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图像中的有用信息,它可以是一个
失真的过程,其目的是要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针对给定图像的应用场合。
分类
前者把图像看成一种二维信号,对其进行基于二维傅里叶变换的信号增强。采用
低通滤波(即只让低频信号通过)法,可去掉图中的噪声;采用
高通滤波法,则可增强边缘等高频信号,使模糊的图片变得清晰。
后者空间域法中具有代表性的算法有局部求平均值法和
中值滤波(取局部邻域中的中间像素值)法等,它们可用于去除或减弱噪声。
方法
图像增强的方法是通过一定手段对原图像附加一些信息或变换数据,有选择地突出图像中感兴趣的特征或者抑制(掩盖)图像中某些不需要的特征,使图像与视觉响应特性相匹配。
在图像增强过程中,不分析图像降质的原因,处理后的图像不一定逼近原始图像。图像增强技术根据增强处理过程所在的空间不同,可分为基于空域的算法和基于
频域的算法两大类。
空域法是对图像中的像素点进行操作,用公式描述如下:
g(x,y)=f(x,y)*h(x,y)
其中是f(x,y)是原图像;h(x,y)为空间转换函数;g(x,y)表示进行处理后的图像。
基于空域的算法处理时直接对图像
灰度级做运算,基于
频域的算法是在图像的某种变换域内对图像的变换系数值进行某种修正,是一种间接增强的算法。
点运算算法即
灰度级校正、灰度变换和直方图修正等,目的或使图像成像均匀,或扩大图像动态范围,扩展对比度。
平滑一般用于消除图像噪声,但是也容易引起边缘的模糊。常用算法有
均值滤波、
中值滤波。锐化的目的在于突出物体的边缘轮廓,便于目标识别。常用算法有
梯度法、
算子、
高通滤波、掩模匹配法、统计差值法等。
应用概况
数字图像处理在40多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一门独立的有强大生命力的学科,图像增强技术已逐步涉及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下面我们仅就几个方面的应用举些例子。
航空航天领域
早在60年代初期,第3代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和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提出,使图像增强技术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
1964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科研人员使用IBM7094计算机以及其它设备,采用集合校正、灰度变换、去噪声、傅里叶变换以及二维线性
滤波等方法对
航天探测器“
徘徊者7号”发回的几千张月球照片成功的进行了处理。随后他们又对“
徘徊者8号”和“水手号”发回地球的几万张照片进行了较为复杂地数字图像处理,使图像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此图像增强技术进入了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同时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硬件设备的提高,比如1983年LANDSAT-4的分辨率为30m,而如今发射的卫星分辨率可达到3-5m的范围内。图像采集设备性能的提高,使采集图像的质量和数据的准确性和清晰度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生物医学领域
图像增强技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有两类,其中一类是对生物医学的显微光学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比如对红细胞、白细胞、细菌、虫卵的分类计数以及染色体的分析;另一类应用是对X射线图像的处理,其中最为成功的是计算机断层成像。1973年英国的EMI公司在制造出第一台
X射线断层成像装置。由于人体的某些组织,比如心脏、乳腺等软组织对X射线的衰减变化不大,导致图像灵敏度不强。由此图像增强技术在生物医学图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工业生产领域
图像增强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设计和产品质量检验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机械零部件的检查和识别、印刷电路板的检查、食品包装出厂前的质量检查、工件尺寸测量、集成芯片内部电路的检测等等。此外计算机视觉也可以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将摄像机拍摄图片经过增强处理、数据编码、压缩送入机器人中,通过一系列的控制和转换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方向、属性以及其它状态等,最终实现机器人按照人的意志完成特殊的任务。
公共安全领域
在社会安全管理方面,图像增强技术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如无损安全检查、指纹、虹膜、掌纹、人脸等生物特征的增强处理等等。图像增强处理也应用到交通监控中,通过电视跟踪技术锁定目标位置,比如对有雾图像、夜视红外图像、交通事故的分析等等。
国外状况
20世纪20年代图片第一次通过海底电缆从伦敦传往纽约。当时人们通过字符模拟得到中间
色调的方法来还原图像。
早期的图像增强技术往往涉及
硬件参数的设置,如打印过程的选择和亮度等级的分布等问题。
