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处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和山东省“一圈一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叠加区,南依济南40公里,半小时可达济南高铁站和遥墙国际机场;北距北京350公里,乘坐高铁半小时到天津,1小时到北京。4条铁路(京沪、京沪高铁、济邯、太青)在此交汇,2条高速(京台、青银)和3条国省道(308国道、101、316省道)穿境而过,太原至青岛客运专线设有禹城东站,立体便捷的交通网络。
开发区简介
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身为禹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禹城市区东部,1999年3月启动建设,2002年9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区,2015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晋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志着德州高新区成功跻身“国家队”,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设在县级的国家高新区。
全区总规划面54.47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6.89平方公里,产业特色鲜明,功能分区科学,基础设施完善,实现了“九通一平”。先后荣获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山东省最佳投资园区、山东省首批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山东省生态经济十佳开发区、山东省县域经济十大规模企业聚集园区等荣誉称号。
现任领导
德州市委常委、德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志华
区位优势
交通区位优越,高新区地处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和山东省“一圈一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叠加区,南依济南40公里,半小时可达济南高铁站和遥墙国际机场;北距北京350公里,乘坐高铁半小时到天津,1小时到北京。4条铁路(京沪、京沪高铁、济邯、太青)在此交汇,2条高速(京台、青银)和3条国省道(308国道、101、316省道)穿境而过,太原至青岛客运专线设有禹城东站,立体便捷的交通网络。
园区建设
区内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69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8家,通裕、保龄宝入选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一企一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成立禹城生物技术产业研究院、华北钛谷研究院、新能源汽车产研院,申报各类科技人才项目14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97家,其中国家级平台30家,布局国家级孵化载体3家,承担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35项。区内高层次人才达38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4人、院士3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齐鲁系列人才24人。
高新区内全部实现“九通一平”,管网双向排水、雨污分流,水电汽暖供应充足,能充分保障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需求。高标准修建了循环路网管网,实现双向排水、雨污分流,建有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天然气接收站,对水、电、气、暖、通讯等配套设施统筹考虑、适度超前,园区承载功能不断提升。
德州高新区开启了全面加快“三次创业”的新征程,围绕打造现代产业、招商工作、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精品服务、协同配套等六大体系,抓基础、补短板、开新局,统筹高新区、化工园区和镇街产业园发展,强化双招双引、高企培育和科创平台建设,持续优化基础配套、改进营商环境,凝聚全市资源力量推动高新区跨越发展,全力打造鲁西北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特色产业
产业特色鲜明,作为省内最年轻的国家高新区之一,德州高新区立足双招双引、产业发展等主责主业,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省会经济圈和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培植壮大了医养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3+X特色产业体系,其中,医养健康产业主要产品功能糖年综合产能130万吨,占国际市场的35%,国内市场的80%;低聚木糖、木糖醇等产品生产能力世界第一;低聚糖亚洲第一;大豆深加工、玉米深加工等企业内外部循环产业链已初步形成。高端装备产业涵盖新能源汽车、风电整机、工程机械、智能数控机床等众多门类产品。新能源主要涉及污泥发电、太阳能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等领域;新材料产业主要涵盖梯度硬质合金、碳碳复合材料、石墨烯、钛合金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以及前沿新材料。先后获批全国第二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国家生物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2020年12月29日,德州高新区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共31家,全省唯一一家。2024年8月20日获批山东省绿色工业园区。
所获荣誉
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产业基地
第二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
生物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单位
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山东省绿色工业园区