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厚(1954年-2021年4月7日),画家。曾任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协副主席。1982年毕业于
河北师大美术系,并留校任教;1986年考入湖北美院,师从杨立光、
刘依闻、
尚扬先生研究油画技法与创作,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回师大任教,曾任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协副主席。
主要成就
徐先生的作品曾参加第七、第八、第九以及第十届全国美展,曾参加在福州举办的1998年亚太地区当代艺术邀请展、意大利当代中国绘画展、台北的中国当代油画精英七人展等重要学术性展览,并曾在香港中国油画廊、上海
视平线画廊、北京国际艺苑举办个人展。
个人作品
《人与红雨伞I》 等八幅 ( 油画)发表在《美术研究》1998.03
《雨季》(油画)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1999.01
《人与织物 Ⅰ》 ( 油画)《中国油画》1979-1999.2000.10浙江出版社
《 陈述》等二幅 (油画)《中国美术全集》1997.06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若水》 (油画)《中青年百人油画作品集》1998.07吉林美术出版社
《逃逸者》等八幅 (油画)《中国当代油画》1998.06河南美术出版社
《某地山》(油画)中国油画风景画山水画展1998.12
《人与红雨伞》(油画)中国群星(美术)展2000.03
《献给革命者》(油画)入选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2001.07
《渴望真实》(论文)发表在《当代学院艺术》1998.06
《人与织物 Ⅱ》等六幅 ( 油画)发表在《当代学院艺术》1998.06
《热爱房子》(油画)发表在《美术》2002.04
《热爱粮食》等二幅 (油画)发表在《艺术界》2002.04
《写生太行》(油画)时代风采—全国写生展获“优秀奖”1999.07
《人与织物 Ⅲ》等二幅 (油画)发表在《中国油画作品头像集》2000.07江西美术出版社
《山中湖》(油画)中国当代油画风景2001.06
《油画语言训练》(论文)发表在《中国美术学院实力派教师教学论文集》2001.12
《绘画语言的训练方式》(论文)发表在《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油画教学对话》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0.12
《温暖的湖》等八幅 (油画)《中国美术学院实力派教师教学论文集》2001.12
《人与织物 Ⅲ》(油画)《中国油画》199601《某地山》(油画)《中国油画》1999.08
《人与织物》等八幅(油画)98'(福州)亚太地区当代艺术邀请展1998.04
《等待收割》等六幅(油画)中国当代绘画展(意大利) 2001.04
《旗祭》等十二幅(油画)香港中国油画廊个展1998.06
福州亚太地区邀请展作品集海风出版社19980901
《人物》(油画)获中国首届油画精品大赛“鼓励奖”1990.10.01
《缘自古典的发问》(论文)发表在《中国油画》1996.12
《创作基础》出版于河北美术出版社1999.2
《箴言》(油画)《中国当代油画》1998.06河南美术出版社
《迁徙者》(油画)《中国当代油画》1998.06河南美术出版社
《栖居者》(油画)《中国当代油画》1998.06河南美术出版社
《红雨伞Ⅱ》(油画)发表在《中国油画》1996.12
《天津老人》(油画)发表在《中国油画》1999.12
《红雨伞Ⅰ》(油画)发表在《中国油画》1996.12
《黑色的山》(油画)发表在《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油画教学对话》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0.12
《某地山之五》(油画)发表在《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油画教学对话》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0.12
《理想情节――人与织物》(油画)发表在《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油画教学对话》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0.12
《山中湖》(油画)发表在《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油画教学对话》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0.12
《北方村口》(油画)发表在《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油画教学对话》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0.12
《北方的树》(油画)发表在《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油画教学对话》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0.12
《温暖的湖》(油画)发表在《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油画教学对话》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0.12
《两个人与红雨伞》(油画)参加中国当代绘画展
《很多人与红雨伞》(油画)参加中国当代绘画展
《雨季》(油画)入选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河北省美术作品精品展并获银奖1999.10
《红雨伞》(油画)在第八届“群星奖”评奖中获优秀奖1999.01
《红雨伞》(油画)获“98河北燕赵群星奖”一等奖1998.07
《理想情节――人与织物Ⅰ》(油画)发表在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油画下卷1998.