在1921年年底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学还原的新技术。在这一时期由于引入了一种用编码图像纸带去调制光束达到调节底片感光程度的方法,使灰度等级从5个灰度级增加到15个灰度等级,这种方法明显改善了图像复原的效果。
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第一台可以执行数字图像处理任务的大型计算机制造出来了,这标志着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字图像时代的到来。
1964年,研究人员在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里使用计算机以及其它硬件设备,采用几何校正、灰度变换、去噪声、傅里叶变换以及二维线性滤波等增强方法对航天探测器“徘徊者7号”发回的几千张月球照片进行处理,同时他们也考虑太阳位置和月球环境的影响,最终成功地绘制出了月球表面地图。
随后他们又对1965年“徘徊者8号”发回地球的几万张照片进行了较为复杂的数字图像处理,使图像质量进一步提高。这些成绩不仅引起世界许多有关方面的注意而且JPL本身也更加重视对数字图像处理地研究和设备的改进,并专门成立了图像处理实验室IPL。在IPL里成功的对后来探测飞船发回的几十万张照片进行了更为复杂的图像处理,最终获得了月球的地形图、彩色图以及全景镶嵌图。从此数字图像增强技术走进了航空航天领域。
20世纪60年代末和20世纪70年代初有学者开始将图像增强技术用于医学图像、地球遥感监测和天文学等领域。X射线是最早用于成像的电磁辐射源之一,在1895年X射线由伦琴发现。
20世纪70年代Godfrey N. Hounsfield先生和Allan M. Cormack教授共同发明计算机轴向断层技术:一个检测器围绕病人,并用X射线源绕着物体旋转。X射线穿过身体并由位于对面环中的相应检测器收集起来。其原理是用感知的数据去重建切片图像。当物体沿垂直于检测器的方向运动时就产生一系列的切片,这些切片组成了物体内部的再现图像。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硬件的发展使得人们不仅能够处理二维图像,而且开始处理三维图像。许多能获得三维图像的设备和分析处理三维图像的系统已经研制成功了,图像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图像增强技术已经逐步涉及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计算机程序用于增强对比度或将亮度编码为彩色,以便解释X射线和用于工业、医学及生物科学等领域的其他图像。地理学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从航空和卫星图像中研究污染模式。在考古学领域中使用图像处理方法已成功地复原模糊图片。在物理学和相关领域中计算机技术能增强高能等离子和
电子显微镜等领域的实验图片。直方图均衡处理是图像增强技术常用的方法之一。
1997年Kim 提出如果要将图像增强技术运用到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中,那么算法一定要保持图像的亮度特性。在文章中Kim提出了保持亮度特性的直方图均衡算法(BBHE)。Kim的改进算法提出后,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在1999年Wan等人提出二维子图直方图均衡算法(DSIHE)。接着Chen和Ramli提出最小均方误差双直方图均衡算法(MMBEBHE)。为了保持图像亮度特性,许多学者转而研究局部增强处理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算法:递归均值分层均衡处理(RMSHE)、递归子图均衡算法(RSIHE)、动态直方图均衡算法(DHE)、保持亮度特性动态直方图均衡算法(BPDHE)、多层直方图均衡算法(MHE)、亮度保持簇直方图均衡处理(BPWCHE)等等。
国内状况
在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理论体系和技术应用体系的条件下,国内的增强技术和应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总体来说,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普及期和应用期4个阶段。
初创期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图像采用像素型光栅进行扫描显示,大多采用中、大型机对其进行处理。在这一时期由于图像存储成本高,处理设备造价高,因而其应用面很窄。
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发展期,开始大量采用中、大型机进行处理,图像处理也逐渐改用光栅扫描显示方式,特别是出现了CT和卫星遥感图像,对图像增强处理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到了20世纪80年代,图像增强技术进入普及期,此时的计算机已经能够承担起图形图像处理的任务。
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应用期,人们运用数字图像增强技术处理和分析遥感图像,以有效地进行资源和矿藏的勘探、调查、农业和城市的土地规划、作物估产、
气象预报、灾害及军事目标的监视等。
在
生物医学工程方面,运用图像增强技术对
X射线图像、超声图像和生物切片显微图像等进行处理,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在工业和工程方面,主要应用于无损探伤、质量检测和过程自动控制等方面。在公共安全方面,人像、指纹及其他痕迹的处理和识别,以及交通监控、事故分析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图像增强技术。
