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崇温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哲学史家
徐崇温(1930年7月3日—2024年2月2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江苏江阴,汉族,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哲学史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30年7月3日,徐崇温出生于江苏无锡。从上小学开始,就跟着父母辗转各地,从城里到乡下,从无锡到上海。抗日战争胜利后,考入无锡辅仁中学,一直读到高中毕业。
1952年7月,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同年,任上海市大场区人民法院审判员。
1953年3月,任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1957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跟随李光灿攻读副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先后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组工作。
1964年,调至现代外国哲学研究组,任研究室副主任。
1983年,调至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任研究室主任。
1984年,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5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6年,正式退休,后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2024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50年代,徐崇温参与中国理论界关于“资产阶级权利”问题的讨论;20世纪60年代初,转向研究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美国实用主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一是深化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些流派哲学基础的研究。二是组织翻译和主编出版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派代表的主要原著作。三是围绕究竟应该怎样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问题,参加了学术界的讨论和论战。还致力于探索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内涵和特征。研究视野另涉及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西方思潮;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重点转向当代中国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致力于评析“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调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特别是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研究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始终是徐崇温理论研究重点。一是研究和阐释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二是研究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问题。三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针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4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四是对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进行学习和阐释。五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和标志”研究。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道路等方面做出研究。
截至2020年7月,徐崇温已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截至2024年3月,徐崇温已出版专著40余部。
截至2024年3月,徐崇温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0余次。
人才培养
徐崇温曾在中共中央联络部西欧局、高等教育部以及各高校、党校、部队院校、报社、各种讲习班和研讨会讲授“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课程。
截至2005年9月,徐崇温已担任过三届硕士研究生(8人)、四届博士研究生(4人)导师,其中有的人已成为教授、研究员。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徐崇温是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开创者。‘无尽的追求,不懈的探索’,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学术历程的光辉写照。他是中国多个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的每一次学术转向,也影响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风潮和走向。他是中国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大师,他的著述和思想必将继续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徐崇温政治立场坚定,热爱党和国家,在重大问题上敢于坚持原则。他不仅是一名马克思主义学者,而且是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他钟情于学术,潜心于研究,有理论创作的才华和勤勉;又心系时事,提携后辈,桃李芬芳。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事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评)
“徐崇温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一生孜孜治学,融通中西。其研究成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开启了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局面,深刻影响了中国学界数代学人。徐崇温桃李门墙,为中国哲学学术事业和哲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评)
参考资料
徐崇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徐崇温同志生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徐崇温: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1 13:5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