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M3,产地德国,小部分加拿大,是徕卡生产的一款胶卷相机,扫描出来约3600w像素。
历史沿革
1954年在当时的西德科隆举办的照相器材博览会上,Leica公司发表了日后取得历史性荣誉的照相机“Leica M3”。
实际上M3是在改良了Leica BARNACK Model的诸多不足后产生的机型。首先是对镜头卡口的改进,把旋入式的螺丝口(也就是俗称的L口)改成了插入式的M口,使得交换镜头更加迅速。取景窗也由双眼式改成了单眼式,内装有50MM、90MM、135MM取景框,有视差自动补偿系统。取景窗的构成是由细微的三棱镜用胶粘合而成,在所有Leica照相机的取景器中光学结构是最为复杂。正是由于此特点,才有值得自夸的0.91倍的取景倍率,如此的高倍率使得取景器中的被摄体看起来明亮、对焦精度高,这正是M3所具有的最大魅力。
但是,出于成本的考虑,M3之后的M型Leica M2虽然继承了M3取景器的结构,但进行了简化。
M3的卷片也由BARNACK Model型的圆形旋转式改为把柄式。快门旋钮也统一为一个。更进一步的变化是装填胶卷时不仅仅是取掉底盖,为了装卷方便也可以打开和现行SLR不同的独特的后盖。
可以说M3的出场给世界照相机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可以叫做“M3冲击波”。一直是Leica的竞争对手的蔡司因此退出了35MM旁轴照相机的竞争;一直在全力追赶德国照相机的日本,终于从M3上看到了自己和对手在技术力量上的悬殊差距。深感在旁轴机上自己追赶不上德国的日本照相机厂家,也放弃了在旁轴上和Leica的竞争,全力转向了开发SLR照相机。正是此种转变,才有了日本各厂家的SLR领导照相流行的潮流,也最终使日本的厂家威胁到Leica的(当然也有当时德国人工费暴涨的缘由)生存,这是后话。可以说M3在充分展示Leica所具有的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把此后Leica经营陷入困境的绳索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因为Leica从此再也没有推出过能超过M3的机器了。
M3从54开始到66年12年间制造结束,总共生产了23万5000台(还有一说是68年结束,共生产了22万6000台,其中68年特别生产的机身号为:1206962—1206999,Leica还在66年生产过一批特别定做机,机身号为:1158996—1159000。如果按此计算的话,应该是13年,由于67年一台也没有生产,这是我自己根据资料总结的说法),其中大多数为德国本土工厂生产,但也有加拿大工厂生产的,其比例大致为30:1。黑色机身占总数的约1.3%,只有近3000台。由于比较稀少,在2手市场的价格贵得离谱,是普通机种的5-10倍价格。还有根据Leica的记录给西德陆军总共制造了143台,占总数的0.06%。M3和此后推出的M2、M4、M5相比生产台数最多,也最受人们欢迎。
尽管终止生产的时间已经不短了,由于M3一直站在旁轴机的最高峰所以长久保持了旺盛的人气。M3所具有的高精度的机械性能和流畅的操作感、以及精美的镀铬工艺,已经超出了作为工具的照相机的概念,可以说是以工艺品存世令摄影爱好者喜欢的。
变化特点
Leica M3机身号正好是从第70万台开始到1164865结束(此种说法并没有将特别定做的计算在内,实际上上面我也已经说过了66年结束后,在68年还做过一批特制机,编号是:1206962—1206999,所以确切的说结束号应该是1206999)。
12年间(一说14年)的生产,M3改进的地方也不少。其中最为有名的改变当属卷片把柄。从机身号700000~915250为2下过片式,从915251开始,卷片改为其他M机也广泛采用的一下过片式。快门速度也做了改变,初期的M3采用的是当时国际上通用的,即:1、1/2、1/5、1/10、1/25、1/50、1/100、1/250、1/500、1/1000,但从854001以后改成了等倍式,也就是普遍采用的方式。实际上如果对M3进行大致的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如下的3种:2下过片,快门国际式;2下过片,快门等倍式;一次过片。
直到IIIf的Leica BARNACK Model的取景窗只能用50MM的镜头,如果装用其它镜头时,必须安装附加取景器。但M3由于已经内装了50、90、135MM的取景框,安装不同的镜头时,取景框就自动转为和镜头匹配的取景框。而且,为了在不装镜头时也能明白镜头的摄影的范围,从785801号开始,在机身的正面追加了取景框切换把柄。
