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幅下端,描绘一文人家庭院中的情景。在庭院的廊檐下有二人相对而坐,其中一位长者,头戴高帽,身穿浅色的宽服长袍,胸前开襟,胡须垂胸,面目清瘦,正与一士人对话,谈经论道,右侧有童子弯着腰手捧书卷一臣作回顾状。庭院周围翠竹成林,竹竿笔直,株株亭亭玉立,似一道整齐篱笆,还间杂碧梧松桧,棵棵树干挺拔粗大,枝叶茂密,组合成浓密绿荫,罩掩草堂回廊,屋内大门敞开豁亮,窗牖明净,回廊下红栏曲回,草堂后一棵古松拔地而起,分出槎杈,树于上缠绕着藤蔓,为古松增添了勃勃生机。山石横卧,并杂以花草树木,环境异常幽雅。
文徵明山水画题材大多描写江南景物,画法出自沈氏,得力于赵孟頫、王蒙和吴镇,融会变通自成一路。早年以工细为主,其青绿细笔,笔墨蕴籍含蓄,具有文雅恬静的格调。山水画至中年趋向粗放。晚年粗细兼能,水墨青绿纷呈,笔墨愈加苍秀。所以有“细文”、“粗文”两种,该《影翠轩图》属“细文”一类。该图创作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
该图所画的物象主要集中下部位,构图下不留地,上留有天,作者为了避免画幅上部空旷,右侧上端自题画名;左侧上端自题识。这两自题识作用有二:一是充实画面的内容,诗画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对整个画幅起到了平衡作用。该图整体取得了诗画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该图中的人物、草亭,树法承袭赵孟頫流派,都刻画非常精细,韧而且劲,柔而不弱。人物的形象和风度,完全摹仿赵孟頫。衣纹十分简洁、精细,和周围繁杂的景致、质朴的用笔形成鲜明对比。人物比例虽小,但却显得十分突出。树干勾勒多出圭角,阴隙处复加干墨皴擦。翠竹俱用双勾,梧叶亦用双勾,缠绕古松的古藤也用双勾,庭院中偶见苍石,用刮铁皴法,略以淡墨皴染,干湿浓淡相宜。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文徵明传世画作有《山居雪霁图》《
惠山茶会图》《春到寒林图》《吴山秋霁》《溪山对弈图》《绿荫清话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