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1918-2000),原名周镇宇,江苏徐州人。我国铁路和桥梁建设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原国家计委副主任、顾问。彭敏,191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毕业于江苏扬州中学。青年时代,彭敏先后在扬州、上海、北平参加并组织学生运动,宣传反帝反封建和抗日救国的思想。1936年9月彭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西城区区队长。
人物生平
“七·七事变”后,彭敏被派往太原,先后参与山西总工会、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和文水县抗日政府的组建。抗日战争中,他带领部队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并且参加了百团大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彭敏被派到东北,担任北安铁路护路军(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的前身)司令员兼北安铁路局副局长。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彭敏指挥了北满铁路的抢修、维护工作,为接管全中国的铁路奠定了基础。
在解放战争中,彭敏任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第三支队支队长,在辽沈战役中指挥抢修哈长线和第二松花江大桥。在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又抢修了津浦铁路及淮河大桥,西进抢修陇海铁路洛河大桥。在解放大西南的战役中,抢修衡阳湘江大桥及湘桂铁路等。在彭敏的直接领导下,部队确保了铁路、桥梁的畅通,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全国的解放立下大功。建国以后,彭敏任铁道兵团第三副司令员兼总工程师。1950年赴朝,担任志愿军铁道兵团总工程师,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中朝联合军运司令部抢修指挥所司令员。在美军的狂轰乱炸中,彭敏指挥铁道兵团铸造了条永摧不毁的“钢铁运输线”。
1952年春,彭敏右脚负伤。回国治疗期间,彭敏在病房里受命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3年铁道部设立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彭敏任局长、党委书记。在武汉大桥的建设中,他与苏联专家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中国桥梁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采用了新创造的基础结构和施工方法,战胜了1954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用两年零一个月时间建成了“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实现了中国人民世世代代要在长江上建桥的愿望。之后,彭敏又领导修建了郑州黄河大桥、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湖南湘江大桥、广州珠江大桥等大型桥梁。从1958年开始,彭敏参与组织修建南京长江大桥。彭敏率领有关人员沿江勘察桥址,连夜绘制南京大桥草图,并由彭敏本人向江苏省省长汇报了“以下关的宝塔桥为大桥桥址,建造公路、铁路两用桥”的方案,得到认可。1959年4月,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会上有一项议程就是讨论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彭敏向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们汇报了设计方案的详细内容,并提出实施的具体意见,得到全会的肯定。
1960年6、7月份,在南京长江大桥工程建设的节骨眼上,铁道部组建基建总局,彭敏调任铁道部基建总局局长。彭敏虽离开了建桥施工第一线,仍然时刻挂念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这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南京长江大桥工程遇到严重困难。在江苏省委的建议下,中央又将彭敏调回南京,处理解决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难题。在大桥工程局工作期间,彭敏领导、培养和建立了一支优秀的建桥队伍;创建了第一所桥梁学院,并亲任院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桥梁事业的生力军;将建桥经验总结编著了《武汉长江大桥》一书,为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3年,彭敏调原国家科委任副主任、党组成员。1965年兼任铁道部副部长,同时任西南三线建设铁路总指挥部总指挥,参加领导了成昆铁路、川黔铁路、滇黔铁路、桂昆铁路建设。作为决策者、彭敏在成昆铁路和桂昆铁路的建设施工中采用40项新技术及隧道快速施工法,主持制定的《西南铁路设计革命30条》得到充分肯定、推广。1970年,彭敏任交通部副部长,1971年被派赴非洲坦桑尼亚、赞比亚指导坦赞铁路的建设,指导解决了工程受阻的难题。1973年彭敏任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兼港口办主任,作为指挥者和具体组织、实施者,彭敏为落实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沿海港口三年改变面貌的指示做出了重要贡献。1975年以后,彭敏先后在原国家建委、原经委和原计委担任领导工作。
1985年12月离岗休养。作为铁道兵的创始人和国家重要基本建设的领导人之一,彭敏为国家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付出了全部聪明才智和满腔热血。彭敏因病于2000年3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