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
中国当代青年诗人
徐源,穿青人,民革党员,1984年生于贵州纳雍。曾参加《诗刊》社第27届“青春诗会” ,获《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首届“希望杯”中国文学创作新人奖、贵州省作协首届“尹珍诗歌奖”新人奖。著有诗集《一梦经年》《颂词》。
个人作品
西部,炸山
别再炸了,村庄在颤抖
空旷荒凉的石厂
像脸上,一道丑陋的伤疤
从林中惊起的鸟,在我们头顶盘旋、哀鸣
从洞里逃出的蛇,爬满我们密密麻麻的血管
别再炸了,再坚硬的高原
也经不起愚昧的雷管、炸药——也经不起
我们欲望的双手
破坏。摧残。索要
别再炸了,你是炸不完的
炸了这一座,还有另外一座,两座,十座
想想我们的十指,从中剁掉一个,钻心疼痛
要把眼泪流成血的人,才能感受
别再炸了,你是炸不完的。西部以西的
贫穷。温饱线。粗陋的医疗器件。落后的教育。贪官
最终受伤的还是我们,还是
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别再炸了,山口已开至胸膛
想想明天,想想我们的子孙
面对狼藉的大地,为我们的罪恶下跪吧!
用多少发展,多少文明,多少艰辛和祈祷
也换不回,山青水秀的昨天。别再炸了
追求幸福的方式有多种,走向春天的小路有多条
如果,你一定要炸
就把炸药塞进我们空茫的大脑里
炸我们的头颅好了
现象
一条鱼在砧板上张了张嘴
它呼唤的声音我听不见
我的耳朵已聋了;
一只鸟在笼子里拍打着翅膀
它辽阔的飞翔我看不见
我的眼睛已瞎了
我像棉花一样,嗓子里塞满阳光
无法说出一个现象的真实
遐想
一些脸孔像门牌,被钉在大街小巷
一些脸孔像风中的浮雕
经年的人,从这儿走回了这儿,发现时光
孤独得像一把钥匙
娘的叮嘱
娘的叮嘱从额上溢出
一滴一滴滑落在土壤里
滋润着禾苗,滋润着清苦的生活
而她不断枯萎
手上多了道道深如犁痕的纹。
娘的叮嘱跑到清晨的菜叶上
变成露珠,每一滴里
都有她慈爱的目光,在晶莹在闪烁
她看着我们长大,成家立业
然后幸福地老去蒸发。
最后,娘的叮嘱在我眼眶里
我想大喊一声:娘——
鼻子一酸,它滴落下来
像娘微小的一生那么干净。
西部,坐牢的小伙子
冰凉的铁是看向故乡的目光
窗内守着憨厚的人,邪恶的生活和肮脏的欲望
西部的儿子
从明天起,要回到土地
做一株善良的小草
还原他,孩提时纯真的小鸟,洁白的云朵
沉默是阳光的水
他在清洗,南方
清洗城市皈依肌肤上的尘埃
他掌心的金子,和胸腔内斑驳沉重的梦
昨日的刀具和装载欢乐的麻袋
他的弟兄他的马子
是傍晚稻谷上与他一刀两断的蚂蚱
他为什么不是个好人,一如他生活的那片土地
贫瘠。但不自卑
荒凉。但不放弃,卧于天空下的村庄
开成花朵
像山一样质朴,像水一样谦逊
从明天起,流浪的人将听到神的召唤
丢下远方的鞋子,成群结队返回
拿起农具
重新在荒芜的大地上,种上庄稼,月亮和星星
种上西部明日的风雨
和春天的蛩音
妇产科,一声婴儿的啼叫
音乐来自玉人箫中
露珠在叶上晶莹动人里面有阳光
一朵玉兰花开了动作被放慢一千倍
满大厅飞舞蝴蝶馨香溢出
浸入肌肤浸入骨髓最后浸入
一丝没有说出口的萌动中
我终于经过神话中的圣地
惊讶看到她们看到了生命
我的脚步粗俗有玷污之罪
完美无暇的哭声中
很久以前生长在暗角的一株芽
在骨缝里一节一节地往上拔
小病记
小病光顾我
对我百般依赖,千般温柔,万般忠诚
我的小情人们
左边一个,右边一个
前面一个,后面一个
不同肤色的孩子,拉着我的衣角叫爸爸
让我,应付不过来。
我励精图治,怎奈红尘滚滚
自古男儿多风流,注定江山
败于后宫三千,不如
做一个彻底的亡国奴,躲进和尚庙
六根清净。
更多的时候,小病如夜晚
薄得轻柔
它们飘落在我身上,我习以为常
不担心孤独,也不害怕时光
其实我很脆弱,像一个水中的小气泡
只不过,我心里
多了一盏灯,时时对着生命
念念有词
火葬场
这座小县城,要建火葬场了
消息像风一样散开
像春天的艾草一样蔓延
街头巷尾,都在谈论有关死亡的话题
人们仿佛闻到了
多年后自己骨头焦臭的气息
此时心里极力隐藏一个庄严的小匣子
离阳光仅一步之遥
这一生的喜怒哀乐,富贵贫穷
终为黑暗里一把卑微的灰烬
有人说这未必不是好事,有人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更多的人,早已不惧怕离开这世界,只担心
疲惫一生的躯体
被一火焚化
火葬场高高挻起的烟囱,将像死亡的鼻子
对我们嗤之以鼻
对于该事件,只有极少数的人,持沉默的态度
半边人
我的母亲,一半身子在阳光处,一半冰凉
一半光阴有声,一半已哑
一半幸福开满白发,一半悲伤锁于眼中
我的母亲,一半成了陪葬品,埋在父亲的坟墓里
一半负着生活的疲惫,继续在田埂上行走
一半交给了命运,一半交给了儿女
