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御(拼音:yù)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御和它的繁体字“禦”本是两个字。“御”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像持策于道中,会驾驭之意。御在典籍中多指驾驭车马。引申指驾驭车马的人。御也泛指驾驭一切。此外,由本义还引申有治理、统治之义,因帝王是离不开车马的领导者,所以扩充意义至与帝王有关的事务。御也是古代六艺之一,指驾车的技术。
字源解说
“御”字的意思,有两个大类:一是和驾驭车马有关,二是与抵御有关的。每个大类其实原来自不同的两个字。
简体的“御”是会意字。甲组图1、3、4都是甲骨文的“御”。有人认为构件A、B像马策,右部(构件C)像人形,构件D像道路,合起来表示人拿着鞭子在路上驾驭马和马车。或认为构件B为“”的初文,作声符,构件C像人跪而迎接之形,构件D为道路,迎迓于道中。御字构形尚无定说。甲组图4的甲骨文,金文下部又或增止(甲组图5、6),构件B渐变为构件E的形状。战国文字(甲组图8)及《说文解字》小篆(甲组图9)基本承袭金文的这个形体。隶变后,“午”与下面的“止”合并,字形写作“御”(甲组图10-12)。“御”在典籍中多指驾驭车马。
如此说来,御之本义为“使马”,御的对象本为拉车之马,确可无疑。因为古代车马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且在战争中起重大作用,所以被列为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同时“御”被广泛地用于许多事物,尤其是和帝王有关的事物。蔡邕《独断》:“御者,进也。凡衣服加于身,饮食加于口,妃妾接于寝,皆曰御。”“御”也可用以比喻臣子侍奉君王,这是把臣子比喻成供帝王驱使的车马。如《商君书·更法》:“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这种比喻推广开来,就把所有为帝王服务的、为帝王使用的都叫“御”了,这样一来,“御”就成为帝王专用的词了。
随着“御”义的引申,所御的具体对象也由马逐渐虚化、扩大而及于人。道家有御风、御云、御气之说,风、云、气虽可感知而无定形,所谓“御”也着实空虚缥缈。如《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御风实即乘风。晚出古文尚书《大禹谟》云“临下以简,御众以宽”,御众实即治众。或称“御民”,如《晏子春秋·谏下二五》说:“礼者所以御民也,辔所以御马也。”
古书中还常见“禦”字,“禦”是卜辞中的常见字。本义是指御除灾殃的一种祭祀。 “禦”字在甲骨文中大多当御祭讲,也用作抵御、防御。卜辞中简体的“御”有时也用作“御祭”。御祭的内容十分广泛,或乞雨、或御水、或御疾,等等,均为御祭于先祖以求祐护。甲骨文中的“禦”字作乙组图1、2,字形从“卩(jié)”,“卩”像人跪拜祭祷之形,从“午”为声符(御、午上古音均为疑纽鱼部字)。之后增加“示”旁为义符(乙组图3),“示”,代表神祇,使“禦”变为形声字。西周时代,由于“午”字演变为构件F的字形,所以“御”字也写作字符G的字形。秦代文字中“禦”字又改从“御”声。 “御”字是在“⿰午卩”字上追加“辵”旁,是从辵、“⿰午卩”声的形声字,所以“御”字所从的基本声符并未改变。汉代文字中将秦代文字(乙组图5)所从的(字符H)部分讹变为构件I形。现代文字基本沿袭秦代文字的写法。
“禦”的本义是祭祀以祈免灾祸。由此引申为禁止;防止。如《周礼·秋官·司寤氏》:“禦晨行者,禁宵行者。”《国语·周语中》:“薮有圃草,有林池,所以禦灾也。”进一步引申为抵抗;抵挡。如《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墙,外禦其务。”再比如双音节词“抵御”“御寒”和“御敌”里的“御”都是这个意思。后来引申出了匹敌、相当之义,如《诗经·秦风·黄鸟》:“维此针虎,百夫之禦。”而抵御的对象通常是强大且暴力的,因此又引申出了强暴、暴虐之义,如《史记·周本纪》:“于商郊,不禦克。”而大臣是用来辅佐、拱卫君主的,因而引申特指义大臣。如《逸周书·世俘解》:“禽禦八百有三百两。”而抵御的同时也就是保卫,因此引申出了护卫义。如张鷟《仓部二条之一》:“冰霜凛冽,白璧不可以禦形;水旱灾危,黄金不可以适口。”
综上所述,“御”和“禦”的字形联系在于“禦”以“御”为声符,二者的意义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御”由驾驭马车引申出了众多义项,其意义多与统治、控制有关;而“禦”则多与禁止、抵挡有关,其意义具有排他性。
后来,“禦”在简化汉字中归并入“御”。其实二字很早就通用了,先秦的《诗经》《楚辞》《左传》都有以“御”代“禦”的例子。如《诗经·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楚辞·九辩》:“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见阳春。”睡虎地秦简中也有以“御”代“禦”的例子,如“天火燔人宫,不可御,以白沙救之,此止矣”。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下】【彳部】牛据切(yù)
