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新闻
以影像作为表达形态的新闻报道
新闻影像指的是以影像作为表达形态的新闻报道,作为一种视觉新闻,以摄影影像、电影影像(早期的新闻电影)、电视影像、网络视频影像、手机影像DV影像等进行新闻信息的传达。
含义
新闻影像指的是以影像作为表达形态的新闻报道,如以摄影影像、电影影像(早期的新闻电影)、电视影像、网络视频影像、手机影像、DV影像等进行新闻信息的传达。其中,又以电视新闻影像最为常见,属于传统的以影像传达新闻的一种形态(通过网络视频获得新闻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生活方式,但迄今网络视频中的新闻影像仍然主要来自电视新闻影像和个人发布的新闻影像)。正是基于影像自身展现时空并存的逼真性、以平面表现立体的空间逻辑性、对对象分解与重组的“可剥离性”等表征特性,以及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建立在时空存在形态和声画表达形象之上的传真性、拟全息的传播内容与杂交整合的媒介形式构成的包容性、在传受的共时态和对社会的渗透力基础上的大众化覆盖性、提供目击快感与置身现场体验的现场性等传播特性,才使得当今的新闻传播如此迅速、形象、逼真,富于现场感与震撼力。
我国发展现状
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8月19日,成为19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它的威力得以显现是在20世纪即电子影像和数字影像的先后出现,而且直到今天,它的威力还远未充分发挥出来。今天,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利用摄影手段,从科技到文化,从政治、军事、经济、艺术到人类日常生活,摄影的作用无处不在。
大众传播无疑是最早借助摄影技术来为信息传播服务的领域之一。20世纪初,中国国内报刊上开始出现摄影图片。但在数码技术还未应用到新闻摄影事业上的时代,摄影记者的工作状态,图像的编辑,图像新闻的播发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传统的摄影技术,其整体特点是工作成本较高,前期图片拍摄成功率低,发稿速度较慢,图片后期处理难度较大等。所以90年代初期,我国传媒采用组照或图片故事还仅局限于画报类的小杂志,报纸刊登的新闻组照也仅局限于开辟个栏,登个3、4张照片。而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期,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影像的产生方式,传播特点,影像的品质特征都迥异于传统摄影的各种特点,同时数码摄影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更为新闻摄影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再加上互联网的全球性的传输,为信息的传播,图片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大大地提高了新闻摄影报道的时效性。在我国报界,“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指导方针已经深入人心,“幅大量多”的图片刊用原则也已确立[3]。其他视觉传媒,如电视和互联网上的现场直播,使得影像传播的效果如虎添翼。数码影像技术与其他电子产品组合成具有记录存储影像功能的设备,以至于手机摄影图片借助互联网传输技术已经能够在新闻传播中使用,使得影像新闻报道形式多元化。这样一来,影像在传播形象新闻方面就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样化的形式。
就在我们欢呼视图时代的到来,生活开始进入哀感顽艳的影像世界之中时,与影像繁荣同时并存的是影像的泛滥成灾——对影像的滥用和对眼睛的欲望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无休止的满足。导致虚假、黄色、血腥暴力、践踏隐私与人性冷漠的图像充斥新闻版面,严重的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与受众的心理健康,也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于是,如何加强影像管理的问题自然进入了政府以及新闻学术界、新闻业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视线,对影像新闻伦理问题的讨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相关性
影像新闻伦理是在我国引入数码摄影技术、电视广泛普及、接入国际互联网以后,传统纸质媒体相继上网,各种新闻网站纷纷建立,门户网站异军突起,传统纸质媒体跃进到读图时代之后,对利用摄影技术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以及社会责任与义务的理论化、系统化的阐述。
在数码摄影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现代媒体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传递新闻信息,兼具了传统纸质媒体的信息传递手段,是传统纸质媒体在影像时代的延伸、融合与发展。影像新闻传播技术手段、传播渠道、消息来源可能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有所不同,但无论是传统纸质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还是影像新闻传播活动其最终目的都是要为社会公众提供新闻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因此,无论是传统纸质媒体还是现代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都要接受社会监督,都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影像新闻伦理与传统纸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伦理存在历史上的承继性和逻辑上的相关性。因此影像新闻伦理建设可以批判地继承、吸收和借鉴传统纸质媒体环境下新闻伦理建设的有益成果。
主要区别
虽然现代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具有高度兼容性,虽然影像新闻传播活动和传统纸质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的长远目标和最终目标都是为公众提供新闻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但现代媒体毕竟不同于传统纸质媒体,其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影像新闻伦理和传统纸质媒体环境下新闻伦理存在一定的区别。
首先,影像新闻伦理与传统纸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伦理约束的行为主体不同。传统纸质媒体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记者、编辑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具有一定的政治觉悟、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的职业新闻传播者。新闻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传递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职业。影像新闻传播的行为主体构成比传统纸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活动行为主体构成更加复杂和多元。影像新闻传播行为主体构成大致如下:
