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先楼,又称德先围,位于广东省河源市
紫金县南岭镇瑞邱村,是紫金县
客家民居建筑中最具代表之一。德先楼的用地面积有5000平方米,楼内有平房3层,大、小厅堂13间,天井7个,共有120间房,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院内随处可见的各色花鸟、人物雕刻,保存完好。
德先楼,位于紫金县南岭镇高新村。从远处望去,这座建造独特的
围屋宛如古堡。它与其他有名的
客家围屋一样,背依青山。不一样的是,德先楼屋前没有水塘,有的是从家门前流过的一条清澈的小溪。
德先楼分上下两座,上座为三进式的四合院,下座是一进式
客家围龙屋。上下座均设有通道,上下相通,左右相通,全屋相通。它的院落平房有3层,大小厅堂13个,天井7口,上下栋共有122间房,主要通道4个门(不包含内院通道及门),大小厅堂7个,厅堂错落,井然有序。院落四角还耸立着高高的角楼,分别有7层和5层,角楼上密布着用来通风和防御的枪眼。由于房子构造巧妙,德先楼不但厅堂采光良好,空气清新流动,而且冬暖夏凉。
德先楼的正门坐南向北,侧门分向东西。从侧门进去,站在正门前的廊道,清凉的山风就拂面而来,夏日的暑气一下子消散了。钟老说,因为构造巧妙,德先楼不但厅堂采光良好,空气清新流动,而且冬暖夏凉。它的院落平房有3层,大小厅堂13间,天井7个,上下栋共有122间房,厅堂错落,井然有序。院落四角耸立着高高的角楼,分别有7层和5层,角楼上密布着用来通风和防御的枪眼。
从正门进去,是高大的怀济堂,一个巨大的“福”字就在正对门的墙壁上。厅内挂着书画,充满古代书香的气息。令人惊叹的是,厅门和其上的楼牌雕着各色的花鸟、建筑和人物,就如一幅艺术画卷,精美又内涵丰富。
德先楼的房屋布局十分巧妙,楼房上下左右穿插,互相连通,尤其是探访三层以上的楼房,就像是在迷宫里穿梭,很难分辨是进还是出,只觉处处有值得品味的窗花、雕栏,移步即景异,让人流连难舍。另外,楼内还随处可以看到像萌芽一样的小窗口,这是用来通风和防盗防枪的枪眼设施。
建造者为了楼内的卫生,在设计时特意将粮食工场、马厩、牛栏、猪舍、柴房和厕所全都设在正屋外围,这是德先楼有别于其他
客家围屋之处,也为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增多了几分幽香。
德先楼的用地面积有5000平方米。如此恢弘的规模和精巧的设计,不但耗资巨大,修建的时间也很长。据说,德先楼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至解放时仍未全面竣工。建造者是当时本邑首富钟济怀。钟济怀劳苦出身但聪敏过人,因善于经营而聚集了大量财富,于是选址修建德先楼。其时,这里是一片石岭,没有一寸土地是平整的,要建房子就必须凿山填河,工程巨大。但是精于风水学的钟济怀认为这里依靠着全县最高峰武顿山、文笔峰,文武耸秀,大屋两侧又有溪流,左右逢源,是天然的风水宝地。修建初,溪水泛滥冲毁房基,钟济怀就挖沟改造河道。因为当时社会混乱,修建时常中断,钟济怀每次间歇两三年后又融资续建。到建成时,上下落差有10多米的山坡地都被填平了。
在德先楼的斗门,有一个横批:武文耸秀。在紫金县南岭镇德先楼的背后,有两座山峰,一名文笔峰,一名武顿山。当地老人讲,重阳前后,很多人都去登山,甚至有人夜里在武顿山宿营,为的是早上看日出,好像是东海日出一样,四点多就能看到。而德先楼背后正好左武右文二山护佑,在门前是两条河,意为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