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寂宽(出生年不详—1956),祖籍云南
新平县漠沙镇,傣族(
花腰傣),音乐家
聂耳之母、是聂耳的第一位音乐启蒙老师,还是一位仁慈的中医生,经营一家名叫“成春堂”的药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政协昆明市委员会委员,于1956年12月23日因病在昆明逝世。
聂耳的母亲名叫彭寂宽,聂耳的外祖父名叫彭寿山,祖籍新平县漠沙镇,属花腰傣。彭寿山从小就随着赶马的人流浪四方,后来在峨山县定居,娶妻生下聂耳的母亲。彭寂宽从小天资聪慧,在聂耳外祖母的帮助下,通过自学能通读《百家姓》《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启蒙读物,并且接触过当时峨山民间盛行的曲艺——讲圣谕和唱书。彭寿山患病,恰巧被聂鸿仪治愈,就将女儿许配给了丧偶的聂鸿仪。彭寂宽嫁到聂家后,努力学习汉族文化和医学知识,很快就成了聂鸿仪行医治病、开方配药的得力助手。
彭寂宽一共生下了一女三男,聂耳排行第四。1916年,聂耳父亲病故,家境也随着衰落了。彭寂宽坚强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继续抚养子女。为了生计,她继承夫业,重新撑起成春堂的门面。可是光靠治病卖药还无法养活一家人,她还得做一些针线活,艰难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彭寂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尽管家庭不宽裕,但还是想方设法让三个儿子上学,同时言传身教,教子女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她常对子女们说:“这个家,这个窝,虽然说没有金子、银子,但是要有骨气、志气。”
彭寂宽经营成春堂的日子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她家里只有孤儿寡母,社会上的无赖恶霸就常常找上门来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距成春堂不远,住着一个国民党的团长,有四房太太,就是不会生育,有一天他带着小老婆找到彭寂宽,让她治病,还说如果治不好,就要彭寂宽去做老婆。后来彭寂宽凭着自己高超的医术,让他家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团长很高兴,为成春堂挂了一块匾,从此也就没有人敢来欺侮她了。直到解放了,聂家的生活才渐渐好起来。
彭寂宽从小就喜爱音乐,无论是少年时候在娘家,还是成家后在聂家,她都深深地爱着玉溪的民间音乐,玉溪的花灯、民歌在她的心中扎下了根,成为她寄托精神、抒发情感的载体和用来抚慰、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彭寂宽唱花灯,唱小调,也吹葫芦笙,有时出一趟远门,也随身带着乐器。她白天干活,晚上有时一边吹一边跳,平时葫芦笙就挂在她的床前,早上鸡叫的时候,就能听见乐器响。有时候,她晚上还要碾药,一边碾一边唱小调,声音很高,很好听。彭寂宽是聂耳艺术与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自聂耳的襁褓时期开始,就在他的血管中注入了玉溪的民间音乐艺术,并在日常生活中教给他许多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
彭寂宽不仅为人民抚育了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她还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人民的健康事业,她是一位仁慈的中医医生。数十年来,她曾为无数的劳动人民解脱了疾病的痛苦,以擅长妇科、儿科和皮肤科在昆明广大人民和中医界中享有盛名。彭寂宽逝世前不久,还将自己珍藏了一生的秘方贡献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