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牡丹
四川省彭州市的特产
简介
地位
彭州自古就有“天府金盆”、“蜀中膏腴”的美誉,是古蜀文化发源地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彭州在此劳作生息,并开创了湔江文化。唐朝,彭州牡丹扬名天下,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赞曰“牡丹在中州,洛丹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现在,彭州已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牡丹观赏基地,牡丹花也被确定为彭州市 “市花”。
文化
据文献记载,在今川西地区原本有牡丹,但到唐朝末年便绝迹了。王建建立前蜀后,方又从北方引种牡丹到蜀宫御苑。宋代《茅亭客话》一书记载牡丹花“西蜀,至李唐之后未有此花……。至伪蜀王氏,自京、洛及梁、洋间移植。”京即唐朝京城长安(今西安),洛即洛阳,梁指梁洲(治今陕西汉中),洋指洋州(治今陕南洋县)。
此外,还有许多牡丹品种系由藩方引进(或贡献),被栽种于御苑内。花蕊夫人《宫词》第五十八首中描述到“牡丹移向苑中载,尽是藩方进入来。未到末春缘地暖,数般颜色一时开。”由于成都较北方气候温和,故牡丹花不到春末便已开放,且是“数般颜色一时开”,把蜀宫御苑装点得分外妖饶。在苑中有座百尺高亭,亭外亦遍植牡丹。
到了后蜀,孟昶于御苑中特设牡丹园。当时出任彭州的官员多为孟昶皇亲或河北邢台老家的同乡,他们从御苑中获得牡丹花种引种到彭州,从此彭州开始种植牡丹。宋代《古今杂记》载“孟氏以牡丹名苑。于时彭门为辅郡,典州者多其戚里,得之上苑,此彭门花之始也。”到了南宋,彭州牡丹已享有盛誉。
陆游记述到“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植牡丹,有京、洛之遗风。”而今,彭州牡丹已成为川西旅游一大胜景。遗憾的是彭州牡丹的发祥地成都城中已难寻牡丹踪影,这也许是当年从北方引种牡丹来成都的王建所未曾想到的。
其他资料彭州又名天彭,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距成都市34公里,蜀中膏腴之上地,物华天宝,民殷物阜,素有“花州”之称,为中国牡丹的主要原产地之一。
栽培
常用分株和嫁接法繁殖,也可播种和扦插。移植适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不可过早或过迟。喜肥,每年至少应施肥三次,即“花肥”、“芽肥”和“冬肥”。栽培2-3年后应进行整枝。对生长势旺盛、发枝能力强的品种,只需剪去细弱枝,保留全部强状枝条,对基部的萌蘖应及时除去,以保持美观的株形。除芽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为使植株开花繁而艳、保持植株健壮,应根据树龄情况,控制开花数量。在现蕾早期,选留一定数量发育饱满的花芽,将过多的芽和弱芽尽早除去。一般5-6年生的植株,保留3-5个花芽。新定植的植株,第二年春天应将所有花芽全部除去,不让其开花,以集中营养促进植株的发育。
品种
彭州牡丹的品种极为丰富,1997年参展的已达200多万株。其中,红色花有丹景红、大叶红、西瓜瓤、种生红火炼金丹、石榴红等64个品;紫色花有五州红、藏枝红、竹吟球紫红争艳等42品;粉色花有舍腰楼、客满面、鲁粉、冰棱子、桃花红等28品;白色花有白鹤卧雪等5品;黄色花有桃黄娇客三变等3品;绿色花有豆绿(欧碧)、三变玉、绿绣球等3品;兰色花有迟兰、专心 兰、雨后风光、冰兰罩玉等22品等等。
推广
如今,国内规模较大的牡丹花会举办地有三处一是洛阳牡丹花会;二是菏泽牡丹花会;三是彭州牡丹花会。彭州牡丹花会,作为全国三大牡丹花会之一,具有与洛阳、菏泽牡丹花会齐名的历史品牌。已是第十七届彭州牡丹花会,对比洛阳和菏泽牡丹花会,人们不难发现,一直以来,彭州牡丹都是以观赏为主。而洛阳、菏泽的牡丹近几年不断开发品牌,在花卉产业的发展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经验。
形态
落叶灌木,高45一160厘米,各部无毛;树皮灰黑色,片状剥落;当年生枝紫红色,基部具残存芽鳞。叶多为三回,稀为四回复叶,第一回和第二回为三出,第三回为羽状;叶柄长3.5一8厘米;叶片长10一20厘米,上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顶生小叶卵形或倒卵形,长2.5一4.5厘米,宽1.5一2.5厘米,3裂片裂至近基部或全裂,裂片再3浅裂;侧生小叶卵形或菱状卵形,3裂或不裂而具粗齿;小叶柄长1一1.5厘米。
特色
素有“天姿国色”之称的牡丹花,以其花繁、娇艳、富贵而成为中国传统名花之首。在北方,最负盛名的是洛阳牡丹,自古便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誉。而在中国西部,最负盛名的则要算堪与洛阳牡丹媲美的川西彭州牡丹。每当春暖花开之时,前往丹景山观赏牡丹花的人们络绎不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31 14:55
目录
概述
地位
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