御,使马也。从彳,从卸。①
驭,古文御从又从马。
【卷一上】【示部】鱼举切(yù)②
禦③,祀也。从示,御声。
〖注释〗①从彳,从卸: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卸,解车马也。彳,行也。或行或卸,皆御者之职也。”②拼音依《集韵》牛据切。③徐灏《说文段注笺》:“戴氏侗曰:‘祀以御沴(lì,灾害不祥之气)也。引而申之,凡捍御皆曰禦。’御者御之使不至,禁者禁之使不行。皆始于巫祝之为,故从示。”
说文解字注
【卷二下】【彳部】
“使马也”注:《周礼》:六艺:四曰五驭。《大宰》注曰:凡言驭者,所以□之内之于善,此引伸之义也。
“从彳、缷(卸)”注:按缷亦声。牛据切。五部。
“驭,古文御,从又、马”注:惟见《周礼》。
【卷一上】【示部】
“祀也。从示,御声”注:后人用此为禁禦字。疑举切。五部。古只用御字。
广韵
牛倨切,去御疑 ‖ 午声鱼部
御,理也。侍也。进也。使也。又姓,《左传》有大夫御叔。牛倨切。三。
鱼巨切,上语疑 ‖ 午声鱼部
禦,禁也。止也。应也。当也。《说文》:“祠也。”
〖校释〗祠,《说文》作“祀”。
康熙字典
【寅集下】【彳部】 御;部外笔画:8
古文:𢓷、𢕜
《唐韻》《集韻》《類篇》牛據切。《韻會》《正韻》魚據切,並音禦。《説文》:使馬也。徐鍇曰:卸解車馬也。从彳从卸,皆御者之職。《詩·小雅》:徒御不驚。
又《正韻》:統也。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内。
又《韻會》:凡天子所止曰御。前曰御前,書曰御書,服曰御服,皆取統御四海之内。蔡邕《獨斷》:御者,進也。凡衣服加於身,飲食適於口,妃妾接於寢皆曰御。《釋名》:御,語也。尊者將有所欲,先語之也。亦言職𤰞,尊者有所勤御,如御牛馬然也。《禮·王制》:千里之内以爲御。註:御謂衣食。疏:御是進御所須,故爲衣食。
又《廣韻》:侍也,進也。《詩·小雅》:飲御諸友。傳:御,進也。箋:御,侍也。吉甫遠從鎬地來,飲之酒,使諸友侍之。
又《正韻》:勸侑也。《禮·曲禮》:御食于君。註:勸侑曰御。
又主也。《禮·曲禮》:問大夫之子,長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註:御猶主也。疏:謂主事也。
又禦也。《詩·邶風》: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又傅御,日御,御史,並官名。《詩·大雅》:王命傅御,遷其私人。箋:傅御貳王治事,謂冢宰也。《左傳·桓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註:日官,日御,典曆數者。《前漢·百官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秩千石,有繡衣直指。《後漢·百官志》:侍御史掌察舉非法,受公卿郡吏奏事,有違失,劾舉之。凡郊廟朝會,則二人監威儀,有違失,則劾奏。
又女官。《周禮·天官·女御》:掌御敘于王之燕寢。《周語》:内官不過九御。
又姓。《正字通》:周有御鞅。
又《類篇》偶舉切,馭上聲。止也。《左傳·襄四年》:季孫不御。註:御,止也。《釋文》:御,魚吕反。
又魯邑名。《左傳·襄二十二年》:雨過御叔,御叔在其邑。註:御叔,魯御邑大夫。《釋文》:御,魚吕反。
又御龍,複姓。《史記·夏本紀》:劉累學擾龍,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又《集韻》:魚駕切,牙去聲。相迎也。《詩·召南》:百兩御之。箋:御,迎也。《禮·曲禮》:君命召,雖賤人,大夫士必自御之。
《集韻》或作迓。
【午集下】【示部】禦;部外笔画:11
《集韻》牛據切。《韻會》《正韻》魚據切,並音禦。扞也,拒也。《易·蒙卦》:利禦𡨥。註:爲之扞禦,則物咸附之。《左傳·隱九年》:北戎侵鄭,鄭伯禦之。
又止也。《易·繫辭》:以言乎遠,則不禦。疏:謂無所止息也。《左傳·昭十六年》:孔張後至,立於客閒,執政禦之。註:禦,止也。
又《廣韻》魚巨切。《集韻》偶舉切。《韻會》魚許切。《正韻》偶許切,並音語。義同。
又《説文》:祀也。
又古通御。《詩·邶風》:亦以御冬。《毛傳》:御,禦也。亦通語。《史記·東越傳》:禦兒侯。《正義》:禦,今作語。
又《韻會》:禦亦作圄,守之也。
亦作圉。《前漢·王莽傳》:不畏强圉。
又《莊子·繕性篇》:其來不可圉。按,《説文》:圄,守也。圉,令圉也。禦,祀也。今文圄爲囹圄字,圉爲牧圉字,禦爲守禦字,相承久矣,而禦祀義不復見。
近字辨析
御、驭
”字本是“御”的异体字,在“驾驭车马、驭手、驾驭或控制”的意义上,二者通用。此外“驭”再无其他意义,而“御”的意义却广泛得多。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彳”窄“卸”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卸”低。❷“彳”,撇与竖相接在横中线。❸“卸”,左旁顶部高,底部“卩”低;左旁居竖中线部位;第三笔横起笔于横中线;第四笔竖在竖中线。❹“卩”,㇆(横折钩)的竖钩部在横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20:44
目录
概述
字源解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