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胜,1976年生,湖南省
邵阳县塘田市镇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副主任、主任兼党委副书记等职;现任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人物经历
1976年,彭慧胜出生于湖南。
1995年9月—1999年7月,就读于东华大学高分子材料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99年7月—2000年9月,任上海佳通超细化纤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2000年9月—2003年7月,就读于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毕业获硕士学位。
2003年8月—2006年10月,就读于美国杜兰大学化工系,毕业获博士学位。
2006年10月—2008年9月,任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主任研究员(Director's Fellow)。
2008年10月,任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和高分子科学系教授。
2009年6月,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9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0年12月,入选上海领军人才。
2011年12月,入选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2012年12月,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同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17年1月,入选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11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2月,入选国家领军人才。
2019年—2024年,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主任。
202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4年8月,当选复旦大学党委常委。
现任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彭慧胜主要研究取向碳纳米管/高分子复合材料,在化学、材料、能源、物理、医学、信息等交叉领域从事研究工作。重点突破能源和电子器件平面结构的传统研究范式,提出并实现了新型纤维状的发电器、储电器、发光器、忆阻器、传感器等22种不同功能的新型器件;应用这些纤维器件,致力于解决能源、信息、医学等重要领域的一些难题,如分别实现了可穿戴电池织物、织物显示、在体长期稳定检测;系统总结了纤维器件在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的规律,揭示了电荷在高曲率纤维表界面快速传输的机制,提出了纤维电子学新方向。
2024年4月24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课题组的最新成果刊发于《自然》(Nature)主刊。基于该团队的研究,柔性纤维电池的安全性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这也意味着柔性纤维电池研发有望走通科学上的“最后一公里”。比这则学术新闻更有看点的,是彭慧胜的科研成果转化经历。过去十来年,他的研究成果三登《自然》杂志,解决了一系列理论和应用难题。但就柔性纤维电池而言,虽然已经解决了规模化制备问题,并且完成了中试,但产业化之路才刚刚开启,且充满未知与挑战。
据2023年11月中国化学会网站数据,彭慧胜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80多篇,包括《Nature》3篇、《Nature》子刊8篇,SCI他引2万多次,H指数85;出版了《
新型纤维状电子材料与器件》等2部高分子纤维器件专著。
据2023年11月中国化学会网站数据,彭慧胜获授权中国国内外发明专利79项,其中37项实现了转让转化。
据2023年11月中国化学会网站数据,彭慧胜参与制定了2项纤维器件行业标准。
据2023年11月中国化学会网站数据,彭慧胜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
2024年2月,复旦大学纤维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系、先进材料实验室、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彭慧胜/王兵杰团队,联合王永刚、周豪慎、陆俊等合作者,创建出一种新型钙-氧气电池,该电池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电化学充放电,并稳定运行700次循环,展现出高安全性和较低成本等优势。
人才培养
据2023年11月中国化学会网站数据,彭慧胜指导的2名博士生因为学位论文获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国际青年化学奖、4名博士生获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优秀研究生奖、1名博士生获全球创新创业总决赛亚军、10多名博士生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毕业生中已有24人在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任教,获得国家重要人才项目。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和纤维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院博士后路晨昊、博士研究生江海波和程翔然都是彭慧胜的学生,其中,前两位都有相关行业的研究工作经历,他们也是团队最新登上《自然》杂志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据2023年11月中国化学会网站数据,彭慧胜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党校、科技馆等多个场合做了30多次科普报告,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录制了3档科普节目。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彭慧胜在纤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Fiber polymer lithium-ion batteries)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倒了制约柔性纤维电池的围墙(breaks the wall to flexible fiber batteries)。(
德国跨界创新基金会评)
彭慧胜的人生经历属于非常典型的70后成长轨迹,他不靠拼爹,脚踏实地,只要努力,终能收获。(《解放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