u5e742\u670824\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9 09:2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