作品解读
追求与询问——徐福厚作品解读
总有一天,我的一切会被烤成粉末
只在这不朽的大漠上留下我黑色的印
一边,向着太阳
一边,向着庙堂……
—徐福厚:《往事》
仅仅从写实的意义上将徐福厚视为一位“古典主义”画家,既是对徐福厚的误读也是对“古典主义”的误解。在徐福厚的作品中,具有虔诚和执著的追索和诘问,这就是从生存的现状出发,对于生命的意义及其可能性的持续关怀,这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所在。当代艺术中的“现代性”,其主要内涵仍然是来自19世纪末画家
高更的那个著名的追问“我们是谁,我们从那里来,我们往何处去”。对人的生存意义和精神家园的追求,成为20世纪哲学、文学、艺术的主旋律。而探求人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延绵不断的人文主义的核心所在,从这一角度来看,徐福厚的艺术又确实具有浓厚的古典主义意蕴,所不同的是,徐福厚清醒地认识到,古典主义曾经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今天这样一个日趋都市化、流行化的商业消费社会,艺术家如果不甘于被人们遗忘,就应以自己的艺术高扬“古典精神”,加强与现代人的沟通对话。
徐福厚所认为的“古典精神”,是人类古往今来在命运面前的一种状态,一种具有悲剧色彩的崇高感,它包含正义、理想、人道主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或许也包含了某种在悲剧命运之后的豪迈和感叹。尽管沧海桑田,世事如云,从《荷马史诗》、《浮世德》到《查拉斯图如是说》,从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到基弗乐,都具有这种悲天悯人的对人类命运的深深关怀,他们的作品都焕发着生命和理性的光辉。这种思想的光辉,使得具有诗人气质的徐福厚曾经为之激动不已,并且在自己的油画创作中一以贯之,不断地探索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还在90年代初期,我就注意到徐福厚的研究生毕业创作《陈述》、《若木》等作品。作为
尚扬先生的研究生,徐福厚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关注着人的精神生活,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现代人的情感世界的审视与反思。处在武汉这样一个当代人文思想的环境中,徐福厚有机会和张志扬等一些优秀的哲学家、美术评论家交往,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宏观的哲学与人生思辨意味。他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健康、饱满的身体,但却漫行于苍茫的旷野之中,衣着简朴,目光坚毅。这使我想到中国古代的老子和庄子,想到天地洪荒,人类质朴的古老智慧。在这里,徐福厚初步确立了他的艺术的象征性和历史感,作品中的老人与女人、崇山与旷野,都是一种意象性的符号,表述着某种理性的冷静。这或许是由于油画的造型语言与材料媒介的限制,而这一时期的他的诗歌中却喷涌着不可遏止的激情。这表明徐福厚的油画在沉稳的形式和古典的技法之后,其实具有内在的热情。他对于崇高和光明的向往,使他选择了大山与阳光,他以于人类的坚定信念,使他作品中的人物,始终具有健壮的躯体和饱满的精神。在1995年的《栖居者》系列中,虽然有一些明显的变化,如人物的轮廓线不再那么清晰,人与山融为一体几乎难以分辨等,但对于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想法却仍是一贯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国古代先贤“视死如归”的生死观其实就是他们的自然观。一个人只有对死有所认识,也就是意识到个体生命的短暂与人类群体绵延的辩证关系,才会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有所感悟,才会对现实生活纷杂事物具有独立的、理性的看法和对待,海德格尔的“先行到死”和“人诗意的栖居”的哲学观点其实与中国古代先人的思想有共同之处。徐福厚的作品没有简单地演绎哲学的观点,但确实具有诗意的象征,以饱满的油画形象,浓缩了自我的严肃的心路历程。当然,可以指出《栖居者》系列在绘画语言上仍显得较为晦涩与滞重,这在近期的《理想情节》系列中得到是了很大的改善。《理想情节》系列中的人物似乎不再是诗意的符号,而具有了现实生活的物质性,但他(她)们仍然生活在阳光下,画面中的光斑和光景的闪烁却为整体的团块造型所包裹,从而将阳光永远地凝固。徐福厚对光与影的这种持续关注和厚重的、多层次的用笔增强了画面的表达一种凝重效果,它们有助于不因时光流逝而遽变的永恒和崇高。应该说,人与红伞的结合可以引发多种联想,但人与织物的结合,仍然是令人费解的象征,我只能在古希腊哲学家那披在身上的简朴的宽袍中寻找想象,好在当代艺术对于观众的理解和想象具有更大的宽容。
徐福厚的创作验证了“文如其人”一说,他想的多,画的慢,画与人一样的沉着厚重,而且在风格上保持了稳定的延续性。在他近期的作品中,他将人体作为一种永恒的描绘,使得人的身体象一种全方位的地形构造。他所描绘的人物似乎与这个喧嚣的时代相隔甚远,在天空与大发之间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中;他的人物又那么质朴健硕,似乎对病态的流行文化不屑一顾。他用看似现实主义的手法引导我们注意到超越现实的生存思考,他的作品集聚了表象与浓度、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在当代中国的油画创作中,描绘人体的作品不算少,但是能够超越自然的再现和唯美的欣赏而进入哲学的沉思和象征上,并不容易,对于当代文化的接受或拒绝,其实都是一种具有当下文化针对性的生存态度。徐福厚的作品具有视觉的象征,而又避免了空洞的抒情,在形象的抽象化过程中,获得了属于自己的陈述格式,而任何一种个人的陈述格式都是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判断,一种表达。
这种个人的陈述格式, 我以为也是当代中国油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要求。在经历了90年代频繁的大型油画展览的过滤之后,中国油画似乎进入了一个没有问题、没有焦虑的疲惫期。但我想,有理想、有毅力的艺术家正可以在这个时期休养生息、回顾反思,在踏踏实实的学术探讨中建立起真正个性化的陈述格式。这种个人的陈述格式虽然好识别,即在重要的全国性展览中,不看题签,就能一眼看出是谁的作品,但对画家来说,却不是靠几幅画就能走红的梦幻,也不是刻意模仿某一名家从日常经验的活动中去开掘自我内心的精神生活, 并且以自己的作品去唤醒其它个体的精神生活。一个赢得了精神生活的人,他虽然也生活在“当下的现在”但他同时还拥有“永恒的现在”,即那个“包含一切时代、包含人类一切有价值的成就在内的现在”、徐福厚的作品和他的人生信念,都是在追求这种超越浮世表象的人类的精神生活,在这一意义上来说,“古典精神”也就是“现代精神”,是值得我们深思并为之献身的。
夕阳 夕阳
依然烧红了山岗……
个人生活
2021年4月7日,徐福厚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6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