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丸
微丸
微丸(Pellets)是直径0. 5~1.0 mm 范围内的球形或类球形固体剂型,也可装入胶囊、压制成片剂,或制成其他制剂。微丸是一种多单元口服剂型,通常单次给药的药量由几十至几百个小丸组成。可制成缓控释、肠溶等不同类型的微丸。
特点
与颗粒剂相比,微丸在外观、制备工艺、应用等方面具有独自的特点。
1.外形美观,流动性好。微丸灌装胶囊剂时不需助流剂,相比于用粉末装填胶囊重量差异小,常用来制备复方制剂;
2.载药范围宽;
3.可用于制成缓控释制剂。不同释药速率的多种小丸混合,可得到的药物释药速率。微丸包衣制成缓释、控释或定位释放的制剂易行、质量可靠、批间重现性好;
4.释药稳定。微丸口服后受胃排空因素影响较小,药物吸收速度均匀;
5.有利于药物吸收,生物利用度高。
6.可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如避免多种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减缓药物降解速度等;
7.降低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性,掩盖某些药物的不适味道等。微丸到达体内后与体液的接触面积比片剂及其他制剂大,微丸在胃肠道中广泛分布,不会因局部药物浓度过大而产生不良反应及局部刺激性。
分类
根据药物释放速度分为:速释微丸与缓控释微丸。
根据药物释放机理分为:膜控微丸与骨架微丸。
膜控微丸根据包衣材料不同可分为:肠溶衣型微丸和水不溶型微丸。
制备工艺
常用的微丸制备工艺有挤出滚圆法、热熔挤出(滚圆)法、球形聚结法、冷凝制粒法、冻干制粒法、粉末层积法等。
1.挤出滚圆法1964 年,Nakahara 最早发明了挤出滚圆制丸技术,Reynolds和Conine等则率先全面介绍了这一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药剂学领域。目前,挤出滚圆法是微丸制备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挤出滚圆法制丸的基本步骤为,先将黏合剂加入药物和辅料粉末中,混合均匀,通过挤出机挤成条柱状,再在滚圆机中切割、滚制成大小均匀的球形,最后干燥处理,即得。该工艺可概括为混合、制软材、挤出、滚圆和干燥步骤。
2.热熔挤出法热熔挤出主要包括热熔软化、成型和固化3个步骤。先将所需物料加入到逐段控温的机筒中,物料在螺杆推进下不断前移,在一定的区段熔融或软化后,物料在剪切元件和混合元件的作用下均匀混合,最后以一定的压力、速度和形状从口模挤出。挤出过程中,多组分物料粒径不断减小,同时彼此发生空间位置的交换和渗透,最终达到分子水平的混合,由入口处的多相状态转变为出口处的单相状态。将挤出物料置于滚圆机,在加热状态下进行滚圆,即得微丸。热熔挤出法和挤出滚圆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挤出滚圆法依靠黏合剂以保证物料的可塑性,而热熔挤出法则是依靠加热保证物料的可塑性。
3.冷凝制粒法冷凝制粒法是一种工艺简便的新型方法,可用于骨架型微丸的制备。先使载体材料在高于其熔点5~10℃的温度下熔融,然后将药物与载体充分混合形成溶液或混悬液,再由喷头喷入惰性液体中,药物与载体的混合物固化形成微丸。此过程分为成形和固化两部分,前者温度为25~100℃,为加热-熔融过程;后者温度为0~40℃,为冷却-固体过程。根据熔融混合物与惰性液体的密度不同,可选择将熔融物从顶端或底端喷入至惰性液体中,使微丸能在沉降或上浮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冷却。该法制得的微丸圆整度好、粒径分布窄。
4.冻干制粒法将含药的溶液、乳剂或混悬液迅速喷入-160℃的液氮中,使之迅速固化,再通过冷冻干燥除去水或有机溶剂,即得。冻干制粒法既可制备速释微丸,也可制备缓释微丸。速释微丸处方中的辅料一般包括填充剂(如乳糖和甘露醇等)和黏合剂(如聚乙烯吡咯烷酮等);缓释微丸除填充剂和黏合剂外,还需添加阻滞材料。冻干制粒法的优点是适用于制备对湿热敏感药物的微丸,且微丸形态均一圆整,微丸具有多孔结构。
常见的微丸制备工艺比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18-10-08 16:40
目录
概述
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