安装背带的在正侧面的大型金属挂钩,也从950000号以后改成小型,位置也改到机身前方斜侧面了。M2以后除了M5全部的机种都是如此。这也可以说是M3外观比较大的改变。
如果要进一步说细微的不同的话,初期的M3的顶部正面有3颗螺钉,背面有2颗,但后来的正面只有1颗。初期型的回片圆柄中央的确认胶卷安装是否正常的标志,是横切成的一道槽,中期的变成了一个粗大的圆点,后期的则变成了2个圆点。
1958年Leica M2开始销售以后,M3的零件慢慢和M2变成通用的了。例如取景窗中的距离计上追加了使用在M2上表示被摄深度的标志,回片把柄也和M2后期的形状一样小型化。更进一步,在M3生产即将结束之际,镜头安装钮和M2一样省去了周围的金属圆圈。
按国外的Leica发烧友的说法,近6000台黑色Leica(有一说是3000台,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比较接近正确)和少量军用的是M3中的珍品。还有最初期的701300号以内的顶部呈角型的也被视为M3中的珍品。
购买要点
我在文中前边已经介绍过了,M3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如此一来我们的选择范围就比较大了。按照一般的常识,越是进行了局部改变的新型号价格高且受人们的欢迎,但此种常识对M3来说是不适用的。有喜好初期的2次过片式的人,也有只喜欢一次过片式的。如果此前从来没有接触过M3的话,首先根据资料了解各种规格的M3,如果有条件再到有这种机器的照相机店中亲手触摸,找到合乎自己口味的种类。这种做法在国内可能比较难一些,其实仅从资料也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M3的。如果有了此过程,即便不会成为M3的专家,也可以对Leica有点认识了。
在此我只能根据日本杂志上的文章就日本市场上的情况向大家做一些简单的介绍,欢迎在其他地方的DX进行补充。
从世界各国的市场看,可以说Leica在日本是最贵的。也正是由于日本人对Leica的无理崇拜,使得市场上的M3被炒成了天价。日本市场也和各处市场的情况是一样的,根据外观的好坏价格的差别也是天上地下。最便宜的有15万日元左右的(合人民币1万多),程度好的也有超过40万日元的(合人民币2.7万多)。如果是出于实用的考虑,可以考虑价格便宜外观只要过得去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找机械动作状况好的。还有一种是在当时的徕兹公司进行了改造的,尽管在2手市场上机身号是2次过片式的,但实际上是已经改成了一次过片式的。此种改造品比机身号应值的价格定的要便宜很多。
作为M3的缺点,取景框没有对应
广角镜头。在使用35mm镜头需时候是购买带辅助取景器的(俗称眼镜的)镜头,或者外置辅助取景器。基本上M3是适合50mm镜头用的机身。如果主要是以35mm镜头为主的话,购买M2比较合适,M2取景器中内装了35、50、90mm的取景框。
其实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可以购买Konica的Herxar RF,此机取景器中共有:28、35、50、75、90、135mm计6种取景框,而且Leica的M系列镜头全部可以没有问题的使用,即便是Leica的L口头,加装接圈后也可以使用。还可以进行AE自动曝光,也可以很轻松的装卷。详细的可以参考我上次贴出的《详解Konica Hexar RF》的帖。毕竟Leica最令爱好者喜欢的在其镜头,而不主要在其机身,我是如此认为的。
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Cosina推出的Bessa-R2,此机采用的也是可以使用M头的自己命名为VM口的机身,但其取景框只有4种:35、50、75、90mm。此机好像没有Konica的RF那么引起轰动。
我正是为了买M3才开始收集有关Leica的资料,等看完了也了解清楚了,这不,这篇文章也就出来了,现学现卖。也许是由于我没有体会出Leica文化的神韵,我还是觉得RF好用。
再来一段。由于M3还需要另带测光表,所以大多数人用Leica的头,用RF做机身,M3适合留在家里把玩,用来拍东西,有点落后了。用M7还可以。每个人也许会有同样的经验,AE机器用多后,靠经验与目测的能力已经大不如以前了,再去强调靠经验曝光就有点太不科学了。
基本参数
数码版基本参数
快门速度 1000年01月秒
感光度范围 ISO 100
取景器类型 旁轴取景器
内置存储容量 32MB
存储卡 SD
照片格式 JPEG
连接类型 USB 1.1
电源 1 x CR2
体积 65 x 49 x 44mm
重量 9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