直到后来,我生活在城市,我的母亲,依旧残缺
一半在心里,一半在故乡
对比
我在林荫处,养了一只小鸟
它每天对我呢喃
仿佛我们,历经幸福,是热恋的情人
我在阳光下,养了一条影子
它每天沉默,沉默
仿佛我们,无须言语,早已生死相许
我在书桌上,养了一盏青灯
它守着荒芜的尘埃
仿佛我们,多年后面对黑暗,它将用卑微的双唇
唤醒我白骨上
高贵的磷火
作品简介
诗集《阳光斩》分为上篇“乌蒙山传”和下篇“人格面具”两个篇章。在上篇“乌蒙山传”里,徐源的多数诗歌都彰显着浓厚的地域色彩;而下篇“人格面具”中,抒写内容及风格更为丰富,其力图从多方面体现出在诗歌上的探索性。
而在散文诗集《尚水》中,收录的同名长篇散文诗《尚水》简缩版,曾发表于《扬子江》诗刊2018年第6期,并荣获《扬子江》诗刊第四届扬子江年度青年散文诗人奖。
此次出版的《阳光斩》《尚水》两本著作,将书籍封面底色定为橙色和紫色。徐源说:“橙色喻意阳光的温度,而书名下那一片枯黄的叶子,与阳光这一意象息息相关,它代表的是一种生命状态;《尚水》以紫色为封底,具有神秘感,与这本散文诗集里的同名长篇散文诗所营造的意境相默契,书名下的指纹形如水之涟漪,喻指命运,更同这本散文诗集里许多篇章的主旨相一致。”
诗集《阳光斩》、散文诗集《尚水》的出版,徐源直言这只是对自身阶段性写作的总结,不必过于执著它们能带来什么。“诗写就,它们在那里,形成你无数明亮的影子,有时,反省一下过往,就会看见更新的台阶及道路。我想,我又要出发了。做一根银针,这就是我梦想的诗人之模样,我——要成为这样的诗人。”
观点
写什么?我愿意把它归为四类:一是写胸中之情,二是写对客观事物的微妙感受,三是写人性,四是写生命意识。当然,这是相对的,四者也并不是孤立,而是相互穿插,相互依偎而存在。
写胸中之情。诗歌的情感表达比其它文学作品更浓烈,或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在具体描绘的景物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比如我的《西部,炸山》一诗,具有很浓的抒情味道,且在抒情之中,让人感到的揪心的痛。诗歌需要疼痛,我曾说过:“疼痛能唤醒我们麻木的灵魂和触动的岁月尘封,我们迷失在物欲中的良知和搁浅在人生边缘的信仰”,疼痛能给抒情注入更多的深沉、深刻,使它不飘浮,具有了重量。如果用书法来比喻的话,“疼痛”就是抒情中“锥划沙”力量,抒情没有沉重深刻的元素在里面,只能像浮在纸面上的笔画,不能入木三分。写胸中之情,在诗歌创作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任何东西都有一定的度,抒情也一样,不能泛滥,要节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红豆杉为什么珍贵,是因为它极其稀少;而杨柳为什么不受青睐,是因为它太多,随处可见。所以,写胸中之情,要做到“吝啬”二字,不要牙齿才痛一分钟,你就在那儿抒发一个小时的情感。
写对客观事物的微妙感受。这类诗歌的重点是诗人刹那间的感觉,有的甚至不想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比如,我的《现象》一诗,“我像棉花一样,嗓子里塞满阳光/无法说出一个现象的真实”,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微妙感受,具有生动的细节,是独特的,因此,它最具有创造性。再如,我的《遐想》一诗,“一些脸孔像门牌,被钉在大街小巷/一些脸孔像风中的浮雕”,在那个场境之中,我认为“脸孔”就是“门牌”,“脸孔”就是“浮雕”,这就是微妙的感受,即使在同一时间同一环境,面对同一事物,由于每个人的人生历经、价值观、审美趣向、学识等不同,所以他们的感受也千姿百态,这就让感受之微妙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当下,许多诗人及批评家提出了诗歌“冷抒情”这一概念,我个人认为,它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微妙感受,通过安静甚至冷漠的微妙感受的描写,使诗歌表现出比狂热抒情更持久、更具弹性、更具感染性的生命力。
