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镇,隶属于陕西省铜川市
宜君县,地处宜君县北部。东与五里镇接壤,南与宜阳街道相连,西与太安镇毗邻,北倚延安市黄陵县,总面积272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相传古帝王颛顼八代孙彭翦,以善养生长烹饪而被尊奉为厨行祖师,称彭祖。彭祖曾居此,故名。
辛亥革命前属北乡偏桥镇。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中区偏桥。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偏桥联保处。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为偏桥乡。
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偏桥镇。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复设乡。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设偏桥区。
1956年3月,设偏桥直属乡。
1958年8月,改设偏桥公社。
1984年4月,复设乡。
1997年12月,改设镇。
2001年12月,撤偏桥镇、山岔乡,合并设立彭镇。
行政区划
1996年,偏桥乡辖偏桥、彭村、白家塬、杜村、西瓜、王沟湾、武家塬、湫沟、洞子沟、碾子河、徐家沟、东湖、赵家塬、拔头塬、清河、薛塬、郑村、东村、西村、布庄、仙马渠、仇家塬22个行政村。
1996年,山岔乡辖界庄、白家沟、让地庄、山岔、操场、苏家山、太安、桐庄、葛沟、刘家洼、后安、庙碱、常喜安、高村14个行政村。
2002年,辖偏桥、武家塬、东湖、彭村、王沟湾、清河、杜村、西洼、仙马渠、湫沟、东村、布庄、白塬、仇塬、西村、拔头塬、洞子沟、薛塬、赵塬、徐家河、碾子河、郑村、让地庄、后安、庙碱、高村、山岔、常喜安、白家沟、界庄、苏家山、太安、桐庄、操场、刘家洼、各沟36个行政村,106个村民小组,92个自然村。
截至2011年末,彭镇辖彭村、白家塬、仇家塬、郑村、薛塬、拔头塬、徐家河、碾子河、赵塬、东村、布庄、西村、东湖、武家塬、王沟湾、偏桥、湫沟、洞子沟、杜村、西洼、仙马渠、清河、苏家山、太安、桐庄、界庄、常喜安、白家沟、让地庄、山岔、操场、高村、庙碱、后安、葛沟、刘家洼36个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彭镇下辖24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彭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彭镇地处宜君县北部。东与
五里镇接壤,南与
宜阳街道相连,西与
太安镇毗邻,北倚
延安市黄陵县。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30千米,总面积272平方千米。距县城11千米。
地形地貌
彭镇地处黄土高原残塬梁峁丘陵区,梁、塬、川、山、沟并存。
水系水文
彭镇境内河流主要有清河、山岔河,境内流长70千米,平均径流量为0.8立方米/秒。
自然资源
彭镇境内约550平方千米的区域赋存油气资源。境内山区是柏仁主产地。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彭镇辖区总人口1326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58人,城镇化率2.7%。总人口中,男性7216人,占54.4%;女性6051人,占45.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7.5人。
2018年,彭镇户籍人口13571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彭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911元。
2018年,彭镇有工业企业38个;其中,规上企业3个。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9个。
第一产业
2011年,彭镇耕地40757亩,人均3.1亩。2011年,彭镇农业总产值2.7亿元。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彭镇种植玉米2.1万亩.总产量13650吨,种植小麦1.6万亩,总产量3200吨。经济作物以果、牧、菜为主。已形成围绕包茂高速公路21个村的畜牧、核桃产业带和围绕201国道15个村的苹果、蔬菜产业带。2011年,彭镇肉牛饲养量2100头,羊存栏量2920只;栽植核桃2.4万亩,建成500亩连片示范园1个,连片50亩以上示范园46个;苹果面积达4.5万亩,有4个市级和7个县级苹果示范园,苹果优果率达75%以上。
第二产业
彭镇境内有宜君县工业园区,截至2011年末,彭镇入园企业有6个。2011年,彭镇工业总产值3.7亿元,同比增长53.3%,增速高于全县工业产值增长速度5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1.8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36%,增速高于全县工业增速6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彭镇有农贸市场1个,3500平方米,设摊位100个,商业用房1200平方米,年成交额535万元。
