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彦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徐彦辉,1977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77年3月,徐彦辉出生于辽宁省。
1995年—1999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99年—200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师从饶子和教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2004年11月—2007年12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施一公教授。
2008年1月—2008年10月,担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2008年10月—2017年3月,担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2008年,入选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
2010年1月—2017年3月,担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双聘教授。
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同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
2011年5月—2011年8月,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访问学者。
2013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2014年,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6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荐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7年4月,担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教授;同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22年,获得第一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
2023年11月,受聘为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相辉学者”。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徐彦辉围绕基因启动子区发生的转录起始复合物装配,染色质重塑和DNA甲基化调控,系统揭示了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
根据2024年3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网站数据,徐彦辉先后发表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包括5篇《科学(Science)》,2篇《自然(Nature)》,1篇《细胞(Cell)》,5篇《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13篇《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等。
2015年3月12日,徐彦辉课题组在《MOLECULAR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科研论文:Histone Demethylase LSD2 Acts as an E3 Ubiquitin Ligase and Inhibits Cancer Cell Growth through Promoting Proteasomal Degradation of OGT。发现LSD2出人意料地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其底物为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OGT),LSD2泛素化OGT并促进其发生蛋白酶体依赖的降解,从而抑制OGT引起的肿瘤细胞生长。LSD2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是依赖于其E3泛素连接酶活性,而不依赖于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活性。LSD2分别通过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和E3连接酶活性调控了不同组的靶基因。研究发现了LSD2具备两种独立的酶活性,揭示出了LSD2依赖于其E3连接酶活性的抗肿瘤细胞生长功能,建立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和泛素降解途径的关联。
2015年5月11日,徐彦辉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科研论文:“Molecular Mechanism for USP7 Mediated DNMT1 Stabilization by Acetylation”,这是在DNA甲基化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
2015年10月29日,徐彦辉课题组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substrate preference for TET-mediated oxidation”(晶体结构揭示TET蛋白介导的氧化反应底物偏好性机制)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TET蛋白对三种DNA甲基化衍生物不同催化活性的分子机制,为基因组中5-羟甲基胞嘧啶相对稳定存在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解释。
2018年10月18日,徐彦辉课题组克服了实验样本制备,结构解析等难题,利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及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冷冻电镜设施,首次解析了4埃分辨率的人源SRCAP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下图),该项工作以Cryo-EM structure of human SRCAP complex为题在线发表于《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杂志上。
2020年1月31日,徐彦辉课题组在《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人源BAF复合物结合核小体的结构》(“Structure of Nucleosome-bound human BAF Complex”)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人源染色质重塑复合物BAF结合核小体的冷冻电镜结构,对染色质重塑机制和BAF高频突变致癌机制的理解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020年11月27日,徐彦辉团队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研究长文“Identification of Integrator-PP2A complex (INTAC), an RNA Polymerase II phosphatase”。该项研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转录调控复合物 INTAC(包含16个蛋白亚基,总分子量近1.5兆道尔顿),解析了INTAC的高分辨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INTAC作为一个双功能酶同时具备RNA剪切和去磷酸化活性,可去除Pol II的多个CTD磷酸化位点发挥转录抑制功能。该项研究首次发现PP2A这一最重要的磷酸酶可直接调控转录。
2021年1月12日,徐彦辉团队在《Nature Communciations》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SC complex assembly and GAP activity on Rheb,揭示了TSC复合体的结构和发挥催化活性的机制。
2021年4月1日,徐彦辉课题组在《Science》杂志上在线发表了研究长文“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preinitiation complexassembly on core promoters”(《结构研究揭示转录前起始复合物识别启动子及动态组装机制》)。该项研究首次报道了包含TFIID的完整PIC结构,揭示了PIC如何识别不同类型启动子并完成多步组装的完整动态过程。
2021年5月6日,徐彦辉课题组在《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研究长文《人源中介体复合物及其结合转录前起始复合物的结构研究》(“Structures of the human Mediator and Mediator-bound preinitiation complex”),报道了首个结构与功能完整的PIC-Mediator复合物。结构分析揭示了PIC-Mediator的动态组装过程以及Mediator调控Pol II CTD磷酸化的分子机制。
2021年11月21日,徐彦辉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RNA polymerase III-mediated transcription termination through trapping poly-deoxythymidine的研究成果,报道RNA聚合酶III转录终止机制。
2022年10月7日,徐彦辉课题组在《Science》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 “Structures of +1 nucleosome–bound PIC-Mediator complex ”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解析了包含+1核小体(启动子下游第一个核小体)的PIC-Mediator复合物结构,首次展示了转录起始复合物与+1核小体的紧密结合,表明+1核小体对转录起始复合物在染色质上组装的重要调控作用,建立了表观遗传和转录起始的直接关联。
2024年1月12日,徐彦辉受邀在《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杂志发表了题为“Interplay between the transcription preinitiation complex and the +1 nucleosome”的综述论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1核小体与转录起始复合物PIC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讨论了+1位核小体在转录起始调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根据2024年3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网站数据,徐彦辉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包括: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腾讯基金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
根据2024年3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网站数据,徐彦辉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2021医学重要进展。
人才培养
徐彦辉作为课题组长,常常带领学生深入探讨,与大家互动,无论技术问题还是个体性的问题,都认真对待,花时间去讨论和思考,在课题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关注细节、深度思考的习惯。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徐彦辉深入钻研二十余年,站在结构生物学的前沿,提灯照亮生命奥义的星空,为后续科研攻坚绘出前路。(复旦大学评)
“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研究员,徐彦辉在各方面的表现具有楷模效应。”(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党总支推荐信中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9 12:5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