写人性。对艺术作品而言,人性的才是世界的,人性让不同地域、国家,不同肤色的人有了共同的语言,甚至让动物与人也有了共同的语言。人性追求的是“真善美”,但对诗歌创作而言,它并不需要如此大而空的概念,而是把它具体到某一事物之中,以小见大。比如我的《娘的叮嘱》一诗,通过对“叮嘱”的具象描写来写母爱。再比如我的《西部,坐牢的小伙子》一诗,写了人性暂时的堕落和扭曲,“小伙子”的本性是善的,是什么让他变成这样?这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错吗?我们的社会怎么了?通过叩问和对比,进一步反映社会现实,也使作品具有了一定的批判性。有人也许会问,这首诗明明是写现实的,为什么不叫写现实生活,而叫写人性呢?我认为,写人性是写现实生活的提炼,就比如电脑,现实生活是硬件,而人性是软件,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运用硬件,而是运用软件,我只是把它提到了一个高度而已。
写生命意识。如果仿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处于“金”字塔尖上的才是写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一个深刻、敏感、永恒、让人战栗的主题,比如我的《妇产科,一声婴儿的啼叫》一诗,写了生命最初的美;《小病记》一诗,写了对生命的敬畏;《火葬场》一诗,写了对生命终结时的态度。写生命意识,还可写存在的驳论,写世界的怀疑,写虚无的乌托邦等,这就涉及到哲学问题。
个人生活
写作是一种精神,痛苦并欣狂着。于繁琐的生活中寻捕着素材,冥思苦想里激起灵感的浪花,夜晚爬着格子,黎明打着哈欠,一首小诗,往往要经过几十次的修改,才能成功,当它像玉一样从黑暗中升起时,它的光照着你,你就会有一种淋漓尽致的酣畅。这是你的艺术品,这时,你就是一个精神的王。
但是,能够坚持的却不多。
我庆幸,在纳雍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还有这样一群十多年来“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诗人:空空、丁垂赋、王家洋、西篱、曾居一……今年6月份,《当代教育》第2期就重点推出了纳雍17位诗人的作品,著名诗歌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谭五昌先生和著名诗人马忠先生,也对即将出版的《纳雍跨世纪诗歌精选》作了详细的评析,这无疑是纳雍的幸事。
对于纳雍来说,诗歌是向外打响的又一张王牌。
记得去年,有人曾拿纳雍的写作者和黔西的写作者相比,这虽然是一场闹剧,却从另一个方面刺痛着我们的神经。各个地方的经济条件不同,文化气氛也就不同,比邻我们的织金县,在文学方面投入了较大的资金,每年为写作者提供了出版经费,这在全省来说,是走在了前面的。而我们,离这一个梦想,还有一步之遥。
作为一位泛泛之辈,我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心里话。当然,有些东西,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我对自己说:一个写作者,写出好的作品,比什么都重要。
还好,至少我们还有一个平台,还有《纳雍文艺》和《纳雍诗词》,它为我们展示着成熟作者的作品,不断扶持文学新人。纳雍的写作者们在这小小的舞台上,舞出了一个大世界。
上面提到的几位诗人,在诗歌界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周春荣的散文,是纳雍文化的又一面旗帜;颜若水的评论,有着独特的个性,具着一定的影响力;周治萍上了大刊《中华诗词》,唐敏是黔西北旧体诗词界升起的又一颗耀眼的星星;马孝军的小小说,频频荣登各大报刊杂志;蒋能和彭华章的诗歌,已展现出了不凡的潜质……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纳雍能够坚持着这两份刊物,已经不容易了,周春荣与丁垂赋两位编辑老师,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纳雍文艺》和《纳雍诗词》,正向写作者们敞开坚实的肩膀,让他们站在上面,向着更高的梦想而努力。作为一位纳雍人,我真诚地祝愿这两份刊物越办越好。我相信,这两份刊物,一定能为家乡的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写作,说小了,是极为个人的事;说大了,却是时代的。因为,那些默默的耕耘者们,正在为这个社会提供着可贵的精神之粮。
提起手中的笔,是为了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如果说痛苦,那这种痛苦也是幸福的;如果说欣狂,那这种欣狂也是理性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4 16:57
目录
概述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