2011年,彭镇境内设邮政代办点1个,电信代办点2个。截至2011年末,彭镇固定电话用户800户,移动电话用户7000户,宽带接入用户500户。
交通运输
彭镇境内包茂高速公路和210国道穿境而过,县道宜山路、彭马路横贯东西。通村水泥路62.5千米,四级砂石路54千米,有客运站1个。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彭镇有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各1所,在校生860人,教师16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
体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彭镇有学校体育场2个。6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6%。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彭镇有镇中心卫生院1个,村卫生室36个,个体诊所13个,专业卫生人员56人。2011年,彭镇医疗机构诊疗病人1.2万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彭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75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81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
基础建设
截至2011年末,彭镇有1800千伏安变电站1座,供电站1个。
截至2011年末,彭镇镇区绿化面积7000平方米。
历史文化
魏长城遗址
宜君县战国魏长城遗址位于铜川市宜君县彭镇偏桥村210国道沿线的子午岭的山梁上,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之一,已有2300多年历史。宜君战国魏长城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长城的建造历史,比秦长城早了数百年。
现存宜君魏长城遗址总长9594.5米,其中残存2993.5米,呈东北—西南走向,夯土筑成,东北接黄陵县魏长城,西南未有与之连接的长城遗址。
该遗址由6段城墙遗址、9处烽火台遗址、1处城址组成。由北向南分别位于彭镇许家塬、武家塬、南庄等9个行政村。烽火台遗址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烽火台的底边东北至西南方向长8—12米,西北至东南方向长5—8米,高约5—8米,占地均为50多平方米。9处烽火台之间均由长城城墙连接。整个城墙与烽火台由8~12厘米厚的夯土层堆砌而成。
陕西魏长城是战国时代魏国为防御秦国而修建的长城。因位于魏国西境,故称“魏西长城”。据史料记载,魏文侯变法图强以后,魏国国力强盛,在河西扩展大片领土,并派大将吴起镇守河西。为防秦的东扩和防戎,魏惠王于十二年(前358年)至十九年(前351年)开始修筑长城以巩固河西边防。《史记·魏世家》:“(魏惠王)十九年,筑长城,塞固阳。”《史记·秦本纪》:“魏筑长城,至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它南起华阴市西,经大荔县、澄城县,在黄龙县境内擦个边,复入澄城县界,再经合阳县到韩城市黄河边上。
宜君自古以来就是关中通往陕北的交通咽喉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宜君战国魏长城修筑在险峻的山梁、沟壑边,依山就势蜿蜒成一条纵贯南北、坚不可摧的军事防御屏障。
1987年12月,中国的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作为长城的一部分,被国家文物局、中国长城学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宜君石窟群
宜君石窟群包括了北朝至唐时期的石窟寺及石刻十余处,如:福地石窟、花石崖石窟、秦家河摩崖造像、牛家庄石窟、后桥石窟、沟门摩崖造像、苜蓿坬摩崖造像、苜蓿沟石窟、焦寨石窟、半截沟摩崖造像、石窑摩崖造像、官地坪摩崖造像、淌泥河摩崖造像等。其中:福地石窟有操持箜篌、笙、琵琶、长笛、腰鼓等中国古代民族乐器的伎乐飞天,有肥硕健壮、暴筋突起力大无比的摔跤运动画面,有朝野官员骑马狩猎图,有戏玩于山野密林的鹿、鸡、蝉、双鹤、蹲猴等动物游戏图,有手持芭蕉、盘膝端坐、道簪束发,络腮占月须,内穿密裙长衣,身披袍服的太上老君和道士左右捧笏侍立图;秦家河摩崖造像再现了玉华寺当年迎接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时的盛大画面;后桥石窟为铜川市现存最大的宋代石窟;沟门摩崖造像开凿于北魏永熙二年(533),是陕西省现存最早有纪年的摩崖造像。
2013年5月3日,宜君石窟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称号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决定命名彭镇为
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