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夔
原杭州儒学教授
徐一夔(1319-1399),字惟精,又字大章,号始丰,天台屯桥乡东徐村人。元末任建宁儒学教授,明初任杭州儒学教授。著有《始丰稿》。
人物简介
徐一夔(1319-1399),字惟精,又字大章,号始丰,天台屯桥乡东徐村人。他的父亲伯仁“通羲易,精堪舆,善吟咏”,曾于越中嵊县一带教授生徒,因为学问渊博,深受当地和杭州一带僧俗的欢迎和敬重。徐一夔秉承家学渊源,加上“赋资绝伦”,少年即有文名。
擅长文学。二十岁以后,为了“立言明道”,游学异乡,与义乌学者王祎交好,足迹远至元大都。
元末大乱时,避居浙西。朱元璋平两浙后,被征至金陵,与著名文士杨维桢、朱右、林弼等撰写诰文。
洪武二年(1369)八月,朱元璋下令编修礼书。徐一夔和儒士梁寅、刘于、曾鲁、周子谅、胡行简、刘宗弼、董彝、蔡深、滕公琰等学者一起被征召。第二年,书编成了。朝廷又将编修《元史》,王祎是总裁官。王祎知道徐一夔的能力与水平,就向有关部门推荐了徐一夔,要求他参与编修。徐一夔于是给老朋友王祎总裁写了一封信,坚决不肯参与编修《元史》工作。徐一夔认为,编修可信历史的前提是资料要充分。宋代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官方资料完整、丰富、精确,所以,编成的《宋史》就非常出色。现在有关元代的史料非常缺乏,即使现存的资料,也是漏洞百出,无法首尾相通。加上自己身体不好,恐怕不能帮上老朋友的忙。《明史》全文刊出了这封信,说明他的识见和水平确实不同寻常。最后,爱惜自己羽毛的徐一夔终于没有参与编修。
洪武五年(1372)九月,徐一夔又被推荐为杭州府教授。被征召参加《大明日历》的编修工作。《大明日历》成书一百卷,徐一夔之力居多。编修工作完成后,朝廷要任命他为翰林院的官职,他以自己身体不好为由推辞。朝廷赏赐了徐一夔文绮、纤缯各三袋、钱六缗,让他回杭州任职。他在杭州府教授任上终老,建文元年(1399)去世,终年80周岁。网上有关于他死于朱元璋文字狱的记载,是张冠李戴。
徐一夔通经博古,著述颇丰,遗有《始丰稿》十五卷、洪武《杭州府志》、《艺圃搜奇》等。去世后,遗体归葬于家乡天台护国寺前西山之原。
徐一夔患足疾,数十年执教于杭州,为杭州的文教事业贡献甚巨。《万历杭州府志》赞他:“今称教授之贤,难乎为继。
文献记载
洪武初,(公元一三六八年)徵修礼书。与王祎善。祎又荐修元史,辞不往。后起为杭州教授,又召修大明日历。书成,特授翰林官。以足疾辞归。一夔著有始丰集十四卷,艺圃搜奇十八卷,补阙二卷,(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徐一夔(1319—1398),字惟精,又字大章,号始丰,天台县屯桥乡东徐村人。博学善属文,擅名于时。元至正八年(1348),为避兵乱,隐居嘉兴,与宋濂、王祎、刘基等结交,相与切磋诗文。二十七年,朱元璋平定江、浙,广征宿学耆儒,询安邦治国之计,四方名士云集南京。朝廷设置律、礼、诰3局,一夔入诰局,与著名文士杨维桢、朱右、林弼等撰写诰文。
明洪武三年(1370),诏一夔等撰《大明集礼》。王祎荐其续修《元史》,以足疾辞。五年九月,荐授杭州府学教授。次年九月,复受命参修《大明日历》,成书100卷,一夔之力居多。朝官皆推入翰林,仍以足疾坚辞。诏赐文绮、纤缯各3袭,钱6缗,准其回杭任职。后卒于任,人皆为之痛惜,称“教授之贤,难乎为继”。
著作
通经博古,著述颇丰,有《始丰稿》15卷、洪武《杭州府志》、《艺圃搜奇》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2 14:06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