图像增强是图像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图像增强方法对于改善图像质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对图像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的图像增强方法不断出现。例如一些学者将模糊映射理论引入到图像增强算法中,提出了包括模糊松弛、模糊熵、模糊类等增强算法来解决增强算法中映射函数选择问题,并且随着交互式图像增强技术的应用,可以主观控制图像增强效果。同时利用直方图均衡技术的图像增强也有许多新的进展:例如提出了多层直方图结合亮度保持的均衡算法、动态分层直方图均衡算法。这些算法通过分割图像,然后在子层图像内做均衡处理,较好地解决了直方图均衡过程中的对比度过拉伸问题,并且可以控制子层灰度映射范围,增强效果较好。
研究意义
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是语言和图像。据统计在人类接受的各种信息中视觉信息占80%,所以图像信息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传递媒体和方式。图像传递系统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压缩、图像编码、图像存储、图像通信、图像显示这六个部分。
在实际应用中每个部分都有可能导致图像品质变差,使图像传递的信息无法被正常读取和识别。例如,在采集图像过程中由于光照环境或物体表面反光等原因造成图像整体光照不均,或是图像采集系统在采集过程中由于机械设备的缘故无法避免的加入采集噪声,或是图像显示设备的局限性造成图像显示层次感降低或颜色减少等等。因此研究快速且有效地图像增强算法成为推动图像分析和图像理解领域发展的关键内容之一。
图像增强处理是数字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分支。
很多由于场景条件的影响图像拍摄的视觉效果不佳,这就需要图像增强技术来改善人的视觉效果,比如突出图像中目标物体的某些特点、从数字图像中提取目标物的特征参数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对图像中目标的识别、跟踪和理解。图像增强处理主要内容是突出图像中感兴趣的部分,减弱或去除不需要的信息。这样使有用信息得到加强,从而得到一种更加实用的图像或者转换成一种更适合人或机器进行分析处理的图像。
图像工程是一门综合学科,它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覆盖面也很大。从1996年起,《中国图像图形学报》上连续刊登了对图像工程文献统计分类的综述文章。根据各文献的主要内容将其分别归入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图像理解、技术应用和综述5个大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15种有关图像工程的重要中文期刊进行了各期刊各类文献的统计和分析。选取的刊物名有:《
CT理论与应用研究》、《测绘学报》、《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电子学报》、《
电子与信息学报》、《计算机学报》、《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数据采集与处理》、《通信学报》、《信号处理》、《遥感学报》、《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自动化学报》。
从中我们挑选了2005年至2009年的统计数据:在2005年的112期上发表的2 734篇学术研究和技术应用文献中,属于图像工程领域的文献有656篇。
在2006年的112期上发表的3013篇学术研究和技术应用文献中,属于图像工程领域的文献有711篇。
在2007年的118期上发表的3312篇学术强究和技术应用文献中,属于图像工程领域的文献有895篇。
在2008年的120期上发表的3359篇学术研究和技术应用文献中,属于图像工程领域的文献有915篇,2009年的134期上发表的3604篇学术研究和技术应用文献中,有1008篇属于图像工程领域的文献。
这些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论文总数还是选取总数都是逐年增长的。论文总数的增长表明刊物的不断发展,选取总数的增加表明图像工程的研究和应用的不断壮大。
据统计从1995年至2009年,发表图像处理的文章总计2720篇,占图像工程总体的33.1%;发表图像分析的文章总计2434篇,占图像工程总体的29.6%;发表图像理解的文章总计1192篇,占图像工程总体的14.5%;发表技术应用文章1797篇,占图像工程总体的21.9%;发表综述评论文章74篇,占图像工程总体的0.9%,其中关于图像增强技术方面的文章增长率尤其较高。因此图像增强技术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一个热点。
影响因素
影响图像质量清晰程度有很多因素,室外
光照度不均匀会造成图像灰度过于集中;摄像头获得的图像经过数/模转换,线路传输时都会产生噪声污染,图像质量不可避免降低,轻者表现为图像伴有噪点,难于看清图像细节;重者图像
模糊不清,连大概物体面貌
轮廓都难以看清。因此,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之前,必须对图像进行改善,即增强图像。图像增强并不考虑图像质量下降的原因,只是将图像中感兴趣的重要特征有选择性的突出出来,同时衰减不需要的特征,目的就是提高图像的可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