(1)经国家批准建立的各新闻单位的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国家批准建立的各新闻单位大都由自己成立新闻摄影部,依托其主办媒体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影像新闻信息的发布和传递。其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摄影记者有的是从主办媒体新闻从业人员中分离出来的,有的是从社会中经过严格选拔聘用的。因此,这部分新闻传播行为主体可以看作是专门从事影像新闻传播的职业传播者。
(2)经国家批准从事登载图片业务的商务网站新闻网页工作人员。国家批准一些商业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可以从事登载新闻和转发图片的业务。但只允许其转载传统纸质媒体或经国家批准建立的其他新闻网站的新闻,不得自行采写新闻。新闻网页工作人员负责从传统纸质媒体或经国家批准建立的其他新闻网站发布的新闻信息中加以选择,然后进行简单的编辑如重新拟定标题、删减(不能增加或修改)内容、刊发图片、配发评论等。这部分人只能看作是新闻网页工作人员,不能看作是职业新闻摄影传播者。
(3)泛化的影像新闻传播行为主体。同传统纸质媒体相比,现代媒体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突破了点对面的单一传播模式——大众传播,网络论坛(BBS)、聊天室(ChatRoom)、数字电视直播互动、电子邮箱(E-Mail)等形式让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进行的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异常活跃和发达。每一个进入网络论坛、聊天室或电视直播节目互动的用户,都可以就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其他人交流信息、传递信息、交换意见。在这里,每一个人不分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地位,随时随地都可能成为影像新闻的传播者或接受者,或同时扮演这两种角色或在两种角色之间随时转换,传统纸质媒体新闻传播中传播者与接受者角色相对固定的局面被彻底颠覆。从这个意义上讲影像新闻传播行为主体是泛化的。
共时性再现
希区柯克曾经这样说:拍一部电影,首先意味着讲一个故事。套用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拍一条新闻,首先意味着讲一个故事。叙事性是新闻影像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即叙事性是新闻影像表达的核心因素,影像的叙事逻辑制约着影像的生成逻辑。电视是日常生活中最传统、最主流的新闻影像叙事和传播媒介。可以说,电视传播的本质就在于叙事。影像、声音和文字是电视叙事符号的三大系统,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叙事功能:影像着重于描写与再现、声音侧重于叙述和表现、文字则倾向于说明和解释,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正是基于对多种叙事媒介特性的整合,电视新闻才能实现“全面”(在此尤指感官多重体验的实现)、生动的叙事和有效传播。
影像在新闻叙事中发挥着重要的共时性再现与描写的功能,它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一度被描述为“以现实反映现实”。譬如巴尔特曾称照片是“一种近乎恒等式的陈述”,是一种“无代码讯息”,代码的不在场成就了关于照片“自然状态”的神话,即它以机器的、非人性的方式捕捉现场信息,而这一方式正是客观记录的一种保证。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A·Bazin,1918-1958)对摄影影像的客观性也发表过观点:“在原物体与它的再现物之间只有另一个实物发生作用,这真是破天荒第一次。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用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6]如果说照片之类静态的影像所呈现的是时间上的过去进行时态或完成时态,那么,影视则以时间上的现在进行时态或完成时态,实现了对现实的即时叙述,换言之,它与现实之间具有一种更为亲密而直接的关系,电视甚至被认为是“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最佳叙事媒介”。
再现现实
新闻影像的共时性再现与描写大大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与真实感。然而,新闻影像的媒介现实真的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实零距离吗?新闻影像的再现究竟离客观现实有多远?
概括地讲,新闻影像的基本社会功能与存在价值主要是在于通过形象逼真的新闻信息传播,消除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帮助社会成员采取环境适应行为。蒙太奇(Montage)是新闻影像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目前在愈来愈多的新闻影像中,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的综合运用已经十分普遍。基于“用事实说话”的根本原则,不仅要让新闻“讲得明白”,还要让新闻“讲得好”,好看、有意思,这既是新闻影像发挥媒介叙事传播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受众本位”新闻传播理念的体现,是媒介在所谓“图像时代”的语境下理所应当确认的一种竞争策略。蒙太奇的这种功能是以影像语言的两层表意为依托的:第一层是被摄物的自身表意,立足于“叙述”,即“讲什么”的语义层;第二层是文本的建构表征,以被摄物的表意为基础,包含、修饰前者,重在“表现”,即“讲得好”、“讲得有意思”的意味层。第一层表意是基础,是实在,是感觉;第二层表意是深发,是意味,是领悟——至此,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出现了—— 毋庸置疑,即便是相对意义上较为客观、逼真的新闻影像,也不过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再现(representation),即“再次呈现”,是以媒介为转述者的对客观存在的一种近似的反映,是一个人为的选择和建构的过程,是意识形态介入与权力操纵的产物。也就是说,蒙太奇的运用过程其实是人的思维物化的技术过程。
新闻影像的共时性再现与描写大大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与真实感。然而,影像现实并不等同于本真现实,新闻影像所具有的对社会成员进行召唤与控制的意识形态属性往往会令高度依赖媒介的受众产生对现实的认知偏差,进而影响其现实行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30 21:18
目录
概述
含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